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橡皮、語文書,聽寫、提問、做卷子,上課、考試、留作業……日前,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臺,7名演員帶領現場觀眾,完成了一堂別致的「語文課」。
這堂溫馨懷舊的「語文課」,是沉寂近兩年的導演黃盈的新作。黃盈說:「我們的冒險是嚴肅認真的,就像語文課一樣,雖然帶著大家玩著笑著,但也在引發思考,促進我們成長。」
看《語文課》的觀眾真的樂在其中,他們沉浸於這一堂帶他們重回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語文課」,他們興致勃勃地跟著演員複習偏旁部首、重溫課文分段甚至和演員一起背誦古文。劇場內極強的遊戲感無疑讓黃盈輕鬆贏得了觀眾的口碑。於是,不僅17場的演出票早早售罄,還進行了加演。這一次,黃盈的冒險成功了。
劇場變課堂,文章納古今
話劇《語文課》將舞臺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課堂,黑板、水藍色牆圍、從劇場頂棚吊下來的白熾燈、漆成黃色的木門都營造出熟悉的教室環境。
當然,「語文書」必不可少。演出開始時,就像新學期開學時一樣,觀眾都能領到一本新書。這是劇組特製的語文課本,參照人教社語文教材的封面設計,簡潔淡雅,裡面的內容別有洞天。《烏鴉喝水》、《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曹劌論戰》……幾十頁的內容,包含了「70後」和「80後」從小學到中學的很多耳熟能詳的課文。
題材引共鳴,懷舊滋味多
7位演員,110分鐘,1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回顧……黃盈說,《語文課》的創作就是想探究「我們是如何從一個四處瞎逛的小孩子變成今天的自己的」。
7位演員在劇中都用了自己的本名,從小學一年級第一節課自我介紹演起,有人穩重,有人調皮,有人乖巧。隨著演出的進行,在不同的故事裡,每個人忽而是學生,忽而是老師,忽而是跟觀眾講故事或者互動的演員。這種跳進跳出很頻繁,演員的狀態也並不像常規戲劇中那麼緊繃。「如果他們長時間假定性化身為一個人物的話,不利於把劇場變成課堂。」黃盈說,「所以我希望他們更加自由,敘述和表演能夠隨時組接,主要是把事情講清楚,而不用太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化身為另外一個人物。」
演員會在演出中講述一些跟語文課有關的故事。一位演員分享自己對朱自清《背影》的感受:學課文時並沒真正理解其中的父愛,直到高考那天,進場之前父親非要給她買瓶水,她看著父親的背影,雖然不胖,也沒有穿深青色棉袍,但他的背影仿佛跟課文裡寫的一模一樣。這些故事有些是演員自己的,有些是他們身邊朋友的,黃盈沒有對其進行藝術處理。特意加強事情本身的戲劇性,他覺得沒有必要。
聽說讀寫答,觀眾變學生
劇場裡每一個觀眾都變成了一個「學生」。觀眾起初對於這樣的互動形式還稍顯緊張,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的互動熱情也越發高漲。當臺下的觀眾在演員的帶領下,共同朗讀「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時,朗朗的讀書聲讓劇場成了「課堂」。在「聽寫」環節,臺上的演員以遊戲的方式考觀眾「筆畫」,臺下200多名觀眾都認真地拿筆答卷,「考試」結束後,劇場也響起了一片考試結束的歡笑聲。該劇的結尾,演員為觀眾留了一道作文題,並希望觀眾能將這份家庭作業收藏起來,作為這堂「語文課」的收穫。
「正襟危坐地講一個故事,非要講出一個道理,這對於語文課來說好像不是很合適,不如把自由還給觀眾。」黃盈談到,上學時之所以有些同學不喜歡上語文課,是因為課堂給出了太多標準答案,你必須按照固定的要求去理解。「當我們排《語文課》時,如果也只是把我們認為對的東西說出來的話,可能也會帶給大家同樣的感受。」所以他決定弱化戲劇敘事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從溫習漢字到分享生活經歷,讓觀眾回憶自己的語文課,找到最初學習語文的態度和感覺。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劉淼)
票務代理:永樂票務
訂票電話:4006-228-228
訂票連結:http://www.228.com.c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