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中)及她的慈濟基金會被認為是「臺灣的良心」
文_戴艾
3月11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住在日本宮城縣石卷市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太太,為了躲避9.0強震過後引發的大海嘯,正使勁地踩著自行車往高處奔逃。此時,在臺灣忙著為慈濟基金會成立四十五周年慶的慈濟基金會志工們聞知地震的消息後,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迅速聯繫慈濟日本東京分會的慈濟人。
在地震發生沒多久,在日本的慈濟志工們已經把食材運往重災區的茨城縣大洗町,他們為災民們準備的八百份素食,包括咖哩飯和味噌湯。
慈濟的高效工作以及快速的反應能力,在臺灣社會傳為佳話。在歷次救援工作中,慈濟人的藍衫身影,總是忙碌地穿梭在災難現場,他們為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提供援助,發放毛毯和禦寒衣物。
尤其是在1999年的臺灣「九二一地震」中,慈濟人在地震發生不到一小時後就出現在了災區,他們協助發放物資、安置災民,比政府救災人員和軍方的速度還要快。
「來不及了」、「做,就對了」,這兩句是急性子的證嚴法師吶喊了45年的精神口號。
從未踏出臺灣一步的證嚴法師,從三十個竹筒開始,率領著四百萬名慈濟人,打造了橫跨慈濟醫院、慈濟小學到大學、慈濟廣播、靜思人文、慈濟月刊、出版社、大愛電臺、大愛電視臺、骨髓捐贈資料庫等志業體系,花蓮慈濟醫院旁邊的靜思堂,有一個高十三層的講經堂,還有慈濟從無到有的史料館,這裡不僅是慈善的世界,也是全球慈濟人爭相前來朝聖的「心靈故鄉」。
證嚴法師以及她的慈濟基金會,近年來成為臺灣民間社會一個光彩奪目的焦點,他們積極行善,教富濟貧,被譽為「臺灣的良心」。
「一攤血」開啟慈濟世界
「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義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證嚴法師強調,慈濟精神,就是由此而生。
而對於熟悉證嚴法師的人,都聽說過「一攤血」的故事,那是追溯慈濟世界以及證嚴法師的慈善之路最早的線索之一。
出生於1937年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自幼過繼給叔父為長女,隨家人住在臺中豐原,出家前自號靜思。1960年,證嚴法師正值壯年的父親因腦溢血驟逝,讓她傷慟欲絕,開始思索生、老、病、死的人生。
在父親生病期間,證嚴法師前往一家私人醫院探視信徒的父親,突然望見地上有一攤血跡,詢問後才得知,這是一位原住民婦女流產了,急需開刀,卻因為付不起臺幣八千元的保證金而被婉拒在外,只能由失望的族人帶回部落,證嚴法師聞言後十分不忍。
「一攤血事件」過後,證嚴法師於1962年因為沒有剃度師父而自行落髮,隔年,因緣際會地皈依了臺灣比丘界的第一位博士「印順長老」門下,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就此踏上修行之路。證嚴法師出家的過程並不順利,後來只能暫居花蓮「普明寺」旁的小木屋,直到她拜託母親出資,在多地震、多颱風的臺灣後山—花蓮買下一塊地,興建「靜思精舍」,才有了穩定的修行之所。
而後,她在普明寺研修佛法,巧遇三位花蓮海星中學任教的天主教修女,在彼此討論佛教與天主教的教義時,其中一位修女提及:「佛教信徒這麼多、力量這麼大,如果做社會服務的工作,影響會更大。」證嚴法師聽了之後,心頭一沉,決定匯集社會的愛心,將來要在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臺灣後山,蓋一家「不收保證金的醫院」,濟世救人。
就這樣,一攤血和三位修女,促使證嚴法師下定決心在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後更名為「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 。她砍下竹子製成三十個竹筒,交給跟隨她的三十位大多半不識字、上了年紀的「歐巴桑」(老太太),大家每天從菜錢裡省下五毛錢投進竹筒裡,幫助弱勢者,這一股從菜市場開始的柔性能量,開啟了慈濟的「竹筒歲月」,第一位援助的對象,就是從福建漳州來臺的獨居長輩、八十六歲林曾老太太。
母雞帶小雞
透過「福緣大家造,福田大家種」的群眾心理,以及慈濟人的同儕影響,慈濟的規模迅速發展,日益壯大。
臺灣有佛教界的「四大山頭」的說法,包括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佛光山的星雲法師、中臺禪寺的惟覺和尚、慈濟基金會的證嚴法師,而接受信徒捐款最多的,就是慈濟基金會。
根據臺灣喜馬拉雅基金會在2005年公布的「臺灣宗教類基金會概況」的資金排名,慈濟基金會的創設基金為臺幣兩百五十多億臺幣,是臺灣第一大的基金會,排名第一的慈濟與第二名法鼓山創會基金的差距,卻多達11倍。
證嚴法師蓋一家「不收保證金的醫院」的願望,直到1986年8月16日才得以實現,慈濟體系的第一家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在那一天裡投入使用。在開幕前一天,為了感謝捐款滿一百萬元協助興建醫院的捐款人,證嚴法師特地頒發「慈濟榮譽董事聘書」,簡稱「榮董」,其中大多是經營事業有成的社會精英或公司負責人,每年可享有一次免費的健康檢查。
八十歲的吳松阿妹,每天努力賣菜包存了一百萬元捐給慈濟,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菜包榮董」;臺灣資深報人高信疆也曾捐了百萬元成為「文人榮董」;至於嘴裡還含著奶嘴的一歲陳小妹,則由父母抱上臺,授贈為年齡最小的「寶寶榮董」。
慈濟醫院不僅以一流的醫療水平和優質的服務著稱,並且他們的醫生、護理都極具人性關懷。我曾於2010年3月7日親歷了一場為十一位捐贈遺體的「大體老師」舉行感恩追思典禮,慈濟的醫療服務由此可見一斑。在典禮之前,慈濟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的52位同學已經自行分組,親自帶著清掃工具,與解剖科主任王曰然一起到火化場,自發地掃地、擦窗戶、拖地板。「我們在解剖課之前,要先『認識』大體老師,到捐贈者的家裡拜訪家屬,了解大體老師生前的故事,完成解剖課之後,不但要縫好大體,還要為老師縫製最後一件衣服,讓大體老師完整地離開。」慈濟大學醫學系三年級的蔡同學表示,藉由這個過程,就能提早學習該如何對待病人,避免日後在患者身上劃錯一刀。
在感恩追思典禮上,醫學生們護送著「無語良師」們的靈柩,與慈濟志工和家屬們緩緩前進,慈濟的精舍師父們也前來助念送別,現場還播放著醫學生們到大體老師家拜訪家屬的畫面,說出了家屬的心情,以及學生們的心路歷程。
家屬在淚眼婆娑中,收到了學生寫下的感謝卡,送別捐贈大體的家人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火化後將骨灰供奉於慈濟大學旁的「大舍堂」,場面莊嚴肅穆。
慈濟一直以其佛法的感化精神昭式眾人,也正是因此,他們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信徒。在馬來西亞創業成功的臺商劉濟雨,於2001年賣掉了廠房,把土地捐出來蓋靜思堂、幼兒園和義診中心,他和妻子簡慈露則擔任全職志工,負責慈濟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拓展慈濟的慈善志業。在慈濟基金會當中,像劉濟雨夫妻這樣全心投入的慈濟人,多得不勝枚舉。
證嚴法師不僅具有柔性的領導特質,並且散發出母性般的悲憫,大家都稱呼她為「上人」、「師公」,見面時還要下跪,頂禮膜拜。
在大愛電視臺的戲劇類節目當中,證嚴法師總是以「母雞帶小雞」的形容詞,鼓勵慈濟志工廣召會員,吸納更多願意拿出一百元小額捐款的「小雞」。
在每天志工早會上,證嚴法師會對全球慈濟人聯機演講,她說的話,也被編纂成「靜思語」,印製成各種顏色的傳單,透過慈濟志工發送張貼,這些「靜思語」如同臺灣隨處可見、生命力極強的植物九重葛,爬滿了街道與小吃店裡的牆壁,連晨起掃馬路的清道夫,也會在裝垃圾的小推車上,貼一張「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的字條。
經過四十五年的耕耘,慈濟已從臺灣地區性的功德會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證嚴法師在臺灣創建慈濟基金會的影響力,引起了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關注,在1993年撰文報導了證嚴法師的事跡。當年,慈濟的會員人數已達兩百萬。
爭議中的慈濟
回顧慈濟的發展,1991年無疑是一個關鍵性的一年,也是其走出臺灣的第一年。當年,孟加拉國發生水患,大陸的華中、華東地區也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洪災。證嚴法師在這一年的8月16日出版的《慈濟道侶》中就指示,「要加強大陸賑災的文宣,呼籲所有慈濟人全面動員募款,協助慈濟通過這項成立二十七年來最艱巨的挑戰。」 「一人一美金」的援助方式於是開始推廣。
慈濟在這一年裡首度援助安徽、江蘇、河南三省,迄今援助面積已經超過二十個省份,從發放糧食、禦寒衣物與棉被、獎學金、慰助金等等,還協助興建學校、房舍、福利院、海堤等等。
「慈濟的志工幾乎遍布大陸各個省份,將大陸同胞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情。尤其在大陸還沒有發展自己的骨髓庫時,很多罹患白血病的大陸患者得到了慈濟的無私幫助,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時,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2008年11月,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第一次來臺訪問,結束行程之前,還特地前往新北市關渡的慈濟園區拜會證嚴法師,表達謝意。
不過,影響日巨的慈濟在臺灣社會也遇到了質疑。在「八八風災」重創臺灣時,慈濟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均投入協助災區重建工作,世展會與受災原住民共同討論,蓋出災民心中理想的部落家園,慈濟則在高雄杉林鄉蓋起永久屋「大愛村」,還不定期以遊覽車載運慈濟志工前往大愛村參觀,遭致部落客、網絡媒體與災民的批評。
「慈濟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災民入住的大愛村周遭,卻設計許多『大愛石』,刻有 『一早就看到浮屍在大馬路』、『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真感恩』、『但願我那微薄的財產能夠賣掉,用一半捐給大愛臺』等文字。」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網絡談論此議題,並不是否定慈濟的貢獻,而是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八八風災」後的2010年,臺灣民間甚至發起了「愛我,就請不要來參觀我」的活動,呼籲慈濟志工不要像參觀動物園一樣去逛「大愛村」,臺灣政治大學廣電系一位教授就批評稱:「慈濟對行善敲鑼打鼓,是以愛為名進行壟斷和霸權,面對批評與指正,就說『沒根據,無法響應』,慈濟的『愛』,真是太傲慢、太霸道。」
對此,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響應表示,參訪志工或官員不會未經居民同意隨意進入房舍。對於學者的批評,他表示,「批評沒根據,無法響應」。
證嚴法師一再強調「誠、正、信、實」的理念,但當慈濟的師姐志工穿上深藍色制服,梳著包頭,微笑地站在慈濟醫院的大廳內,手上捧著一個個募款箱,對民眾展開地毯式的禮貌勸募活動時卻沒有開收據,也不用登記姓名和金額,從而形成了外界詬病的捐款漏洞。此時此刻,四十五歲的慈濟基金會,已經不再是當年忙著把五毛錢存進竹筒的克難功德會,對於南亞海嘯、四川地震、臺灣「八八(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時的募款金額,更是數以「億」計,但外界卻始終無法得知,慈濟到底募了多少,又用了多少?
「慈濟就像一隻壟斷公益資源的『巨象』,吸納了太多社會資源,卻在無意間踩死了小螞蟻(其他小型公益團體)而不自知。」一位不願具名的公益團體負責人如是說。
一陣風起,揚起了證嚴法師灰色袈裟的衣角,七十三歲的她,依舊風塵僕僕,奔走全臺探訪各地資源回收站的「環保菩薩」們。至於將來的某一天,失去證嚴法師的「後慈濟時代」將會如何發展?誰也不知道。
臺灣的民間基金會
臺灣面積不大,卻成立了四萬個非營利組織(NPO)等民間團體。根據聯合勸募基金會在2010年的統計顯示,過去一年來有八成民眾曾經捐款,其中有近三成民眾是在最近二個月內捐款,平均捐款總額為臺幣三千七百一十六元,投入醫療、文化、社會福利等慈善工作。
臺灣家扶基金會:1938年,由一群美國維吉尼亞州裡奇蒙的基督徒成立,旨在幫助在中日戰爭時無家可歸的中國孤兒。2002年,開始認養臺灣之外的貧困孩童,目前認養方案已經幫助了22個國家、23萬國內外的弱勢兒童。
創世基金會:臺灣第一個安置植物人的機構。在臺灣十四個縣市成立安養中心,專門收住家境清寒的植物人,隨後捐款增加,創世又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街友(遊民)和獨居老人,專門服務 「殘到底、窮到底、老到底」的弱勢族群。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主要是由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的聖嚴法師創辦,並於2000年成立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對低收入戶、老年人、殘障等弱勢團體提供金錢與物資的救助。
罕見疾病基金會:透過民間小額捐款在1999年成立罕病基金會,。基金會不僅提供患者以及家屬之間互動的橋梁,還建立研究員制度,促進罕病醫學與研究水準。
來源:南都周刊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