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38期】君子之風

2021-02-08 靜思大良福田


十九日 君子之風



11.19《農十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慈悲喜舍、真誠付出,如和風吹拂人間,化解煩惱濁氣。


心態健康,拋掉煩惱


慈濟從二○一六年開始與臺灣盲人重建院合作,幫助許多後天失明者學習按摩等技能,得以有維生的一技之長;盲人重建院的總部位於新北市新莊區,臺北慈濟醫院也提供健檢、衛教與實習機會。


重建院人員由長期關懷他們的慈濟人陪伴前來,向上人表達感恩。上人開示:「要感恩引路的人,莫忘創建者,讓大家有方向,有個可以依靠的家。我也感恩曾居士(盲人重建院創辦人曾文雄先生)作為引路人,那個時候就是曾居士來談起盲人重建院之事,更感恩慈濟人一呼百應,都樂於去關懷。」


「有人是眼睛慢慢看不見,也要感恩,感恩過去看過人間的色彩,現在聽到別人形容東西是紅色的,腦海中的色彩就浮現了;聽到貓、狗的叫聲,也會浮現貓、狗的形象,種種事物都印記在腦海中。」


「其實,人身五根──眼、耳、鼻、舌、身,要保持一輩子都健康無缺實屬困難;就如我現在也看不清楚,但是我歡喜接受,因為感恩過去眼力還不錯,什麼都看得到,現在自然老化了,就歡喜接受。要維持平常心,無論身體有何變化,心境如常;只要我們的心吸收了佛法,能夠力行經典道理,就能踏實精進,修福與慧。」


「若要說公平,我也會覺得不公平啊,難道老了一定要生病,一定要接受身體老化的不便嗎?我有好幾位弟子超過百歲,他們走路挺、做事快,現在還跟著團隊上山、下鄉去付出呢!總而言之,心理健康勝過生理健康,如果能把煩惱都拋掉,世間就沒有難得倒我們的事。」


上人勉勵在場各位,用平常心過日子,用感恩心接受大家的關心,用健康的心態付出、付出再付出,創造生命的價值。如果想要做很多事情,一定要接受很多聽來覺得不公平的事;但還是要勇敢邁步,不要受到障礙就停步。


誠善之美,君子之風


北區第三場歲末祝福典禮,有三千四百多人參加;慈濟人回憶「那一年」──二○一五年六月,新北市八裡八仙樂園塵爆事故,志工長時間關懷陪伴傷者與家屬;以及八月蘇迪勒颱風在新北市新店、烏來、三峽造成災情,慈濟動員協助鄉親清掃家園。


上人開示,人們立足在大地,頭頂著天,能感受到空氣愈來愈汙濁、氣候變化愈來愈極端,人心也是濁氣重重──貪、瞋、痴、慢、疑等無明煩惱如天羅地網,讓人看不清事物、找不到方向。大家投入慈濟,找到了人生方向,就要邁開步伐,勇猛精進;踏出一步「慈悲」造福人間,後腳接著再踏出一步「喜舍」,在菩薩道上福慧雙修。


「誠正信實為大地,慈悲喜舍為和風」;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以感恩、謙恭的態度,付出無所求。上人說,慈濟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社會地位,但是只要社會人間有需要,大家請假做慈濟,團隊合和互協,用真誠的愛為人付出,展現「誠善之美」。慈悲喜舍的和風,是慈濟人的「君子之風」;與慈濟人互動,不會感受到煩惱濁氣,只有清朗的藍天白雲與徐徐和風。


「各位動員到各地付出,總是展現整齊的行儀,不受汙染,身心清淨;投入心力付出之後,滿心歡喜,不會記掛過去我們在哪裡做了多少事,但這都是我們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教大家『莫忘那一年』,除了自我肯定生命很有價值,也要感恩一起付出的夥伴。假如沒有這麼多人一起付出力量,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這麼多事。」


上人說,慈濟人為社會吹拂慈悲喜舍的和風,卻欠缺正氣和風;當社會傳出批評指責的無明言論,將人心籠罩在無明風中,慈濟人仍然低頭默默做好事,無法勇敢抬頭響應,不能用和風吹向無明,化解人心的無明迷茫。


上人叮嚀,不讓自己的心受無明困縛,也要把握機會導正偏差迷茫的人心。「聽到無明言論,或許說的人無心,我們聽話要細聽,回過頭來要善解;有開闊的心去包容一切是很好,但不要將所有的無明接來放在心中,也會起煩惱。面對著社會大空氣,要記得『誠正信實為大地,慈悲喜舍為和風』。」


慈濟人經藏演繹之後發願:「聞法入心行六度,安住大悲常不輕,莫忘初心勤接引,以苦為師安樂行。恭請上人常住說法!」上人回應:「常住說法,法本來就在人心。期待師徒心法一致,時時刻刻不忘法,生生世世永相隨;請大家莫忘初心,莫忘這一刻的發心。過去所做的一切,成就此生的生命價值,所有善因福緣藏在八識田裡;更要努力走入第九識,就是乾淨無染的如來本性。」


人生畫紙,福慧充實


下午兩場慈濟人座談,其中張鈞翔師兄分享運用「樸實藝術」接引不同年齡層的學員,用繪畫表達想法,畫出不同的人生面相。上人讚佩有學員只是看著相片就能畫出非常逼真的人像,然而分秒不停,人的形象隨著時間變化無常,最能留得住的是記憶,要時常啟動腦細胞,思慮要清晰,認清方向不斷精進,隨著時間累積福與慧。


上人說,「閒閒無事」的人生不是真享受,因為時間空過,人生的畫紙空白;即使是在環保站裡,忍受尚未整理乾淨的回收物氣味,環保志工仍然長時間投入其中,手中忙著做分類、耳朵聽著法語,每一秒都在為大地付出,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充實的人生畫面,彎腰撿起別人丟棄的可回收資源,就是「拾福」,任意丟棄則是「舍福」。


「臺灣很有福,福氣就像保護罩,保護臺灣平安;保護膜要靠大家照顧與維護,否則有一點點破洞,那就漏氣了。要照顧好福氣,就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讓家庭有倫理,社會有秩序。」

上人談到,大家喜歡用「彩色人生」形容人生豐富精彩,其實「黑白」分明的人生才不會模糊失焦。人剛出生時,人生一片「空」,但是「空中妙有」,「有」的是過去生帶來的業因、業的種子;隨著年歲成長,這顆種子會聚各種因緣,長成花、草或樹木,各不相同。但是眾生本具真如本性,這分純淨美好的心性是平等的,沒有貧富貴賤之分。


慈濟人向大眾募心募愛,並且把握機會淨化人心,就是要啟發出這分最為純淨美好的本性,也就是自己最疼惜的一念心。上人叮嚀,不要空過時間,要「由空造妙」,造出妙有人生。


「人生如夢,如虛、如實、如空、如妙有。我們每天就要在這個如空但是妙有的世間,把握因緣認真做志業。因為『空』,所以不執著,但是妙『有』真理,所以要把握因緣創造生命的價值,所做的事點滴不漏,回歸慧命福田之中,一顆顆種子都能夠從一生無量。」

 


本文選自 慈濟月刊638期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慈濟月刊633期】菩薩事,平常事
    幾位慈濟人談到剛接觸慈濟時,事業與志業難以取得平衡,內心有一番掙扎;但是現在回想起走過的慈濟路,很慶幸曾經參與海內外的慈濟慈善援助行動,為生命寫下寶貴的歷史篇章。上人說,身在平安之地,不知己身之福;實際踏上受災受難的土地,看見苦難人,就會知道天地四大不調,大自然的力量並非人力可以抵擋;一旦天地不平安,擁有再多財產也無法保障生命安全。
  • 【慈濟月刊635期】​愛的教育有傳人
    愛的教育有傳人王本榮教授擔任慈濟大學校長十三年,八月一日在花蓮靜思堂的慈大第十任校長交接典禮中,將重任交予劉怡均校長,王教授成為慈濟大學的名譽校長。上人與王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談話時,再次感恩王教授,從花蓮慈院啟業後,就前來支持小兒科門診;慈濟醫學院設立之後,也投入醫療教育,一直以來不離不棄。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慈濟》月刊跨越四十年(圖)
    資深志工與讀者分享閱讀經驗以及他們在生活中踐行慈善理念的一則則小故事 《慈濟》月刊對臺灣無數平凡善良小人物貢獻所能、奉獻社會作了真實記錄,被列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中文雜誌由佛教慈濟功德會出版的《慈濟》月刊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北投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一場茶會與數百名讀者共同慶祝刊物創辦四十年
  • 【慈濟月刊第616期】愛的教育
    上人開示,南投位處臺灣中心,有優美的山景,也有淳樸的人心;徐瑞宏師兄是南投第一顆慈濟種子,在精舍建築只有舊大殿的克難時期,徐師兄就來到精舍,發心立願在南投耕耘慈濟志業、幫助貧苦人,幾位師兄還親自騎摩託車載物資到山裡的偏鄉給照顧戶。  而慈濟與南投的因緣結得更深,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 【慈濟月刊648期】氣質美,看得見​
    封面圖說: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大學生陳景維,是今年教育獎得主之一,阿嬤與慈濟志工分享他的榮耀。
  • 【慈濟月刊第620期】覺悟人生方向
    神聖志業,同理病苦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第四屆授袍暨宣誓典禮在精舍舉行,上人叮嚀同學們謹記誓言,從內心發誓願,投入神聖的行醫志業,發揮所學,以同理心解救病苦。「人生多苦,最苦的是病痛之苦,即使是富有的人,也難堪病痛折磨;生理上的痛苦無法言說,說了也沒有人能理解,最理解病患苦痛的唯有醫師。」
  • 【慈濟月刊648期】調和心境,調順氣候
    上人關注、擔憂美國災情,於上午和美國各地慈濟人視訊連線時殷殷叮嚀,若希望美國平安,人人都要提起虔誠心,真誠懺悔、祈禱,並且凝聚大眾的愛心,知足、感恩,互愛、互助,合和互協共度難關。「面對一波波災情,人人有責任,若是身處平安之地,要感恩自身的平安,感恩同時要知足,發心立願付出造福;一旦災情發生,就要聲聲呼喚,請大家提起虔誠的心,把愛的力量連接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要合和互協。」
  • 【慈濟月刊648期】​佛法智慧,世代傳續
    上人談到當年要建設花蓮靜思堂,就希望將唐朝的建築藝術之美,與佛教精神結合;此外,也希望莊嚴的人間菩薩道場,可以回報慈濟人,所以除了銅門上有慈濟故事,屋簷上一尊尊「飛天」銅雕,也是以穿著各種慈濟志工制服的造型製作,也有臺灣各族群的造型,以代表此時此世在臺灣生活的人們。靜思堂的每一處設計都經過用心思考而安排,對將來的人來說,也是慈濟精神的文化遺產。
  • 【慈濟月刊第621期】​如果只想到自己
    邁入職場,自我尊重  慈濟護專自一九八九年創校以來,歷經兩次改制,從護專改制為技術學院,再改制成為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第二十八屆畢業典禮,上人於典禮對眾開示,為第一屆慈濟護專畢業同學撥穗的場景,感覺是不久之前的事,一路走來已將近三十年了。
  • 【慈濟月刊648期】​減少世間殺業
    例如美國慈濟人穿梭在鬧市之中向人勸素,並且倡導慈濟大愛,呼籲大眾提起真誠之愛,人與人之間要以愛互動。有人認同響應,也有人冷漠無視,無論面對何種聲色境界,慈濟人皆是感恩以對,視為增長慧命的養分。「現在的世界很缺愛,但是人間不能沒有愛,我們有使命,要把愛找回來,就要從自己做起。」
  • 慈濟訊息:《慈濟》 獲「好雜誌」獎
    大陸《慈濟》月刊題材貼近人心與生活,涵納社會的、心靈的、生命的關懷;文字風格適合全家大小一起閱讀。 用愛為人間寫歷史 大陸《慈濟》月刊創刊於2013年4月,以報導文學形式,記錄當代真實美善的人物與事跡;保存發生在此時、此地,足以留傳後代的生命精粹。
  • 今日摘句--君子之德風
    今日摘句仍然摘自《君子之道》。內容是本論部分的君子之德風。摘句似乎已經變成了摘段,或者叫做推書節選可能更加合適。不管如何,先把君子九論更完吧。
  • 慈濟論壇之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壇專題研討論文發表
    柏林宗風血脈: 宗紹雲門,法傳臨濟。源承古佛,旨接曹溪。己卯年即1999年。上述的「雲門」兩字是後來改定的,筆跡與「宗風血脈」同時,可見 字派偈要早。2000年1月11日,淨慧長老又在上書的扉頁上題寫:柏林宗風四根本?血脈: 宗紹雲門,法傳臨濟;源承古佛,旨接曹溪。 菩提心、般若見、息道觀、無字訣、生活禪。
  • 慈濟訊息:交流悟善行 從己身做起
    (攝影者:湯韶松,地點: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日期:2015/07/03) 在公司的聚會中,有心的周少明總經理總是不忘邀請嘉賓及全國各地的員工來到慈濟感受大愛精神與人文氛圍,也啟發他們的善心善行。7月3日下午,七匹狼公司全國培訓師4天集訓的最後半天,35位培訓師來到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以「日行一善、環保護大地、清淨在源頭」為主題,進行參訪交流。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世界
    從未踏出臺灣一步的證嚴法師,從三十個竹筒開始,率領著四百萬名慈濟人,打造了橫跨慈濟醫院、慈濟小學到大學、慈濟廣播、靜思人文、慈濟月刊、出版社、大愛電臺、大愛電視臺、骨髓捐贈資料庫等志業體系,花蓮慈濟醫院旁邊的靜思堂,有一個高十三層的講經堂,還有慈濟從無到有的史料館,這裡不僅是慈善的世界,也是全球慈濟人爭相前來朝聖的「心靈故鄉」。
  •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
    論壇希望藉由「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探討呈顯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舍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當日下午舉行專題研討一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專題研討二慈善之開展與慈濟宗門。
  • 慈濟訊息:上舞臺演好人生下半場
    三年多來,我不斷思考,我們這群因慈濟相遇的更生人,除了固定到環保站報到的這一天以外,我身為已受證的慈濟人,還能為大家做些什麼?怎麼讓他們走入慈濟宗門,讓上人的法水源源不斷地灌溉他們的心田呢?    聽到如此噩耗,頓時讓我回憶起當年,我在雲林監獄服刑時父親驟逝的情景,真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種悲痛是我一生的遺憾!白師兄當下的傷痛,我感同身受,更相當不舍。我們經常相互勉勵,並相約出門關懷剛出獄的同學;我們不僅是法親,也親如兄弟。我安慰著他:「好好陪伴父親圓滿後事,我們會等你歸隊演繹。」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行上的差別。
  • 慈濟訊息:做好事 貧富貴賤一起來
    《慈濟NGO之路》視頻從2008年的緬甸風災和汶川地震開始講述,從兩地災民悲痛無助的畫面,到證嚴上人開示時飽含不忍與不舍的一番話,再到慈濟志工湧現在災區膚慰災民,幫助災民完成災後重建,那些真實而動人的身影歷歷在目。 畫面一轉,又回到了臺灣社會福利還不完善的六○年代,上人帶領六位同修弟子和三十位家庭主婦創辦了慈濟克難功德會,開始了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