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前總認為佛法非常深奧,必須有不得了的慧根才能領會,但證嚴法師說,法無深淺,只要和自己相契,能用的就是妙法,他的每句話都令人歡喜。
證嚴法師
1 兩個小故事
在接觸慈濟前,我對證嚴法師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義忠至臺中分享拍攝「希望工程」的心路歷程。演講結束已是傍晚,兩位慈濟師兄、姊開車送我們去火車站,談到法師,其中兩個小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一位喜歡行善的婦人來到法師座下,泣不成聲。原來,她想布施一筆錢,卻在捐出去之前異想天開,先放利息,結果有去無回,全打了水漂。法師讓她別激動:「你的意思是,本來要給我一筆善款,可是現在錢統統沒了?」婦人連連點頭,哭得更慘,法師卻笑了:「那該哭的是我啊,你哭什麼?」
另外一位婦人愁眉不展地來訴苦,說女兒屬羊,卻非要嫁給屬虎的男朋友,讓她寢食難安:「這不就是羊入虎口嗎?請法師開示,我該怎麼辦!」
法師看看她:「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你女兒到底是嫁人,還是嫁動物?」
2 盆景和大樹
證嚴法師想度化阮義忠,請他為資深慈濟委員作傳,他便帶上我一起工作。2002年3月的某一天,我們跟撰寫對象到花蓮靜思精舍見法師,聊天時,一位弟子捧著小盆景來給大家欣賞。養在淺碟裡的酪梨種子已長出嫩嫩的枝葉,真是人見人愛;法師卻淡淡地說:「這粒種子長錯地方了。」
沒人敢接話;法師瞅我一眼:「若是把它拿到外面、種在土裡,它就能接受陽光、雨水,長成一棵大樹。」
我全身起雞皮疙瘩,猛然想到,自己不就跟這盆景一模一樣!十七歲談戀愛、二十四歲結婚,大半輩子受先生保護,一陣微風吹來,還頗為自得地輕輕搖曳,從沒想過自己可以成為大樹。換句話說,就是能庇蔭、能變成各種實用的器具,等化成灰了,還能滋養大地。
就在那一天,我發現我可以做自己,雖然當時已四十八歲,但證嚴法師說過:「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3 能用就是妙法
我以前總認為佛法非常深奧,必須有不得了的慧根才能領會,但證嚴法師說,法無深淺,只要和自己相契,能用的就是妙法。他的每句話都令人歡喜,《靜思語》尤其精闢,句句取自生活,親切得就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朗朗上口、字字入心。以下都是民眾耳熟能詳的: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小人氣大。」
「說好話如口吐蓮花,說壞話如口吐毒蛇。」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一兩滴。」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至。」
「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一是行善。」
曾有記者當面表示,證嚴法師說的法太簡單;法師微笑:「的確,但能做到嗎?」
4 恭喜啊
因緣不可思議,我和阮義忠成為隨師團員,每當證嚴法師出門行腳便隨行記錄,一個用相機,一個用文字,從2003年起在《慈濟月刊》合作《隨師行腳,攝影筆記》專欄。原以為是在幫法師做事,後來才明白,是他老人家給了我們聞法、修行的位置,讓我們飽覽人間風光、體悟世事無常。
一位風度翩翩、正值壯年的企業家鬱結難解,由親戚陪著來找法師,說自己平時好事沒少做,還被朋友倒了兩億。沒想到,法師開口就是:「恭喜啊!」看他一愣,又說:「你非常富有,才經得起被倒這麼多。」
「錢也不是那麼好賺的……」企業家語帶不平。
法師卻依舊恭喜他:「你上輩子欠他的,現在終於還清了。」他不以為然:「我從不欠任何人!」法師微笑:「那就更要恭喜你了,下輩子一睜眼,就有兩億等著你!」
企業家大笑,從此投身慈善,毫無所求地利益社會、人群。五年後,他因年輕時喝酒過度,罹患了肝癌,臨終前表示,這輩子最後五年度過了最有價值的時光。
5 拼得過,拼不過
證嚴法師說,念經萬遍不如行經一遍;拜佛不是求功名利祿,而是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毅力、勇氣。誰都明白的道理,從他老人家口中說出來,就有醍醐灌頂之效。而同樣的勸慰之語,弟子們一字不漏地照說,對方卻沒那麼感動。這叫做「德行」不夠!
法師觀機逗教,明白每個人的心性,有時風趣有時嚴厲,有時溫言軟語有時當下棒喝;只要看你一眼,就能讓你知道做對了或是做錯了。
有位先生煙抽得很兇,明知對健康有害,卻辯解香菸如同多年老友,怎能說離就離。法師只說了一句:「七尺大漢,敵不過三寸香菸。」後來他的太太說,打從那一天,他就沒碰過香菸。
年輕人自詡開車技術好,到那裡只要多少時間;法師慢條斯理地點評:「開快車啊,拼得過,只是比平常提早五分鐘到家;拼不過,可能要晚七天回家,等到頭七。」
6 前世、今生、來世
關於「前世、今生、來世」或是「因緣果報」,證嚴法師解釋,前世、今生、來世,其實可以看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你給誰顏色看,今天他見到你必然不滿,明天你就會嘗到被整的滋味;反之亦然。
法師說,因是種子,緣是陽光、空氣、水,果報就是人的感受。凡夫生生世世帶著業種而來,意識田裡有很多善種子,也有很多惡種子。善種結善緣即得善果,惡種結惡緣自然生惡果。在善的環境裡,善種會被誘發,好事一件件發生;反之亦然。
那為什麼有人幸逢好環境,有人卻遭壞環境?法師說,每個人的劇本都是自己「昨天」寫的。有道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吾等凡夫俗子,其實用不著去花錢算命。
7 一位不太熟識的朋友
對於「死亡」這件事,我是又怕又想知道更多。佛教稱死亡為往生,因為打出生的那天開始,人們就一步步向死亡靠近。但生命並不曾中斷,只是一期又一期的生死交替;一生就是一期。
證嚴法師的依止師、享壽101歲的印順導師,有「商人做生意」的比喻,特別能讓我釋懷。他說,生死就是一年結束,一年又開始:「好比做生意的人,年初開始營業,年終計算盈虧;欠人、人欠,都要還清楚。到了明年又是一樣,年年如此,並不是一算帳就完結。」
印順導師對死亡的看法是:身體是非常虛弱的,一點小小的因緣,也會讓人死過去。若是於法、於人沒什麼用處,生存也未必是件樂事:「死亡就如同一位不太熟識的朋友;他來了,當然不會歡迎,但也用不著討厭。」死沒什麼可怕的:「例如,平常生意做得好,年關又調度得宜,新年到來一定有好日子過。」(文/袁瑤瑤)
轉自「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