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反思:好文從何而來?

2020-08-06 微圈小喇叭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反思:好文從何而來?

來源:維舟


近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爭議。其爭議之大,竟是這樣一個關於「什麼是好文」的熱議話題,昨天起在新浪微博上也已被屏蔽。因為順著這個話題展開的不僅僅是「好文」的標準問題,還涉及到閱卷評分的客觀性、高考制度的弊病、以及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體制。


當然,高考滿分作文可能很難沒有爭議地都說好,但這篇的風格的確非常特別。我看到的大部分評論都譏諷其矯揉造作、辭藻華麗、喜用生僻字、愛掉書袋的奇崛文風,甚或譏諷為「英式中文」,也有人直白地說「晦澀是一種思想病」,當然也不乏像馬伯庸這樣,認為「這不是一篇好文章,卻是一篇好作文」,畢竟在那麼短的考試時間內、在800字篇幅裡寫出讓考官滿意的作文很難。


政治學博士馬華靈清楚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認為「一篇辭藻華麗的高考滿分作文不如一篇淺顯易懂的小學生作文」,這位作者「既不好好說話,也不好好說理」。他說自己「也曾經沉迷華麗的辭藻」,直至被導師劉擎當頭棒喝,「從此我才真正知道好文章要做到語言清楚明白,論證有理有據」。但是,他自己也指明,這其實是學術論文的標準,「作者迎合高考作文標準這樣寫無可厚非,但這篇真的夠不上好文章的標準」,而「中小學作文評分標準是爛標準」。


在此,其實他也承認「高考作文標準」和「學術論文標準」(後者在他這裡等同於「好文章的標準」),只不過他不像馬伯庸那樣承認兩種標準可以並存,而對前者不屑一顧。翻譯家李康則認為這兩種情況應當分開來看:

一,這是應試作文,不是學術論文;

二,其他各種更常見的假大空作文或說話套路,你們也不妨一併抨擊一下唄;

三,廣大中學生甚至大學生甚至文科大學生的教材之外閱讀面究竟如何,你們真的沒數嗎;

四,樸素的閱讀、研讀的階序云云,難道不正是大學學習的目標而非入學標準嗎?

另一位翻譯家閔雪飛也認為,高考作文無法苛求:

不知道你們當初高考分配給作文多少時間。我們當年還要寫倆,一大一小,給大作文的時間最多40分鐘。這種情況下,寫得不好是正常的,寫得好說明閱卷老師心情好。誰都知道,寫作、文學翻譯沒法在極限時間內完成。踩點熬夜湊合交給我的論文和翻譯我從來不評,心情好隨便給個分,心情不好就退回去重寫。我也從不讓學生參加那種限時倆小時之內的翻譯比賽,別真誤以為翻譯可以那樣做,將來掰都掰不過來。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反思:好文從何而來?


雖然他們的觀點看起來針鋒相對,但其實都不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只不過有些人主張應以學術論文說理的方式及早訓練思維,有些人則強調中學和大學不同,應試寫作與學術寫作不同——但即便如此,如果應試寫作慣了,到時也會很難掰過來。


在此,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其實被視為應試教育的怪胎,是極限時間、特殊標準和考官意志催生了它;但也有記者採訪了多位語文教師,一位有多年閱卷經歷的四川語文特級教師卻說:

的確,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勇氣可嘉,但是與語文老師無關。這種作文是少數,不能代表高考整體的方向,我估計多數語文老師不會鼓勵學生仿效,反而會把它當成一個反面典型,畢竟高考分數就是一切,決定學生命運的事情,不敢開玩笑。

有一位浙江語文名師甚至表示:「這篇文章衝破標準答案,衝破老師固有思想,衝破課堂思維定式的一次很好的嘗試,它可以鼓勵孩子們朝著不同的方向自由的翱翔。」——換言之,這些語文老師不但不認為這種文章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反倒認為它是異類,只不過有人覺得這種新異值得肯定,有人卻覺得這是風險很大的「反面典型」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反思:好文從何而來?


確實,這種文風也許不是一般中學語文訓練出來的,倒不如說是當下社會上盛行的語言審美的雜燴。一些半文不白、辭藻華麗但卻讀不通順的詞句,在廣告、歌詞等領域大行其道,還常在網上被讚許為「唯美」,這正是因為當下已與傳統斷裂,而尚未將新舊文化熔為一爐的表徵。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作者看似少年老成、也讀了不少書,但在風格上其實是對這類寫法的效仿。


然而,即便這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但語文老師判定它滿分,這多少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如果這不是高考作文,那或許有爭議也不是壞事,甚至難說也因其風格而自有其擁躉(一如《銀翼殺手》中晦澀華麗的臺詞),但現在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高考作文的好壞究竟以何為標準?


這裡的關鍵在於:高考作文和一般的文章不同,它是一種標準化考試,「好作文」不一定是「好文章」。正如歷代的八股文,即便是狀元所作,流傳至今的也寥寥無幾,因為那不見得是好文章,但根據八股文的規範,它卻可能讓人高中狀元。明清時歸莊、戴震即便名滿天下,卻都屢試不中,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寫文章,只是在科舉的規則下無法勝出。簡單地說,它比的是「規定動作」,而非「自選動作」,是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有限的創新。


這樣的事,到今天也比比皆是。拿過無數作文獎項、被稱為「文學天才」的費瀅,2003年高考作文《人情與季節》僅得25分,按滿分60分計竟然不及格,在當年也曾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這樣的標準化考試中,其實嚴禁自由發揮,而必強調不能「偏題」——如果任憑各人自由發揮,那就無法按單一標準來衡量判定作文的好壞了。最終,這實際上意味著考生要去揣摩出題人的思路,而恰恰是那些思維創新的人更傾向於不循常規,容易出現「偏題」。


現在的問題,一方面是這種標準化考試的規定太死板,另一面,很詭異的是,它其實又缺乏真正客觀的標準。有人翻出這次判這篇《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兩年前受訪記錄,從他當時談高考作文的標準來看,與這次的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幾乎完全相反:

作為多年的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陳老師評價高考作文時有四大標準:重視真情實感的表達;提倡面向現實生活;提倡理性思考、提升思辨能力;反對矯揉造作的文風,提倡準確、簡潔、流暢、明了的語言。「寫論述文不要掉書袋、過多舉例,要提升用詞準確性,要注意文體和語體相互匹配,這也是考生寫作時最容易踩的三個「雷區」。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反思:好文從何而來?


我對這篇作文本身的好壞其實不感興趣,我在意的反倒是社會如何評價它,為何如此評價它。在我看來,它顯然不至於值滿分,但作為考場上的應試之作,也遠不像一些人說的那麼一無是處,它之所以惹爭議,是因為恰好觸動了人們長久以來對教育弊病、考試客觀評分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的反思——簡言之,它得滿分公平嗎?讓這樣的作文得滿分,是否會釋放錯誤的信號,讓我們本已問題叢生的語文教育更積重難返,更難「掰」回來?


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事實上,我覺得這是現在的教育體制無法解決的。原因很簡單:如果要顧及中國人高度關注的「公平」,那麼就勢必意味著高度標準化的考試,這樣才能基於同一標準來量才錄用;但越是如此,就難以容許參差多態的美存在


不同文體、風格的判定標準可以迥然不同,在議論文看來以清通簡要的有力表達為上,但詩歌卻可能卻偏偏重視繁複、隱晦、象徵。如果僅用一種標準、一種風格來統一衡量,那麼差異就成了低劣、錯誤和膚淺。只有能按多元標準來差異化地對待,才能不至埋沒人才,但這卻又可能被用於權力尋租,被視為不公平


這實際上是中國教育中的老問題,之所以在作文中特別明顯而難辦,就因為作文恰是最難被標準化的領域——與此同時,閱卷老師判斷的主觀性也最難受到約束,甚至竟可以違背自己定下的判斷標準。


另一個似乎無人提及的問題是:像這樣風格晦澀怪奇的作文,其實是缺乏公共生活所致。和西方不同,我們的教育從小不培養孩子面對公眾演講、表達自己觀點,這就很難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在面對一群「公眾」說話,自己必須表達清楚有力、能打動人;相反,很多人寫作時其實是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他真正面對的讀者,除了自己,就只有那個臆想中的老師/考官。


當然,同樣缺乏公共生活的中國古代,並不是沒有好文章,但那時至少有一個文化精英的共同體,界定著何謂真正的好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像八股這樣的應試之作固然是要在規則之下揣摩權力意志,但其它詩文卻取決於士人的公論,那即便不是其唯一、也是主要的讀者群。我們今天則舊法已死、新法未立,更缺乏現代意義上自主、發達的文化批評和公共知識生活,出現這樣的高考滿分作文也不足為怪。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這堪稱是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縮影的一個現象級事件。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有內幕,「這是誣陷」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該作文最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教育類報刊《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率先刊,並配發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建新對該作文的點評,但隨後該公眾號就刪除了該文章。浙江省寫作學會強調:「滿分作文並不等於完美無瑕,只要是在全省高考作文中堪稱最佳作文之一,雖有些許瑕疵,仍然可評滿分,重在鼓勵。這就必須關注兩點:其一,要評該文,更評其人,是什麼支撐該生寫出該文?其二,要看該文,更看他文,也就是該文在全省高考作文中處於什麼水平位置?而這兩點恰恰是非專業人士所不具備的。特別在全國新課標、新教改、新教材這種大背景下,獨創性和思辨性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好文章還是當代八股文?
    即便寫出來,閱卷時間有限,老師盲批,也不見得能發現這是好文章。網上有人提出了另一篇文章,是10多年前,江蘇的高分作文《懷想天空》。一開始,這篇文章也被打了低分,後來閱卷組組長拍板給了高分,不是滿分。大家對比一下這兩篇文章,哪篇好學?明顯是浙江這篇更容易借鑑。哪篇更容易得高分?明顯是浙江這篇。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和陳建新輔導書裡的作文相近?浙江寫作學會回應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該作文最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教育類報刊《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率先刊,並配發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建新對該作文的點評,但隨後該公眾號就刪除了該文章。《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文章稱,隨著2020年高考閱卷工作的結束,《作文新天地》編輯部聯合浙江省寫作學會,將對浙江省2020年高考的考場作文,如滿分作文、高分作文、存在典型問題的作文等,進行持續關注,並在《教學月刊》公眾號率先推出「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評高考滿分作文」的系列稿件。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今年的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個月的風波,各方圍繞「該不該打滿分」的問題爭議不斷,並對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發出質疑,還有人舉報陳建新「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楠攝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俞菀、顧小立)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的報導。「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
  • 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啥樣的?浙江卷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不說人話
    文/格格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爭議。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寫了點啥。到底是不是一篇好作文?我看完第一也是反應:我真是out了!我連現在的高考作文都看不懂了!這個學生用了很多生僻晦澀的字,說實話,有幾個字我是真不認識。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對廣東考生有何啟發?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回應「高考滿分作文」爭議!被眾人稱頌的滿分作文是怎樣的?
    8月5日,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指出,《生活在樹上》一文「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象拙劣的翻譯,的確在有意顯示『理論性』。」溫儒敏同時認為,「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續集:閱卷組長竟無良「高產滿分作文」
    近日,浙江一位老師被人實名舉報上了熱搜,老師名字叫做陳建新,曾是浙江大學的博士、副教授。原因跟前段時間傳遍網絡的高考滿分作文有關,陳建新就是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的大組長。八月初,《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曝光,文章引用了大量名人典故,觀點晦澀難懂,文字聱牙繞口,不像一個中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瞬間吸引了大量網友的議論。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7月16日,在東北師範大學,工作人員在進行閱卷。
  • 浙江滿分高考作文引爭議:語文教育應導向「好文字」
    ——這是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中的開頭。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後面兩位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並引起巨大的爭議。原因是,文章用詞生僻,長句疊加,這種晦澀複雜的表達方式,給大部分正常理解水平的讀者造成的閱讀障礙。首先,我並不讚賞這篇作文,但是,我也不贊成因為輿論爭議就把這篇作文降分處理。
  • 高考滿分作文來襲!一篇浙江滿分作文的登頂之旅,網友:險棋
    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若干年後,如果再回來看這篇浙江滿分作文的登頂之旅,無疑也是極為曲折的。還是先放上該生的高考滿分現場作文,我們看一看想一想,讓自己心裡先有個判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片段滿分作文的曲折登頂之旅也許正應了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成為滿分作文的過程同樣充滿了波折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的《教學月刊》社的同名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在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披露了評分經過,並作了點評。
  • 爭議很大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究竟長什麼樣
    浙江滿分作文今年受到較大的爭議,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題目,是這樣。讀著讀著,就會有這樣的感覺,第一遍看不懂,第二第三遍還是不懂,懷疑以自己的智商,根本不配看滿分作文。但搞笑的是,有網友用用「文章生成器」生成了一篇文章,竟然與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高度相似。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普通人「看不懂」,網友:故弄玄虛
    2001年,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全國的轟動,南京十三中的蔣昕捷也成為了高考歷史上,第一個作文拿滿分的同學。此後,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備受關注,因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幸閱讀「文採飛揚」的高考「滿分作文」,是一種享受。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北大教授:高考不能鼓勵這類文風
    來源標題:浙江晦澀高考作文得滿分 專家:不鼓勵這樣的文風 針對近日引發熱議的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8月4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張頤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考生的知識積累值得肯定,但有「掉書袋」之嫌,不適合作為高考滿分作文進行推廣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爭議」事件輿情分析
    近日,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在文章本身被討論的同時,其背後的閱卷與刊登過程也被置於輿論漩渦中心。從一篇高考作文中引申出來的不止是滿分作文的評判標準,更是對高考公平的反思。事件概述8月2日,「教學月刊」公眾號發布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並附有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的點評。文章一經發布就因晦澀的用詞引發輿論,隨後該公眾號刪除文章。
  • 浙江滿分高考作文:是知性傲慢,還是矯情的花式炫技?
    卡爾維諾的作品2020浙江考生的作文《住在樹上》正由此聞名於世的人物展開,寫就篇褒貶不一的高考滿分作文。當大家慕名而來想要看看這個滿分有多厲害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莫名其妙詞藻堆砌,不知如何評價:我怎麼連高考作文都讀不懂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醬嬸兒的高分是咋來的?
    1以上是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足千字的作文上站滿了文化名人,卷面太小,有些怕是擠到浪尖之上了。3高水準,還是踩高蹺而來?旁徵博引,還是團購強塞?深入淺出,還是淺事深講?達意通透,還是晦澀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