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掘了一本比較有教育意義的書,那就是《文心》,它最初登載在《中學生雜誌》,後在1934年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作者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夏丏尊原本我是不認識的,經過一番查詢我才知道,他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還是我國語文教學的耕耘者,在文學道路上的貢獻非常大。葉聖陶這位先生我知道的是一位大教育家,在教育領域有很多貢獻。《文心》這本書是兩位對以初中生為讀者的一本書,講解民國時期的語文課,讓枯燥的語文課變得有趣。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三個重要思想,我想分享給大家。
文中樂華和大文要預習文章的時候表示看不懂文章,樂華的父親枚叔跟他們解釋,文章是大人或者古人的經驗,而你們是現代人又是小孩,看不懂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在這一個場景中,我回想到當初自己曾經的語文課,在很多時候也是看不懂教科書的文章,經過老師的解釋和鑑賞才慢慢地理解。
教科書的文章或者古詩都是前人的經驗,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智慧,我們學的是這些人的智慧,是歷史的的結晶,學的時候是很難理解,而且學得很枯燥,很多學生都會厭倦上語文課,但是《文心》這本書通過故事的模式來讓我們知道語文課可以有不一樣的方式去學。
從字開始講解到文章分析,一本書下來可以讓你對語文這門課程有新的認識。本書通過樂華的經歷來講解語文有什麼魅力,而且很容易讓人把自己帶入進去,體味當中的情感,讓人耳目一新。枯燥變得有趣,而且學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作者在教學方面是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讓讀者發現語文並不難學,而且還可以有趣地學。
在第十九章的時候樂華因為家庭問題,不能繼續在學校繼續讀書,要去父親介紹的鋼鐵廠當學徒,很多人都認識出去工作了就不用再學習了。實際上,樂華在下班之後還要參加培訓班學習工程繪圖等,這些是工作上的學習,跟學校的知識是不同一個領域。
離開學校並不代表不用學習,在學校學的是前人的思想上的智慧結晶,而工作之後學的是有實際的用途,代表的是實用性,能夠提升個人價值的內容。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個人能力,擁有什麼技能能夠作為勞動力去出售,等於你的謀生技能。
樂華在鋼鐵廠工作的時候並沒有落下語文課的功夫,在工作的時候背誦文章,在培訓班下課之後抽出時間閱讀同學寄給他的講義,自己研究文章的寫法。在休假回家的時候與同學討論文章的時候都沒有跟他們完全說不上話。還可以參與討論。
如果我們離開學校之後就完全不去學習新的知識,那麼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延伸下去想,可能會變得真正地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價值的廢人,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由此可見,學習不止是在學習,還要在社會上學習,把自己打造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以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人。
讀書如果只是讀而沒有用到實處,所學的知識就像一片虛無。讀書是增加我們的見識,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如果把這些知識用到實處,就變成了一種輸出,而閱讀的時候就是一種輸入。輸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寫,可以教,都是比較好的方法。
寫是怎樣的寫,教是怎樣的教?寫是把自己的理解寫成文章或者書籍,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良好的表達能力去把自己想寫的內容寫下來,整理成文章或者書籍,讓別人看懂你的想法。教是把知識做成知識體系,讓不懂的人通過你的方法學會你教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你作為老師去教導別人。
無論是寫還是教,都是自己對知識的再一次鞏固,因為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都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把知識轉化成別人能夠容易理解,這個過程是自己對知識一種回顧,更自己對知識更加深刻,從而讓知識用到實處。
《文心》這本書是作者通過主角樂華的故事來讓讀者看到,學語文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還可以把學習語文變成一種樂趣。同學之間的互助,師生之間的亦師亦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願你能體會到這有趣的故事。
作者簡介:黎書俠,一個喜歡閱讀的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