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劉遠舉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對外公布後,因為大量引用冷門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詞,引發輿論爭議。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截圖。
一般來說,這樣的一篇艱深、晦澀的文章,背後的哲學、文字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打下堅實基礎。所以,很多人認為,很可能是這位學生囫圇吞棗了,系統性準備了相應的句子、詞語。當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考生很可能平時系統性地準備了哲學入門知識,生僻詞,不僅如此,還針對出題方向,準備了人生、成敗、友情、選擇、接受等等命題的方案。第一次評卷老師給36分,估計就是認為是這種情況。
但從文字總體來說,正如浙江閱卷組組長陳建新的說法,「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也就是說,這文章不是湊的,是寫的。一個學生可以在一篇文字中用上幾個自己平時準備的名人名言,幾個生僻詞,但在40分鐘內,大量的應用,而且符合邏輯,這還是需要相當強的能力的。
比如,文章中提到達達主義。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可以發現,達達主義在作文中的使用,或許可以爭論,但卻不能說是一個低級的、完全不通的錯誤。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整篇文章基本恰當地使用這些名詞。這背後就是一個學生的能力。
所以,即便是套題,僅僅靠背是不行的,起碼對準備的材料,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融會貫通,建立自己的框架,這意味著這個學生的能力已經很強了,也是下了工夫的。
或許這與之前輿論中引起關注的,科研人員子女以非常高端的課題參與青少年科學創新大賽一樣,是一種定向搭柱子的行為。
真正的原創的科技,真正對哲學的融會貫通,自然是需要很多年的積累,然後才能獨立自主的創新與感悟。這就像在厚實的基礎上建樓房。與此相對應的是,如果有人自上而下地教,不求甚解,也能像模像樣做研究、寫文章。但這樣的研究與文章,沒有任何學術上的擴展性,也沒有太多獨立的思想性,無非是一種高層次的模仿、依葫蘆畫瓢。這就像直接在樓房下面精確的、定向的搭柱子,幾根柱子也可以支撐樓房。
不過,在評分的時候,文章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其實並不重要。高考作文評分,有可操作的標準。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高考,是在評價一篇應試作文,這與文章的好壞,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釐清這一點,是因為好的文章自然能顯示好的能力,但有爭議的文章,有時候也能展示出很高的能力。所以,高考作文評分,應該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考生能力上。
既然關注能力,那麼,作為高考中最開放式的題目,在作文上炫技,是可以接受的。既然有《赤兔之死》這樣的炫技作文得滿分的宣示在前,那麼,這篇同樣炫技的作文,得個高分並不為過。
更重要的是,炫技是可以被接受的,這是事先宣示的規則。所以,我們就應該遵守這種規則,不能因為這種炫技,因為文風,或者看起來是一種目的明確的投機,就改變已經確立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評分組是嚴格按規矩辦事。
不能讓依照規矩玩的人吃虧,這是高考的原則。所以,這篇作文即便是投機取巧,也該得到公正對待,更何況,這種投機取巧背後有著明確的能力,這本該得到高考的承認。
不過,即便從技術上看,這篇文章用詞生僻,引用大量哲學家、作者,故作深奧,以至於閱讀流暢性很差。文章寫出來,是為了交流的,即使是高中生作文,即使是炫技,也不能說只要有了思想性就可以不顧及文章的流暢。因為文字的流暢度,仍然是高考作文的標準之一。
更重要的是,高考的評分標準,本身就是一個指揮棒,滿分就會放大這種炫技中的負面因素。所以,我覺得,這可以是一篇高考高分作文,但打滿分,或許並不滿足技術上的標準。當然,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找到問題,所以,也不必對此太過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