北方端午,綁五彩繩,繡五毒兜,吃甜粽鬥雞蛋祛風邪,孩子們會在這一天進行一個活動——鬥蛋,就是蛋頭對蛋頭,蛋尾對蛋尾對碰,單破就下場,勝利者可以吃掉所有的鬥破的雞蛋,象徵著好運連連。
文/情感諮詢鮮先報
鬥蛋。它深得人民尤其是小孩子的喜愛。每到三月初二晚上,母親們都要為每個孩子準備好雞蛋,一人一個網兜是少不了的。
江蘇南通的鬥蛋習俗發生在立夏,每年的立夏這一天媽媽都會為孩子準備好雞蛋鴨蛋鵝蛋各一枚,與別的小夥伴鬥蛋。
蛋的種類可以是雞蛋、鴨蛋或者鵝蛋,而且都要染成紅色,顯得特別喜慶。鬥蛋沒有規則,但多數人在鬥蛋之前都有口頭協定,即是輸方要把鬥輸的蛋獻給勝方。常有大人用鵝卵石或者木頭蛋哄騙小孩子與其鬥蛋,雖然無賴,卻也樂趣無窮。
在喀布爾街頭曾流行一種"鬥雞蛋"的遊戲。攤主通常把煮熟的雞蛋染成鮮豔的紅色,招徠想"打牙祭"的"鬥客"上門。"鬥客"與攤主各自挑選一個堅硬的"鬥蛋"對擊,"鬥蛋"被擊碎的一方算輸。如果"鬥客"贏了,自然可以白吃一個雞蛋;但如果攤主贏了,"鬥客"不僅吃不到雞蛋,還要向攤主支付5阿富汗尼(約合人民幣1.1元)。
不過對於文化差異,南北方截然不同,就像北方吃甜粽,南方吃鹹粽一樣。
南方端午,烏米肉粽非遺糕,繪蛋掛艾祈康健。
烏飯樹葉浸糯米,吃烏米是唐朝就有的端午習俗。在江蘇宜興,鮮肉,火腿,蛋黃做餡,鹹粽配上赤豆糕,桂花糕揉捏成龍鳳呈祥,取意「糕粽團圓」。家家戶戶掛菖蒲燻艾葉,孩子繪製好祈福蛋,盼望著驅邪祛病。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
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