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第四屆「慈濟論壇」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隆重開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致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臺灣新北佛教會會長淨耀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教授發表演講(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靜思精舍德凡法師做大會主題發言(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本屆慈濟論壇,是學術研討,也是全球慈濟人的溫暖聚會。(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科)
全球學者、公益人研討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李保華)
2016年10月1日上午8時30分,由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基金會聯合主辦、中華佛教青年會、新北市佛教會協辦的第四屆「慈濟論壇」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隆重開幕,全球知名宗教哲學家、非營利組織學者,慈濟大家庭成員千人共聚,積極探尋佛教對當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提出智能與慈悲的論述。共同感受慈濟人帶給世界的感動。
中國佛教學界泰鬥、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張風雷教授,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臺灣新北佛教會會長淨耀法師,尼泊爾阿尼爾•釋迦法師,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習經院烏蜜・瓦黑達院長等宗教界、學術界、公益界著名人士出席了第四屆慈濟論壇。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臺灣新北佛教會會長淨耀法師,慈濟法脈宗門中心秘書長黃麗馨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圓宗長老在致辭中讚嘆證嚴法師有觀音菩薩的神通廣大和智慧、慈悲,她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淨耀法師在致辭中表示:關懷一切眾生,就是慈濟宗門的根本精神。今天有幸來此共襄盛舉,感恩普天下的慈濟人,能夠如證嚴法師的化身,慈濟人所到之處,就是證嚴法師慈悲表現的一個化身,但願慈濟能夠遍及世界五大洲,慈濟的這一條法水,能夠滋潤到普天下的眾生。
樓宇烈教授在大會主題發言中作《用菩薩精神度眾生》的主題演講,樓宇烈先生在演講中,高度評價了慈濟宗門的菩薩精神,他說:證嚴上人開啟慈濟宗門,高揚菩薩精神,以大愛心關愛眾生,特別是人類。證嚴上人認為,菩薩是在不斷的付出中,最終修得自身清淨法身的。因此,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 眾生不脫度,自己不成佛。依此精神,慈濟宗門逐步建立起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等四大志業,動員所有慈濟人全身心地投入利他事業中去。人人學菩薩做菩薩。
英國牛津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席龔布齊教授(Prof. Richard Gombrich)長期研究漢傳佛教,也關注當代佛教發展,他在大會主題發言中指出:慈濟是建立在佛教最根本的特點「悲憫眾生」上,特別是對那些極需要幫助的人。龔布齊教授說:慈濟精確地履行了佛陀的法,並且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但在佛教歷史中,這個教法卻經常被其他事項所遮蓋——這意味著,慈濟著重實際行動多於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赫曼‧李奧納(Herman Dutch Leonard)教授表示:慈濟是一個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組織,在面對複雜且充滿驚奇的快速發展世界,它的組織策略是能被環境所適應,且能適應當下。這個典型已超越了人道救援與發展的範疇。
慈濟自1966年創立開始,證嚴上人承印順導師一句「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從慈善起步,對應不斷變動的時代環境,因社會需求慈濟志業推展到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與小區志工等四大八法,帶動了數以百萬計的追隨者,凝聚了個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轉化為群體回饋社會公益的能量,在全球94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
臺灣專欄作家趙賢明曾經這樣表述:是什麼力量,讓這個民間慈善團體能夠不畏艱辛、排除萬難,及時地、持續地在中國臺灣與世界各個角落發光發熱?答案是:證嚴法師的實踐精神感召,以及慈濟行善助人的動力,綿綿形成一股愛的連接、循環與回饋。
臺灣慈濟基金會從一位比丘尼、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五毛錢善款開始,歷50年奮鬥,創造了超越宗教、超越種族、超越國界的偉大公益成就,成為引領世界公益事業的重要力量。這樣一群龐大的志工力量,這樣一個偉大的公益事業,引起全球學術界、宗教界的集體矚目,本屆慈濟論壇,是學術研討,更是心靈回歸。
據悉,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周柔含教授,廣州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雋教授,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主任昭慧法師,美國波士頓學院、加德滿都大學尼泊爾中心主任中葛雷神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宣方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副研究員劉元春教授,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魏德東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果暉法師、世界佛教友誼會執行理事遊祥洲教授、鳳凰網資訊中心總監崔明晨等論壇嘉賓將在陸續舉行的專題研討中分享觀點,闡述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