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茶會的小區民眾,滿心歡喜把竹筒請回家,期許把愛傳遞出去,讓小舉動也可以累積大善念。(攝影者:莊景新)
「以前不明白救助和慈善要怎麼做,認為這些是富人的事。看了影片才知道,無論貧富,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一念善心。」看了影片《慈濟NGO之路》之後,馬美林不僅心受感動,此前對慈善的認知也有所改觀。
在第九屆中國廈門佛事用品展及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慈濟志工走入人群邀約大家一起來做好事。為了接引民眾就近到小區當志工,慈濟志工於11月1日上在各自小區舉辦志工接引茶會。
六年尋覓慈濟家 發心助人志工路
「趁著兩次展會的熱勁還在,小區特地組織了這場茶會,也是為了能讓民眾全面地了解慈濟的四大八法。」志工謝鈺容認為,通過舉辦茶會,讓民眾對慈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能了解就近所在慈濟小區的活動,「這次是向這些民眾展示慈濟人文,做好榜樣,關鍵還是未來的陪伴。」
《慈濟NGO之路》視頻從2008年的緬甸風災和汶川地震開始講述,從兩地災民悲痛無助的畫面,到證嚴上人開示時飽含不忍與不舍的一番話,再到慈濟志工湧現在災區膚慰災民,幫助災民完成災後重建,那些真實而動人的身影歷歷在目。
畫面一轉,又回到了臺灣社會福利還不完善的六○年代,上人帶領六位同修弟子和三十位家庭主婦創辦了慈濟克難功德會,開始了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視頻一點一滴、一步一腳印,帶領民眾慢慢走進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看到影片中苦難的孩子,李豔玲(左一)頻頻落淚,發願要每月捐款並做志工。(攝影者:林素玉)
小區民眾李豔玲六年前就從電視上看過慈濟在各地賑災的新聞報導,也曾在臺灣旅遊時遇見慈濟志工,但一直沒找到慈濟在廈門的基地,今年(2014年)在佛事展靜思書軒攤位一見到志工,李豔玲按捺不住內心的歡喜:「我好想穿上你們這樣的志工服!」
「靜思語讓人有正念,上人的慈悲讓人起善念,規範自己的言行,說好話,做好人!」此次來到慈濟基地,看到影片裡貧困人的窮苦,李豔玲頻頻掉淚,與結伴而來的姊妹約定一起發心:「以後每月捐善款幫助這些人,能幫助別人,自己心裡也會快樂些。」
平日經營服裝生意的李豔玲,過去常為了生意上的利潤而盤算和煩惱,看多了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李豔玲覺得:「我們很需要這種正念,心靜的氛圍,像這樣人人心中有愛,人見人愛的溫暖又和諧的氛圍,讓自己的內在可以得到很多提升。」
日日善念發好願傳遞 大愛灑清流
「一個月交十五元,那一個月只發一個善念。每天存五毛錢,就是每日起一個善念,發一個好願。讓每日行善成為一種習慣。」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短劇,生動的演繹,講述著慈濟的緣起。
家庭主婦的扮演者李明緞,以前跟別人募款時都覺得很有壓力,不知道如何開口。參加短劇排練以後,她開始結合短劇的內容與身邊的人分享,「勸導每個人每天省下一點錢幫助別人,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就讀廈門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李翠,在文博會上受到大愛感恩科技塑料瓶製作成衣服的創意吸引了她,進而結緣慈濟。
廈大研究生李翠原本覺得,要等到自己有更大的力量時才能幫去助別人,竹筒歲月短劇改變了她的想法。(攝影者:莊景新)
以前總覺得要等到工作賺錢了,才有機會去做助人行善之事的李翠,此次來到慈濟,日存五毛的「竹筒歲月」短劇啟發她「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現在就可以每天點點滴滴的累積,也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這更啟發她馬上行動起來,從自我做環保,隨時隨地節省資源給需要的人用。
研讀人性心理的李翠,看到現代人多數心裡都有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很多人因感受不到自身的力量,而天天過得不開心。李翠一直在思考並找尋方法想幫助別人啟發其自身內在的力量。
當李翠看到慈濟志工個個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微笑時,她覺得:「就像一股清流,自上而下地灑下,有人承接,有人傳承,不斷地循環,這種清流的漣漪再蕩漾開來,越來越大,做的人也越來越歡喜。」透過自身的力量傳遞給別人,愛自己也愛社會,再把這種愛傳遞下去,幫助別人,這也是李翠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善心不分貧富貴賤 小舉動也有大作為
與李翠結伴而來的馬美林,是廈門大學高教專業的研究生三年級學生,今年暑期去臺灣自由行途經花蓮時參觀了慈濟大學。聽李翠說過在文博會期間的見聞,勾起她曾在花蓮的回憶和好奇,便調整原先的計劃一起來參加這次茶會。
看了影片《慈濟NGO之路》之後,馬美林不僅心受感動,此前對慈善的認知也有所改觀:「以前不明白救助和慈善要怎麼做,認為這些是富人的事。看了影片才知道無論貧富,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一念善心。」
因所學是高教專業,研究的課題也是如何將大陸東部的優質教育資源帶到西部去,她笑說自己的想法和上人的大愛相比,顯得好狹隘:「證嚴上人不僅僅是為了救助家鄉的人民,還將這分大愛散發到全球。」感佩之餘,馬美林表示,慈濟精神就是去做,感動他人,然後把愛傳遞下去。
蔣德容在文博會期間,因朋友的邀約前去大愛感恩科技展位,她原來以為慈濟只是個義工團體,看了影片之後才發現原來慈濟的歷史那麼長,從1966年就開始了,做的事情從慈善開始,到教育、醫療等,是一個全面幫助他人的組織。
十年前曾接受慈濟資助的陳紅對茶會很期待,佛事展後一直在等志工的電話,她要把握機會回饋,只要能幫助別人的事情她都會去做。(攝影者:莊景新)
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短劇啟發蔣德容:「一個小舉動,也可以累積每個善念,有大作為。」她說,自己也要請個竹筒回去,每天發一個善念。
十年前受助感恩情 今續前緣志工行
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陳紅,十年前就與慈濟結過緣。2004年,她是在家照顧女兒的全職主婦,家裡只有先生一個人工作,那時她接到居委會的通知,名列慈濟的低保戶名單裡,可以領取一份冬令物資。
以為就是發放一點東西而已,陳紅原本不以為然,但到了冬令發放的現場,眼前的所見震撼住了她:「棉被、米油、保暖內衣、牙膏等生活所需,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米都有好幾袋呢!」回憶當時第一次見到慈濟人,那分感動延續至今,「這群不相干的人,從對岸過來發放物資,一個個都莊嚴得好像一尊尊菩薩。」
在佛事展裡偶然走到靜思書軒,陳紅的心好像被觸動到了,淚水在眼裡打轉。友人說展區裡人多等會再來看,她很堅定地說,「不用,就現在。」陳紅毫不猶豫地填寫了志工報名表。
回去後,陳紅一直在等電話,她說自己以前有參加佛學沙龍,但是回去之後心裡感覺有點空,但在慈濟,志工讓她感覺很溫暖,而且慈濟不僅做慈善,醫療和教育志業也是她比較推崇的。希望這次再遇慈濟,能夠透過這個平臺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只要是能助人的,我都能去做,有機會幫助別人,也是種福分。」
臨近中午時分,茶會結束,三十八位小區民眾從志工手中接過《慈濟》月刊及祝福,一顆顆愛心的種子從此開始撒播。
(文:陳玉枝、卓俐君、陳豔福建廈門報導20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