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要處理好西方理論中國化和中國經驗國際化的關係

2020-12-11 人民網國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崔洪建發言。 彭婧希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常紅 楊牧 王穎)第四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50人論壇今日在北京舉行。在「全球化治理的理論框架」議題中,崔洪建指出,要處理好西方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經驗方案國際化的關係問題,尋找中國特色和普遍性之間的關係。

談全球治理理論建構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崔洪建認為,首先是面臨解構和建構的問題,因為我們處在舊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向全新的全球治理體系過渡的階段,怎樣處理好我們中間的角色,我們理論的建構怎樣處理舊有和將有的體系關係,這個過程不能急。

第二,我們還要處理西方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經驗方案國際化的關係問題。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有自己長期的歷史實踐、歷史經驗,怎麼把我們寶貴經驗上升為理論,並能夠推廣,可能更加複雜。

崔洪建說,要注意還現實、未來和普遍性的問題。如果只是強調中國特色,而不尋找中國特色和普遍性之間關係,最後只能是自說自話,而各美其美,最後天下大美,才是我們建構的理論的最終目標。

第三是協調中國發展的客觀階段、內在需求、條件和未來目標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個要處理得很好。因為,我們在批評或者批判西方或者其他行為體在處理全球治理問題的時候,經常用一個架構,就是意願和能力之間的差距。我們實際上也會碰到這樣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在未來,在建構理論和實踐的時候需要處理一些關係。

崔洪建指出,我們正面對要著手建構理論體系的時候,在經濟層面上,怎麼把國家區域作為經濟單位和全球化帶來的全球資源配置的矛盾,把以前我們談的很多國家區域的經濟,到現在重新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經濟的走向和整合,怎麼在它的基礎上針對這種現象建立一種治理體系。

在安全方面,恐怖主義、人口的無序流動、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等問題帶來的相關的安全問題,是我們要去應對全球安全治理層面要出現的問題。

社會層面,比如分配問題。現在世界基尼係數是0.7,這是非常高非常危險的一個數據,對中國來說,我們要做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應對現在全球性的分配,處理效率與公平,應對某些國家把國內的積極矛盾轉移和外化的問題等等。

(責編:覃博雅、劉潔妍)

深度閱讀

外媒關注習近平拉美行:架設橋梁 互聯互通 開放合作 共同繁榮開放合作,互聯互通,促進亞太發展繁榮;深化友誼,開拓進取,推動中拉攜手逐夢。習近平主席近期出訪拉美三國,並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被各國媒體廣泛關注和報導,獲得了積極回應。【詳細】

高清組圖:習近平拉美行全紀錄這次訪問是中國面向亞太和拉美一次重大外交行動。亞太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拉美是我國隔洋相望、心靈相通的「鄰居」。習近平主席出席APEC會議旨在共謀亞太發展大計,共商亞太合作願景,奏響亞太共同繁榮協奏曲。【詳細】

相關焦點

  • No. 161 熊易寒|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與母語寫作
    但國內學術界對「國際化」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批評了抵制國際化的「學術民族主義」和喪失本土意識的「殖民地學術」。社會科學的國際化不僅僅意味著英文論文、國際會議和國際期刊,更重要的是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對話和競爭,提出有國際影響力的理論範式,與國際同行共同設置研究議程。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需要處理好經驗與理論、「在中國」與「為中國」、英文寫作與中文寫作的關係。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因此,在中國語境下,對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策略探索,我們需要從理論的中國化和理論的應用化兩個方面入手,既打造屬於中國特色的治理理論,也借鑑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用以指導我國公共管理改革。20世紀後期,世界掀起了全球化、後工業化的運動,中國應把握住這次社會轉型的機會,借鑑西方國家在工業社會中構建的公共行政理論,使之本土化,具有中國的觀念、語言和思想。這也是我國行政學學者們應肩負的使命,夏書章於1982年早就指出:「要搞好現代化建設事業,就需要社會主義的行政學和行政法學。」①張成福在分析中國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文章中指出:「本土化是中國公共行政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戰。」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但當時的理論構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學科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知識積累不足,中國自身對外交往的經驗也不充分。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過長期積累和歷史演變,已經在學科內佔據主導地位。這使得許多中國學者特別是中青年學者將興趣主要放在學習和研究西方理論上,而對構建中國自己的理論動力不足。
  • 崔洪建:中國要當仁不讓作國際棋盤上的棋手[2013-12-26]
    以下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建的發言。2013年的歐洲形勢有了進一步變化。債務危機的壓力在減小,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也在二、三季度走出衰退,但歐洲國家的債務水平到2030年前仍然會保持在GDP的80%-90%之間,因此經濟運行環境仍然不好,對內繼續推進一體化改革、對外提升競爭力仍然是歐洲面臨的主要挑戰。
  • 郭勇健 | 詮釋學的視域融合與西方文論的中國化
    「西方文論中國化何以可能」是一種學理上的闡述和論證,而「如何實現西方文論中國化」則基本屬於實踐和操作的問題。因此,後者處理起來要簡單一些。不過這個實踐性的問題仍然會引出一些具有理論性質的探討。我們認為,實現西方文論的中國化,一定要經歷譯介、應用、建構三個階段。 譯介,包括翻譯和介紹。這自然是西方文論中國化的第一個必經階段。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其一,國際關係學作為一門學科過於西方中心化。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礎是西方哲學、政治學理論和歷史文化,其所反映的內容是西方對世界的理解和詮釋,並以其自身的方式框定了國際關係的研究邊界。經典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英國學派和建構主義,無一不是根植於歐洲歷史、西方社會理論傳統和實踐。其二,非西方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邊緣化。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在重視平等開放與對話交流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與加強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面臨著難逢的機遇與空前的挑戰。在此,筆者擬就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入手,嘗試為漢傳佛教國際化的未來方向作一個展望。一、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舶來品的佛教早已與中華文化血脈交融,並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最重要力量之一。
  • 中國計算社會學研究呈現理論關懷和本土化自覺
    較之西方社會學界,中國的計算社會學的發展並不顯落後。相反,在部分領域還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分析模式和數據挖掘渠道。中國計算社會學的發展,充分證明中國社會學家具有當代學科交叉融合的視野和格局,以及引領全球社會科學發展的潛力。  中國計算社會學發展,呈現出理論關懷、本土化自覺和實證導向高度統一的特徵。
  • 中國使館駁斥立陶宛渲染「中國威脅」報告:非常荒謬和可笑
    「我們高度重視歐盟和中歐關係,始終致力於維護和促進中歐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中國駐歐盟使團10日表示,中方敦促有關方面客觀公正看待中國和中歐關係,不要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少外媒在轉引《世界報》的報導時都提到,立陶宛情報機關上周在年度報告中稱,中國對立陶宛等北約、歐盟成員國有著日漸濃厚的野心,中國情報機關的行動也越來越具有侵犯性。
  • 中國人民大學李秋零教授:談基督教中國化時,同樣要對中國文化的...
    (圖:視頻截圖) 中國日前正日益國際化、成為國際社會愈來愈重要的一分子,對國際的了解也需要更為加深,而其中西方哲學對於幫助開啟了解西方以及世界聞名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理解近代哲學,無法忽視的就是希伯來-基督文化對其的影響和塑造。
  • 人民日報:英國力爭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夥伴
    「中英雙方都希望把這些年兩國關係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總結下來,為今後的雙邊關係制定一個規劃,把已經做的、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一致的框架,來保證未來無論出現任何不確定因素,都可以憑藉這個重要依據來繼續推進雙邊關係的發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本報記者說。
  • 理論與經驗:中國文化社會學聚焦點
    自2017年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文化社會學研究發展迅速。以下僅就這一領域學術現狀,從理論和經驗兩個層面簡括近三年國內文化社會學研究的聚焦點。通過文獻搜索發現,對西方經典文化理論的研討、對本土「根」文化的思索依舊是左右文化社會學理論書寫的兩大主要路向;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與現實結合」的觀念已明顯融入其中。1.對西方經典理論的再解讀,在宏觀層面主要集中在社會道德倫理。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10](4)「六必須說」: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係。[11]筆者認為:(1)上述寶貴經驗的概括有好多共同之處,同時又各有千秋,源於總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依此分類,爭論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主要在於:(1)對於「議題本土化」,「本土化」與「國際化」「全球化」是否對立;(2)對於「應用本土化」,西方理論應該如何應用於中國現實;(3)對於「範式本土化」,「地方性知識」「本土化範式」的確切含義為何。
  • 劉康: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一個思想史的角度(上)
    一百多年來,西方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各種思想與理論大舉進入中國,融入中國的語境與歷史,通過變異、錯位、誤讀等方式,產生出中國式的(或中國化的)理論話題。中國學者藉助西方理論解釋中國,與此同時也反思西方理論自身的種種盲點,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思想與實踐同時也影響著西方,成為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另一面。這個話題在近些年中英文學術界受到新的關注。
  • 什麼是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本土化」?
    1、中國公共行政學理論體系構建一方面,在理論層面,國內公共行政研究者需要正確處理與國外理論的關係。面對西方理論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需要在保持開放性的同時,謀求理論的內生性:一方面批判吸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精髓,另一方面重視本土經驗的拓展總結。另一方面,在方法層面,國內公共行政學者應該實現研究方法的持續更新。
  • 社科評論|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理論研究
    從新中國成立到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宗教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當前,我國宗教學界要順應時代要求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宗教中國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創新作出貢獻。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以理解中國經驗與實踐為目標的議題本土化與對話美國社會學的議題本土化是根本不同的,前者的目標在於理解中國經驗與實踐,所以要不斷地進入到複雜龐大的中國經驗與實踐中去,不斷地依據研究需要來容納更多經驗、深入更多實踐,在理論與經驗和實踐的長期對話中,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中國的整體經驗和實踐全局。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以理解中國經驗與實踐為目標的議題本土化與對話美國社會學的議題本土化是根本不同的,前者的目標在於理解中國經驗與實踐,所以要不斷地進入到複雜龐大的中國經驗與實踐中去,不斷地依據研究需要來容納更多經驗、深入更多實踐,在理論與經驗和實踐的長期對話中,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中國的整體經驗和實踐全局。
  • 楊光斌:中國面臨的危機真比西方國家要嚴重?
    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楊光斌本文摘編自《北京日報》,作者觀點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當前,在對中國政治的認識上無疑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在經驗層面,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成就有目共睹,誰也不否認,也很自信;但是在觀念層面,有不少人卻條件反射性地認為中國道路尤其是政治制度不符合「普世價值」,因而底氣不足,信心不足,於是有人把西方學者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