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丨面向臨床,合成生物學該遵循哪些設計原則?

2021-03-05 再創丨Regenesis

再創的「聊文章」是一個新的小欄目,主要是和各位讀者一起快速地了解一篇文章,我們通常會在第二部分展示個人的思考。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是近期發表在BioRxiv上的文章「Clinically-driven design of synthetic gene regulatory programs in human cells」,通訊作者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Ahmad Khalil和Wilson Wong。這篇文章的標題直譯過來就是「在人體細胞中進行臨床驅動的合成基因線路設計」。從這篇文章和我的延伸思考中,我們將嘗試回答兩個問題:

面向臨床,合成生物學該遵循何種設計原則?

合成生物學設計與應用場景的「兼容性」問題該如何破局?

這裡面有個背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幾十年來的生物科學基礎研究,我們已經基本闡明了真核系統轉錄調控的設計原則,並以此建立一些基本的工程生物學元件,比如基於微生物衍生的轉錄因子(TetR,Gal4)和基於病毒衍生的激活因子(VP16,VP64)等人工調節系統。但是現狀卻不盡人意—儘管幾十年來被廣為使用,目前仍沒有基於TetR/tTa的基因開關被臨床批准。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TetR/tTa的表達會觸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免疫反應,這些非哺乳動物起源的設計帶了較大的臨床障礙。而目前最受歡迎的CRISPR系統也是一樣,Cas9蛋白同樣存在免疫反應,從而為基因編輯療法帶來隱患。

① 臨床驅動的合成生物學設計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作者在這篇文章提到的便是「Clinically-driven design」的合成生物學設計,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 以人為本(Human-based)— 在可能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人源蛋白,最大限度地降低免疫原性的可能性。(2) 正交(Orthogonal)— 具有可編程、高特異性的元件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原生調節系統的交叉幹擾。(3) 可調控性(Regulatable)— 用臨床批准的的小分子(或者內源的生物信號)來控制的系統。

(4) 小型化(Compact)— 最小化的設計可以有效地被遞送到人體原代細胞和組織中。

基於以上的原理,作者設計了以下的調控系統synZiFTR,包括由臨床藥物、內源受體或者信號組成的輸入模塊;以內源可編程鋅指蛋白為核心,具有邏輯處理能力的內部信息處理模塊;以治療性功能為主的輸出模塊; 

個人認為這套系統的核心在於:Cys2His2 鋅指蛋白。鋅指蛋白的最小結構域大約有30~30個胺基酸,可與3個鹼基對的DNA結合,在人體的轉錄調控系統非常常見。實驗證明鋅指蛋白的免疫原性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而其可編程性也為設計正交性、多樣性的調控系統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核心元件可以在可編程性和滿足臨床要求中具有較為理想的平衡。

而後的工作也就順理成章了,包括受臨床藥物調控的表達系統設計、以鋅指蛋白可編程為基礎的正交化設計、以正交化系統基礎的多信號邏輯處理設計等等。

作者最後提到:「我們的synZiFTR工具箱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具有臨床前景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設計定製化的轉錄調控線路,可以賦予哺乳動物細胞更多新的功能。雖然仍有許多開發工作和許多其他臨床考慮因素需要解決,但我們希望這些工具可以將我們在哺乳動物合成生物學方面的快速進展轉化為更安全、有效和強大的下一代細胞療法。」

② 合成生物學如何更好的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環境?

這篇文章以臨床目的來驅動合成生物學設計,背後則反映的是合成設計與應用場景「兼容性」難題。

而「兼容性」問題也限制著合成生物學最重要的兩個底層能力:一個是對於合成設計的預測能力:當對合成生物的DNA進行改變時,如何更好的預測生物的表型變化。實驗室環境與自然環境(如人體、土壤,海水)中的差別巨大,環境穩定性會驟變,這會進一步凸顯可預測能力的缺陷;而另一個關鍵的是用小規模實驗來預測大規模應用的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尺度會進一步增加,常見的便是發酵問題,實驗室1升的發酵罐與工廠中幾百噸發酵罐的結果往往千差地別。醫學應用中也是如此,實驗室控制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明確且單數級別的,而在實際的腸道或者腫瘤環境中,這種相互作用的尺度也會成倍的增加,混雜的分子或者受體環境也會使基因線路和蛋白質開關的效果大大折扣。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系統(元件、底盤)來更好的滿足合成生物學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環境的應用?

以底盤為例,現有的底盤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包括完全人工合成的(比如人工組裝的細胞,辛西婭3.0),模式生物底盤的改造(大腸桿菌,酵母),以及Native Species的改造(適應于于特定環境的生物)。

完全人工合成的底盤仍大多處於概念階段。雖然很多工作已經展現了可行性,如在人工組裝的膜結構中整合光合作用或者胰島素表達通路,但是相對來說功能過於單一,在實際應用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模式生物底盤的改造創造了大多數的現有合成生物學應用,從能源到醫藥,從化工到環境均有應用,但是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還是這些模式生物在應用場景中的兼容性問題,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免疫原性問題。

所以對Native Species的改造則越來越吸引學術界的關注。

在2016年發表在ACS Synthetic biology上的文章「The Next Generation of Synthetic Biology Chassis: Moving Synthetic Biology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Field」也表達了同樣的理念,作者在文中寫道:

「However, the advances over the next 15 years will occur not in laboratory organisms, but in fieldable species where the potential of Synthetic biology can be fully realized in game changing technology.」

以上所指的「fieldable species」與本文的Native Species具體類似的含義,一般指的是在某一生態位佔據主導地位或者適應力非常強的物種。由於長期的進化過程,每種生物在進化上基本達到了一個最優解,已經與自己的生態位高度兼容。如果能夠對這些生物進行改造和設計,則可以極大的減少適配的難題。包括Chris Voigt在內的很多研究學者都在進行相關的工作,如植物共生菌固氮系統的改造(將寄生微生物改為固氮生物,而非將其他固氮生物轉移到植物系統),腸道共生微生物的改造(選擇定植能力更強的腸道共生菌株)。

Chris Voigt在2020的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評述中寫道:

「…...由於微生物組自身表徵數據缺失、動態變化且生態組成複雜等特點,通過引入新菌株實現對系統的控制極具挑戰性,所以最佳的底盤生物來自於微生物群落本身。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有了很多潛在的底盤生物來做工程改造:首先微生物組有上千個品種,其次基因改造非底盤細菌的工具也得到了顯著的改進。微流體技術、基因轉化技術以及基因組編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更容易培養這些環境細菌,同時也可以在基因組上插入大的DNA片段。利用控制論的原理,我們也可以設計生物系統的「虛擬機」,這樣一來,我們便不再需要在新底盤中進行大量調整。利用這些技術,工程化的細菌正在用於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防禦害蟲的侵害以及增加耐受性。……」(詳見:再創丨六種正在改變世界的合成生物學產品

可以預見,在現在的工程生物學階段,在解決於複雜生物場景的問題特別是與醫療和環境相關的應用,利用Native Species或者更加適應宿主的生物解決問題會更具優勢。這種理念正在逐漸的被大家所接受和傳播。近期在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門名為「mini-iGEM」的課程中,我指導的一個項目的項目也用到了類似的思路:大家並沒有選擇大腸桿菌來進行設計,而是利用珊瑚的Native Species—Labrenzia aggragata,一種專門寄生在珊瑚的細菌來解決海水酸化帶來的珊瑚漂白問題。

但是正如Chris Voigt所說,改造Native Species的問題在於工具的缺乏。所以我們需要開發更多的研究理念和工具包括適應於不同環境的生物清單、大量的基礎知識積累、合成調控元件的開發、DNA編輯和遞送工具的開發等等,提升我們對於這些natives species的工程設計能力。

相關焦點

  • 再談面向對象的設計原則
    談到面向對象,們毫不猶豫的說出面向對象的三大特徵:封裝、繼承、多態,面向對象這在軟體的構架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最能直接體現出來的優點就是軟體的擴展性和重用性。要理解面向對象編程,只停留在開發層面上,是無法深入理解的。只有在設計層面上展開才能逐步的領會面向對象。但在實際的開發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接觸到核心的設計工作。
  • 馬詩雯 王國豫:合成生物學的「負責任創新」
    合成生物學作為 21 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的新興交叉學科,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工程技術。同時,運用工程化的理念/範式研究生物和生命 ,是合成生物學與傳統的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最根本的差別。通過合成生物學,人們可以設計、改造現有的生物系統,或者人工合成全新的生物部件、系統甚至是更複雜的生物有機體。
  • 華科發布合成生物學研究新進展!未來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將有法可依
    與會專家楚天都市報12月9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陳鵬西)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這一前沿科學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預示著將來我國在該領域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基因編輯的立法,將會擁有價值權衡標準和倫理學依據
  • 6國名校「豪華天團」論劍合成生物學,千億新市場潛力!
    圖丨利用合成生物學完成規模化生產各大產業圖譜(來源:CB Insights合成生物學報告) 不難看出,合成生物學的產業應用熱潮正當時
  • 兒童房家具設計要遵循哪些原則?這幾個原則不可不知
    在設計兒童房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的問題要涉及到睡覺、玩耍和學習這幾個方面。那麼,再設計兒童房家具的時候,我們要遵循哪些設計原則呢?1 安全原則安全原則是擺在第一位的。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材質的安全。兒童房家具選用的家具都必須是環保健康的材質,避開甲醛的汙染。其次,再給家具上色的時候,也要選擇有質量保證的塗料。最後,在設計家具的時候,每個家具的角落都要設計成圓滑,以免傷到兒童。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合成生物學是指設計和製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的組件和系統,以及重新設計和製造現在存在的生物系統,旨在將標準化的工程技術應用於生物學,藉以創造一些具有新的和專門化的有機體或生物系統,以滿足無窮的需要。因此,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它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生物化學工程、基因組學和信息技術來創造新的工具和技術,使人們可通過利用更為綠色的能源和合成疫苗等,以新的辦法解決最棘手的全球問題[4]25-60。
  • 合成生物學:產業前景如何?
  • 【經濟日報】中科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揭牌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正式揭牌。據悉,該研究所擁有3個中美院士實驗室、12個海歸PI實驗室,匯聚合成生物學前沿力量的國際化團隊,有望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機構。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成立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打造新型國際化研究平臺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先進院」)成立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據介紹,該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採用合成生物學的工程化設計理念,專注於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線路、生物器件、多細胞體系等的合成再造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質和探索生命活動基本規律。
  • 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 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合成生物學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 「格物致知」 研究理論,將生命科學推進到了 「造物致知,造物致用」 的新高度。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借鑑工程學思想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方法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網絡和體系,最終人工重構新型的生命體。
  • 合成生物學與生命謎題的追尋
    於是,為了更深入的理解物質與生命,一個相當大膽的想法產生了:我們能否不藉助已有的生命(包括不藉助已存在的生物大分子和細胞),人為地設計、合成、組裝出生命呢?這種方法論上的革新催生了合成生物學的誕生。從尿素到「16合1」    生命是一種有機體。
  • 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等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 附清單
    「 合成生物學 」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合成生物學以工程化設計理念,對生物體進行有目標的設計、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則上只支持 1 項,僅在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可同時支持2 項,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再擇優繼續支持。國撥經費總概算6.0 億元(其中,擬支持青年科學家項目不超過5 個,國撥總經費不超過2500萬元)。申報單位針對重要支持方向,面向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突破關鍵技術進行一體化設計,組織申報項目。
  • Java程式設計師應該了解的10個面向對象設計原則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是OOPS(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系統)編程的核心,但大多數Java程式設計師追逐像Singleton、Decorator、Observer這樣的設計模式,而不重視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
  • 集合設計|幼兒園設計裝修要遵循的原則
    那麼專業幼兒園設計裝修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下面是集合設計小編的分享: 1、安全性 作為幼兒生活環境的設計者,安全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項內容,幼兒在發展中對於自我保護意識都很薄弱,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這樣在不同的環境中都有可能有意無意傷到自己,在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如果不加以合理設計,在幼兒大面積活動的過程中極易造成危險事故。
  • 實驗室設計要遵循哪些原則、理念?
    (點擊可以閱讀原文)國標 | 《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規範》10月1日正式實施CNAS開展的認可制度有哪些(點擊可以閱讀詳文)監測機構面臨大整改!資質新要求,檢查三年!採樣人員、分對監測報告的真實性終身負責!(點擊可以閱讀詳文)乾貨!CNAS準則要求的實驗室記錄有哪些?(點擊可以閱讀詳文)檢測報告上的CNAS、CMA章蓋在哪?
  • 女鞋行業品牌設計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品牌設計現在對於一個品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企業要想有一個比較好的市場表現,那麼就絕對離不開品牌的設計。一個好的品牌設計可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反過來,如果設計得不盡人意,就會起到負面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需要遵守哪些原則。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這一成果在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項目支持下,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再創丨文獻精讀:細菌生長轉變動力學的全局資源再分配策略
    今天,「再創丨Regenisis「團隊嘗試解讀近期的一篇理論文獻,在深入理解作者對於細胞生長這一基本問題的新觀點的基礎上,發掘文章背後的模型思維以及核心內容的指導意義,以饗讀者[1]。表示調控的合成佔比χ也寫作了一個受σ調控的函數(χ=f(σ(t))),而無論是其具體的函數形式還是其他的參數(μf,γ等),都能夠通過簡單的擬合生長速率定律來進行確定。因此在已知生長速率定律後唯一的需求就是需要知道兩種穩態生長的生長速率,這為我們使用該模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