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新顏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節,但管仲卻沒有自殺。這是沒有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者吧?齊桓公殺公子糾時,管仲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現在還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無可無不可。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桓公,天下歸心。
宋襄公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戰鬥伊始,楚軍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我們枕戈待旦趁他們渡河之機將其消滅。」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等楚軍布好軍陣,一鼓作氣,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最後導致命喪黃泉。
齊桓公和宋襄公均位列春秋五霸,但他們的境界和維度大不相同,一個是進德修業,一個是建功立業;一個是協同,一個是管控。齊心協力需要心性,齊桓公會盟採取的是以文化人,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浩然正氣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下歸心。而宋襄公照貓畫虎、按圖索驥,不懂得時中權變,徒有其形而未具其神,採取的是強制管控,為了會盟而會盟,有分歧就訴諸武力,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一陰一陽之謂道。張載《正蒙·神化》: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聖人化成天下,其樞機之要,唯善用其氣而已。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34如何杜絕公交事件類似悲劇再次發生?——喚醒良知匡正世道人心
33寫在美國宣布退出世衛組織之際——順天逆數,生命以負熵為生
中國傳統文化3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中國傳統文化31——學者四失,長善救失
中國傳統文化30——如何重獲失去的信任,全球團結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