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貞模擬護送骨髓場景,將裝滿水的碗傳遞,這滿滿的水就是患者救命的骨髓,傳遞過程中要不斷搖晃,搖晃水就會灑出,最後所剩水多者勝出。(攝影者:黃煜)
「如果只是把護理當作一個職業,你會感覺很辛苦,但如果把護理當作是一個助人的專業、一個關懷的專業、一個愛的專業,就會感覺很幸福!」福建廈門中山醫院婦產科護士長周婉霞在5月31日所舉辦的醫護聯誼活動中,與大家分享她參與慈濟後,把感恩、尊重、愛融入到工作中的收穫和心得。
本月醫護聯誼活動的主題是醫療與骨髓捐贈,共有來自廈門蓮花醫院、中山醫院、第五醫院醫院、兒童醫院約九十八名醫療工作者參加本次的聯誼。而慈濟的醫療志業是如何展開的呢?《守護生命的盤石——心血砌成的醫院》視頻講述在缺乏醫療的年代,證嚴上人以一念悲心、一分願力,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精神,感召許多人間菩薩湧現,歷盡艱辛、克服萬難,建成了花蓮慈濟醫院。
心血假如有形,慈濟醫院的水泥是拌著心血去攪拌的,每一塊磚,也都是以心血砌成,慈濟醫院讓慈濟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志業,從此開枝展業,慈濟大醫王、白衣天使化身千手千眼觀世音,聞聲救苦,也讓更多接受過幫助的人,懂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回饋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成就愛與善的循環。
愛化行動 得理饒人氣要和
廈門中山醫院婦產科護士長周婉霞自從2012年3月參加慈濟護理管理項目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後,就深深地被慈濟人文所吸引,2012年至2013年更是自費參加全球人醫會年會,目睹花蓮慈濟醫院處處注重細節與人文關懷,感動於醫生視病如親,促進醫患關係和諧美好,心靈頓時得到了淨化。
周婉霞通過改變自己,影響身邊同事一起參與慈濟活動,也懂得「心懷應該就有苦,心懷感恩就有福」。(攝影者:黃煜)
從此,周婉霞將心中有愛化為行中有愛,不但自己做慈濟,也通過自己的改變,影響著身邊的同事,邀約更多的醫護同仁一起參與慈濟活動。投入居家關懷、入戶訪視等活動,讓周婉霞體會到見苦知福,護理工作雖然辛苦,也讓她明白了「施比受更幸福」。來到慈濟就像來到加油站,能讓自己充滿正能量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參與慈濟志工活動,讓周婉霞學會換位思考,謹記上人所說「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工作中遇到病患家屬的刁難能平和安撫,耐心解釋,善解病患的困苦,同理心轉化為更細緻周到的護理,最終換來病患家屬的理解。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曾經對於因家境困窘而選擇放棄治療的患者,周婉霞發動科室同仁為患者捐款,最終患者康復出院,與家屬返院感恩醫護工作者的再生之恩,大家都頗感欣慰。
周婉霞還把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融入科室文化,融入與患者間的溝通,營造視病如親的溫馨氛圍,構建和諧的護患關係,得到病患及家屬的感恩回饋和醫院領導的肯定,2015年被評為「優質護理服務先進科室」。
科普遊戲 用心讓髓愛飄揚
慈濟志工羅素貞告訴大家,骨髓從捐贈者身上抽取出來後,最理想的狀況是在12小時內輸給受贈者,最久只能在冰桶中保存24小時。
大家模擬護送骨髓的過程,雙手端著碗,小心翼翼地搖晃,緩緩遞到下一位夥伴的手中。(攝影者:黃煜)
所以,骨髓運送工作不僅是與死神搏鬥,更是與時間賽跑。護送者沿途要像搖小孩般定時搖晃骨髓箱,因為骨髓不搖動便有可能凝結,一旦凝結將會損失大量細胞,直接影響到移植的成功與否。
活動中,羅素貞模擬護送骨髓場景,分列四組,每組將收到等量的一碗水,將裝滿水的碗傳遞,這滿滿的水就是患者救命的骨髓,傳遞過程中要不斷搖晃,搖晃水就會灑出,最後所剩水多者勝出。
只見大家雙手端著碗,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搖晃,緩緩遞到下一位夥伴的手中。「要搖哦!如果沒有搖,骨髓會發生粘連,即使送到患者那裡也是不能用的哦!」結果勝出與否看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過程當中,大家懂得護送骨髓的常識,並且感受到了用愛護送骨髓的心念。
髓緣20 成就生命的交融
骨髓配型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療方法,配型一種是在兄弟姊妹中尋找,但配對成功的概率也只有十分之一。另一種,是從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中尋找,但配型相符的概率是幾萬分之一到十幾萬分之一。
一位病患不願放棄的求生意志,成就了千百人的重生。1992年,罹患血癌的旅美留學生溫文玲,因無法自美國及日本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的骨髓,於是返回臺灣推動非親屬骨髓移植合法化,為自己,也為同病相憐的華人同胞求一線生機。證嚴上人確認「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後,不忍血液疾病患者在生死邊緣徘徊,義無反顧推動骨髓捐贈,終於1993年10月20日成立「骨髓捐贈資料庫」。
慈濟志工於是大規模展開骨髓捐贈驗血活動。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的慈濟志工,擔當起了「勸髓」的重責大任,社會大眾種種觀念上的迷思,常讓熱心的慈濟志工飽受質疑,在骨髓捐贈資料庫及慈濟志工的共同努力下,於1994年5月成功完成首例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
第五醫院護理彭雙喜因曾患腫瘤而同理病人的無助,康復後的她感恩單位與病人,讓她有機會繼續付出。(攝影者:黃煜)
1995年,慈濟骨髓捐贈資料庫志願捐髓者突破十萬人。此後的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骨捐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層層因緣,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帶著堅定的勇氣與毅力,成就這一番生命交融的美麗相遇。
人生無常 把握當下勤付出
第五醫院從事護理工作數十年的彭雙喜,幾年前經歷一場腫瘤病痛,讓她驚覺人生無常。在治療期間,她反思自己身為從醫人員,面對疾病都會感到無助,更何況對醫療常識並不了解的普通民眾,生病時該有多無助。
彭雙喜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讓她對生活多了一分感恩,感恩單位也感恩病人,能讓她有機會繼續付出,面對病人時則是更多了一分同理心。
說起29年前,彭雙喜照顧一對教師夫婦,老人家靜脈難找,她耐心去幫著找靜脈,並幫助老夫婦介紹醫生,老夫婦康復後送了她一盆茶花,至今仍在她家陽臺,看到這盆茶花,彭雙喜就想到那對把她當成親人的老夫婦,她感到很有成就感,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羅米娜分享堂妹罹患白血病,從無法配對的絕望到於中華骨髓庫找到匹配,讓她意識到捐骨髓無傷己身,更是救人!(攝影者:黃煜)
服務病人的當下,彭雙喜認為付出無所求的,而病人對她的愛的回饋,圓滿了醫患之間愛的循環。
接觸慈濟多年的羅米娜,分享看到上人發願建立醫院的不易,聯想到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困難,體會到只有做才會有結果。身為醫護管理人員,對周婉霞談到的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醫患關係緊張深表理解。羅米娜坦言,自己剛開始處理醫患關係時總是特別緊張,來慈濟學會了多微笑,多換位思考病人的難處,懂得用智慧和愛心圓滿工作。
以前常覺得白血病離自己很遠,去年(2014年)22歲剛工作的堂妹,忽然覺得自己爬樓梯爬不動了,檢查了才知道罹患急性白血病。家族雖大,骨髓配型卻沒有人配對成功,當時家人都很絕望,後來在中華骨髓庫中尋找了兩個月才找到匹配的骨髓,手術很成功,堂妹恢復良好。經歷這事件,羅米娜才意識到捐骨髓無傷己身,對個人雖然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卻能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
思念父親 同心理和諧醫病
護士王瑩剛到蓮花醫院工作兩星期,她回想到10年前父親罹患白血病,家中債臺高築,仍然湊不齊繼續治療的費用,自己從事醫護工作未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撫慰他,後來父親選擇從醫院五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講起這段傷心的往事,王瑩數度硬咽,情緒久久難以平復。
王瑩(左)追憶十年前罹患白血病的父親,因不堪沉重治療費而選擇自殺,因而理解病人的無奈,讓她遇到比自己困難的人,總想幫助他們。(攝影者:黃煜)
因為這段經歷,讓王瑩每每遇到比她困難的人,總想著去幫助他們,有次看到一名家境困苦的病人因沒錢醫治躺在病床上,無助流淚,王瑩毅然把錢包裡所有的錢都掏給這位病人,希望能多少幫助一點。「同事表示不解,說我太感性,我認為幫助他人不需要那麼多的理性。」
這次在蓮花醫院工作,能與慈濟結緣,有機會了解骨髓捐贈的相關知識,讓她感到很欣喜,她表示將來會加入骨髓捐贈,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明白了「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骨髓捐贈,很多醫護工作者當場紛紛表示願意捐贈骨髓,為延續他人生命儘自己的一分力。
(文:周怡、楊淑華福建廈門報導201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