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正蒙神化》——齊桓公、管仲化成天下,樞機之要,唯善用氣

2020-12-13 進德修業修辭立誠

作者:孫新顏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節,但管仲卻沒有自殺。這是沒有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者吧?齊桓公殺公子糾時,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現在還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無可無不可。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桓公,天下歸心。

宋襄公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戰鬥伊始,楚軍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我們枕戈待旦趁他們渡河之機將其消滅。」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等楚軍布好軍陣,一鼓作氣,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最後導致命喪黃泉。

齊桓公和宋襄公均位列春秋五霸,但他們的境界和維度大不相同,一個是進德修業,一個是建功立業;一個是協同,一個是管控。齊心協力需要心性,齊桓公會盟採取的是以文化人,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浩然正氣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下歸心。而宋襄公照貓畫虎、按圖索驥,不懂得時中權變,徒有其形而未具其神,採取的是強制管控,為了會盟而會盟,有分歧就訴諸武力,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一陰一陽之謂道。張載《正蒙·神化》: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聖人化成天下,其樞機之要,唯善用其氣而已。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34如何杜絕公交事件類似悲劇再次發生?——喚醒良知匡正世道人心

33寫在美國宣布退出世衛組織之際——順天逆數,生命以負熵為生

中國傳統文化3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中國傳統文化31——學者四失,長善救失

中國傳統文化30——如何重獲失去的信任,全球團結抗疫

相關焦點

  •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要受到影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雖然是諸多臟腑功能的反映,也是由諸多臟腑功能所維持的,但其中肝膽和脾胃的功能尤其重要。
  • 【聖教人物】華人楷模——單國璽樞機
    外界得知單國璽罹癌後,曾希望為他祈禱恢復健康,他總是婉拒,「請不要用祈禱勉強天主顯奇蹟,讓我突然病癒,這樣破壞了天主對我生命的計劃!我唯一的希望是完全承行天主旨意,或生或死都完全奉獻!」2008年單國璽曾與聖嚴法師對談,強調自己很渺小,死後不希望世人記得他,但盼記住他用生命為信仰做見證。
  • 中國古代35句勵志名言,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想幹成大事,除了勤於修煉才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堅持下來。 11、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英雄氣概,威壓八萬裡,體恤弱小,善德加身。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石濤的畫學思想的哲學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北宋哲學家張載,張載《正蒙》所申說的一系列思想均在《石濤畫語錄》中得到落實。「 蒙養」概念的思想精髓和張載《正蒙》的哲學思想相當接近。王夫之《正蒙注》:「謂之正蒙者,養蒙以聖功之正也。……蒙者,知之始也。」「正蒙」就是《周易》的蒙以養正,就是以天地之神、太虛之體養持人的情性之正。
  • 寬容雅量真君子 唯才是用大格局——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讀書會故事中,公子小白採納鮑叔建議,重用管仲以成霸業,東方齊國自此閃耀歷史舞臺。讀罷,我感受最深的人物是被後人總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其中緣由在此發言與諸君分享。 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天下形勢,波詭雲譎。華夏大地,諸侯並起,稱雄稱霸。齊國內亂之禍叢生,公子小白欲成霸業,亟待賢才。當此之時,小白不計前嫌,泯一箭之仇,大膽任用管仲,以匡齊政。
  • 譚峭~《化書》
    在「太虛」與「道」的關係問題上,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即順任道的發展則由虛生神、生氣、生形以致萬物而不得變通,利用道的法則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種思想可以說開導了後來內丹「順則生人,逆則成丹」說的理論先河。
  • 古代35句勵志名言,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孟子》現代社會,有很多人,鑽進錢眼,不惜違法亂紀;做人,窮,也要窮得有骨氣!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想幹成大事,除了勤於修煉才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堅持下來。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四柱八字格局--化氣格的表現形式
    不過,此克化神之字如果僅有一個,虛浮天幹或勢弱又遭克合之時,則可勉強列為假化格。不過這種假化格局必須運助方能成就富貴。3、化氣之神或者生助化氣之神必須透幹才算化得真。化氣格以化得真而無破者為貴,命局有缺點之假化格,如能得運助而成真化者,也能富貴。普遍而言,能得真化命格之人,出身貴富之家者多。
  • 中國人的五堂課之第一課:善與教養
    所以老子不僅要講消滅人販子的絕智棄聖,還要在道德經中頻繁的講兵法,要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侵犯。老子之道,可能是歷來受誤解最嚴重的思想,幾乎沒人能理解他。為什麼聖人會以母親的身份蒞臨天下呢,因為天地是萬物之母。聖人以天道治天下,那麼他就會以天下之母而自居,所以老子貴雌貴生貴慈貴柔。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單國璽樞機對臺灣的貢獻
    在天主教團中,樞機主教職位僅次於教宗,全球208人獲此地位,其中7位是華人,另有一說是8人,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前曾秘密冊封一位樞機主教,外傳是中國西安教區主教李篤安但未獲證實。單國璽是第5位華人樞機主教。        天主教主教團前秘書長程若石神父說,天主教會神職人員依階級不同,分修士、執事、神父及主教。
  •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是啥意思?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有這樣一段評價: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譎」:欺詐、詭計;晉文公和齊桓公同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孔子對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評價呢?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徵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
  • 教你分清樞機主教、正權主教、助理主教和輔理主教
    樞機主教、正權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看完就分清楚了 樞機主教(Cardinal Bishop)、宗主教(Patriarch)、首席主教(Primate)、總主教(Archbishop)、都主教(Metropolitan)、教區主教(Diocesan Bishop)、助理主教
  • 學習強國|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唯之於呵,相去幾何——心向森林,莫於草爭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由下一句「善與惡,相去何若」,「善」與「惡」對,因此「唯」與「呵」,於義為佳,當近老子本義。楚簡本最古,且為漢帛本印證,故從楚簡本,即「唯與呵,相去幾何?」《正韻》:「交相也。」《易鹹》:「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去」:離開。字的上部是一個人形,下部是古人所住的洞穴的出口,表示「離開」的意思,這就是「去」的本義。例如,「去國」也就是「離開本國」。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童蒙止觀》中的第六正修章,即《摩訶止觀》中的第七正修章。《童蒙止觀》第七善發、第八覺魔、第九治病章,在《摩訶止觀》中屬於正修中的十境之病患境、魔事境、禪定境等。《童蒙止觀》第十證果章,即是《摩訶止觀》中第十章旨歸篇,不說部分。而《摩訶止觀》中的前五章內容在《童蒙止觀》中的從首篇「諸惡莫作,一直到最後證於無漏聖果也」之中,都可以一一地相對應出來。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正因為如此,歷代思想家、政治家不厭其煩地論證治國不可一日無法。如商鞅變法時強調,「國皆有法」,「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古代思想家在論及治國不可無法的同時,也分析了法有良法與惡法之分,在實踐中的效果也有顯著區別。在古人的觀念中,良法與善法是同一語。宋人王安石說:「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其所謂善法,即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