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崔洪建發言。 彭婧希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常紅 楊牧 王穎)第四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50人論壇今日在北京舉行。在「全球化治理的理論框架」議題中,崔洪建指出,要處理好西方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經驗方案國際化的關係問題,尋找中國特色和普遍性之間的關係。
談全球治理理論建構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崔洪建認為,首先是面臨解構和建構的問題,因為我們處在舊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向全新的全球治理體系過渡的階段,怎樣處理好我們中間的角色,我們理論的建構怎樣處理舊有和將有的體系關係,這個過程不能急。
第二,我們還要處理西方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經驗方案國際化的關係問題。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有自己長期的歷史實踐、歷史經驗,怎麼把我們寶貴經驗上升為理論,並能夠推廣,可能更加複雜。
崔洪建說,要注意還現實、未來和普遍性的問題。如果只是強調中國特色,而不尋找中國特色和普遍性之間關係,最後只能是自說自話,而各美其美,最後天下大美,才是我們建構的理論的最終目標。
第三是協調中國發展的客觀階段、內在需求、條件和未來目標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個要處理得很好。因為,我們在批評或者批判西方或者其他行為體在處理全球治理問題的時候,經常用一個架構,就是意願和能力之間的差距。我們實際上也會碰到這樣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在未來,在建構理論和實踐的時候需要處理一些關係。
崔洪建指出,我們正面對要著手建構理論體系的時候,在經濟層面上,怎麼把國家區域作為經濟單位和全球化帶來的全球資源配置的矛盾,把以前我們談的很多國家區域的經濟,到現在重新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經濟的走向和整合,怎麼在它的基礎上針對這種現象建立一種治理體系。
在安全方面,恐怖主義、人口的無序流動、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等問題帶來的相關的安全問題,是我們要去應對全球安全治理層面要出現的問題。
社會層面,比如分配問題。現在世界基尼係數是0.7,這是非常高非常危險的一個數據,對中國來說,我們要做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應對現在全球性的分配,處理效率與公平,應對某些國家把國內的積極矛盾轉移和外化的問題等等。
(責編:覃博雅、劉潔妍)
外媒關注習近平拉美行:架設橋梁 互聯互通 開放合作 共同繁榮開放合作,互聯互通,促進亞太發展繁榮;深化友誼,開拓進取,推動中拉攜手逐夢。習近平主席近期出訪拉美三國,並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被各國媒體廣泛關注和報導,獲得了積極回應。【詳細】
高清組圖:習近平拉美行全紀錄這次訪問是中國面向亞太和拉美一次重大外交行動。亞太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拉美是我國隔洋相望、心靈相通的「鄰居」。習近平主席出席APEC會議旨在共謀亞太發展大計,共商亞太合作願景,奏響亞太共同繁榮協奏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