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這個詞,經常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在多子女的家庭裡。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但可能在子女的心理,父母就是偏心眼,不愛自己,更偏愛其他兄弟或姐妹。
有的孩子,成年之後,還對父母的不公正對待耿耿於懷。而他們的家長,卻可能一無所知,或者覺得自己很冤枉。
但如果一個家長,在子女還小的時候,就能想到要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情緒,我想,這樣的家長應該會比完全無意識的家長,會做得好一些。
我小時候,周圍很多兩個子女的家庭,極個別是三個子女的家庭。
老實說,絕對公平很難做到,但如果家長有心,做到相對公平還是不難的。但很可惜,很多家長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如果想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首先要做到不要有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的思想。雖然後者極其少見,但也指不定有特例呢。
一旦父母在性別上對孩子有區別對待,那其他的就不用說了,你怎麼做,都不會好的。必定有孩子會受到很大委屈。
家裡多了一個孩子,家長的「工作量」可能會大增。
而大寶可能會從原來的眾星捧月,變成被擠到旁邊、甚至角落裡。身上的注意力起碼少了一半以上。
這個時候,大人心中期望的大寶是這樣的:
乖巧、聽話、不給大人找麻煩,爸爸媽媽累的時候不要過來煩人。最好還要表現得兄友弟恭或者姐妹友愛,很喜歡小弟弟或小妹妹。
但實際上,大寶卻可能是:
有點失落、難過、焦慮,擔心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甚至還有點排斥弟弟或妹妹。想方設法要博得父母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首先要照顧到大寶的情緒,特別是事先沒有給大寶「思想準備工作」做到位的家長。
要明白孩子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無外乎就是那些原因,擔心父母不再愛自己,擔心有了小弟弟或妹妹後,爸爸媽媽會不喜歡自己。
而父母此時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消除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感受到,就算有了弟弟或妹妹,爸爸媽媽依然愛他/她。
要真正做到,讓孩子感受到,而不只是嘴上說說。
有的父母,就真的只是嘴上說得很好聽:我們還是很愛你的,並不會因為弟弟或妹妹就不喜歡你。但他們做的,和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兩碼事。
「大讓小」是個超級討厭的詞語。
有的家長特別喜歡講大的讓小的,好像有了弟弟妹妹之後,那個孩子忽然就長成成年人了一樣。道德標杆頓時就豎起來了。
大家都是小孩子,你2歲,他4歲,講什麼大讓小?我也還是小孩子呢好不好!
父母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很討厭,總拿兄弟姐妹和自己比,也很討厭。
有的家長,當二胎來的時候,真的是不由自主地,就開始偏心了。怎麼看,都覺得小的更可愛,長大一些了之後,似乎也是老二更懂事、嘴更甜、更會撒嬌。
也許是因為老大出生時,沒有競爭者,不如老二,出生後就在一個有著競爭的環境裡,天然會多了一些「危機感」,有更多「爭寵」的本能。
也許是因為人類幼崽長大之後,確實沒有很小的時候軟萌可愛。大點的有自己的想法,會「反抗」,也可能確實沒有小的更乖巧可愛。
但不管什麼原因,不要總拿兩個孩子比較,一比就必定有高下,有偏愛。小孩子很敏感的,別以為你那點小心思,他們感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