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宗門受肯定 多元學科互交流

2021-02-13 大公佛教

大公佛教訊:2016年第四屆慈濟論壇,10月1日、2日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行,針對論壇主題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探討層面涵蓋宗教學、管理學及全球化,進而開展出慈善志業、漢傳佛教、菩薩道、組織運作、理念弘揚等內容,共同為佛教對當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提出智能與慈悲的論述。10月3日,多位的教授與法師前往花蓮與證嚴上人開展交流。

3日,多位的教授與法師前往花蓮與證嚴上人交流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勉勵慈濟就是個宗門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發言


證嚴上人觀看何日生於韓國舉行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發表的論文


世界佛教友誼會執行理事遊祥洲教授發言


大公網副總編輯史利偉與證嚴法師交流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肖佔軍談慈濟論壇感受


證嚴法師與樓宇烈歡喜交流


證嚴法師謙虛的表示:我不會打坐,我也不會念佛,我只有一顆感恩的心。


交流現場

法能生無量義,慈濟志工學習了佛陀的教育,在世界各地進行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八法,因地制宜而適切地拔除苦難、疾患,同時也帶動更多人豐富自我的心靈。種種成果,讓海內外許多研究慈濟的學者,不論是從佛學、宗教哲學、管理商學、甚至人類學的專家們,都肯定了慈濟宗門對社會乃至全球的貢獻。

慈濟論壇結束了,10月3日,多位的教授與法師前往花蓮與證嚴上人交流,上午所安排的都是在中國大陸佛法的泰鬥、教授,很令人感動,而且很感恩的。像樓宇烈教授很大年紀,他也是帶著學生而來,他曾經來過慈濟,他對慈濟的精神理念很清楚,而且很鼓勵,他還是勉勵慈濟就是個宗門。

三日一整天,參與慈濟論壇的部分法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的樓宇烈名譽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廣州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雋教授、世界佛教友誼會執行理事遊祥洲教授、大公網副總編輯史利偉、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肖佔軍,英國牛津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席龔布齊教授(Richard Gombrich)、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霍夫曼(John Hoffmire)教授、泰國摩訶瑪古德佛教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阿尼爾•釋迦(AnilSakya)法師、波士頓學院尼泊爾學生交換計劃主任葛雷・薩奇(Gregory Sharkey)教授等,聯袂來到靜思精舍進行交流。

對於他們對慈濟的肯定、鼓勵與建言,上人都表達了感恩。她表示「慈濟一路走來,總是已經五十年間,看見了這麼多的學者來論壇,很感恩受到很多人的鼓勵。話要說來話長,無不都是沒有離開過這個天下事,總而言之,天下事需要時間,人人來多用心。」


相關閱讀:

慈濟宗門開展受關注 第四屆慈濟論壇臺北啟幕

以五角錢啟航的大愛方舟  如今已慈心濟世五十年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大公網佛教頻道!

大公佛教官網:http://bodhi.takungpao.com/

新浪微博:@大公佛教

微 信 號:TakungBuddhism

投稿信箱:fo@takung.cn

相關焦點

  •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一同探究菩薩道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1日,慈濟五十周年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在早上的開幕式後論壇希望藉由「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探討呈顯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舍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當日下午舉行專題研討一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專題研討二慈善之開展與慈濟宗門。
  • 證嚴法師與慈濟論壇參加學者 開展交流
    證嚴法師與慈濟論壇參加學者 開展交流交流現場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第四屆慈濟論壇,10月1日、2日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行,針對論壇主題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探討層面涵蓋宗教學、管理學及全球化,進而開展出慈善志業、漢傳佛教、菩薩道、組織運作
  • 靜思書院:慈濟宗門的精髓
    7月23日晚間,靜思書軒小志工集合在慈濟臺北關渡園區的小精舍,十一歲的楊凱丞受邀與小志工分享聞法心得。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賴大灥 地點:臺北關渡園區 日期:2013年7月23日)融會貫通法脈常隨「上人賜給我的法號是『誠願』……」來自美國、十一歲的楊凱丞以不急不徐的嗓音開場,讓人見識他的成熟穩重。「師公上人說,無量義經就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 證嚴上人開示|方向能合 互協人和
    證嚴上人開示上人期待,人文志業對於法脈宗門文史的匯整與出版,要有一個合和互協的團隊,負起使命責任統整,不為營利,而是為了傳法入人群,顯明慈濟形象,淨化人心、教育大眾,讓法脈宗門世代流傳。栽培人才例如推展合和互協四合一,大家如果沒有掌握好精神觀念,只著重在縱向傳達,缺乏橫向溝通,變成功能組各自發揮,精神力量分散,也談不上「人和」。
  • 第四屆慈濟論壇開幕 慈濟創立50周年溫暖大聚會
    全球學者、公益人研討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李保華)2016年10月1日上午8時30分,由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基金會聯合主辦、中華佛教青年會、新北市佛教會協辦的第四屆
  • 10-01~02 臺灣第四屆慈濟論壇將在臺北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辦
    2016年慈濟創立屆滿五十周年,全球慈濟人在證嚴上人的帶領下,秉持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力行人間菩薩道。值此歷史時刻,臺灣慈濟大學、臺灣慈濟科技大學與臺灣慈濟基金會聯合舉辦「第四屆慈濟論壇」,希望藉由「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探討,呈顯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舍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
  • 【慈濟月刊635期】​愛的教育有傳人
    愛的教育有傳人王本榮教授擔任慈濟大學校長十三年,八月一日在花蓮靜思堂的慈大第十任校長交接典禮中,將重任交予劉怡均校長,王教授成為慈濟大學的名譽校長。上人與王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談話時,再次感恩王教授,從花蓮慈院啟業後,就前來支持小兒科門診;慈濟醫學院設立之後,也投入醫療教育,一直以來不離不棄。
  • 南京中醫藥大學28位師生赴慈濟大學進行暑期交流
    8月26至31日,南京中醫藥大學28位師生組隊赴慈濟大學進行暑期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交流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2019年8月26至31日,南京中醫藥大學28位師生組隊赴慈濟大學進行暑期交流。期間,參訪了靜思精舍、慈濟大學、花蓮慈濟醫院等。
  • 慈濟論壇之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壇專題研討論文發表
    慈濟論壇之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專題研討-何建明教授發表慈濟宗與中國現代佛教的宗派特徵何建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及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一、緣起可以說,今天的慈濟功德會和靜思精舍正是體現了她的這一弘法利生宗旨。次年尼泊爾大地震,慈濟派人前往賑災,「上人言:『從善門入,富者施之得福而樂,貧者受之得救而安。』這拔苦予樂,濟貧教富的慈濟宗旨,又再度地演現出來。」
  • 認識慈濟:正信佛法 心誠則靈
    2006年,慈濟屆滿四十周年時,四大志業皆已具足,方向已立,上人希望為萬年立法而正式確立慈濟宗。四大志業是世間法、方便法,黃思賢表示:「來慈濟做慈濟事,入我門,求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黃思賢解釋,有些慈濟人說自己法入心,但其實卻用之不當、不足、錯用或根本不懂;所以做慈濟要「法」喜,是因為有法才會法喜充滿,沒有法就必生煩惱。
  • 【慈濟月刊第620期】覺悟人生方向
    上人表示,大家平時照顧家業、事業,還要為了做慈濟事而忙碌;做慈濟不是在做生意,沒有利益可圖,而且是不斷在付出,目的就是為了社會的祥和平安。若是向人勸募、邀人做慈濟,能得到響應,是皆大歡喜。相信的人,心就自在;如果還有疑慮,也不須強求,只希望能用心了解。「師父收弟子,要大家做慈濟,並沒有因此得到什麼利益,只是得到弟子的心而已。
  • 大陸慈濟:慈濟參展上海臺商廟會 促進兩岸人文交流
    (圖片來源:上海人文真善美志工提供)「開始還有點抹不下面子,不好意思彎腰……」認識慈濟才兩天的上海市民張先生,就跟著慈濟志工在一年一度的臺商廟會中一起回收資源,成了兩岸人文匯流現場最美麗的身影。 行動展人文 拉近人與之間距離9月30日,一年一度的臺商廟會又鳴鑼開幕,由於廟會主辦單位認為慈濟人文是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以往年慣例,把全場最大的展位給慈濟。
  •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推動國際留學生宗教交流
    佛教證嚴法師對教宗將今年訂為「慈悲聖年」(Holy Year of Mercy)力促宗教交流的肯定與致意。(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12月2日,馬來西亞籍留學英國的華裔留學生葉貽證,代表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贈送一本英、法、義、德文版本的「靜思語」及一個中英文「愛LOVE」吊飾給教宗方濟各,以代表佛教證嚴法師對教宗將今年訂為「慈悲聖年」(Holy Year of Mercy)力促宗教交流的肯定與致意。
  • 鳳凰網佛教赴臺交流:慈悲喜舍,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這是鳳凰網佛教第三次拜訪慈濟,據了解,鳳凰網佛教一行抵達當日,正好是證嚴法師「一年一度歲末祝福行腳」出發的前一天,證嚴法師於百忙之中仍選擇接見交流團成員,並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交流,足見證嚴法師對鳳凰網佛教團隊的肯定與重視。在為期三天的參訪中,鳳凰網佛教一行先後參訪了靜思精舍、慈濟靜思堂、慈濟醫院、慈濟大學、慈濟大愛電視臺等場所,深入考察了慈濟志業的各個重要構成部分。
  • 揭碑 改名慈濟科技大學
    慈濟科技大學正式揭牌,證嚴上人蒞校剪彩。證嚴上人表示,當初創校開學僅107位新生,卻來了20000多人前來觀禮祝福,如今改名「科技大學」,也就是邁向下一個裡程碑,希望勿忘當年辦學的初發心,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為社會人群付出。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未來將繼續「立足東臺灣,深耕人文、教學卓越」的辦學精神與目標,提升技職教育層次與內涵,積極拓展海外姊妹校,深化國際交流,讓在地學子走出花蓮,與國際接軌。
  • 慈濟技術學院 正式改名為「慈濟科技大學」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改名科技大學後,將繼續「立足東臺灣,深耕人文、教學卓越」的辦學精神與目標,提升技職教育層次與內涵,未來將積極拓展海外姊妹校、深化國際交流,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讓在地學子走出花蓮,與國際接軌。
  • 慈濟訊息:交流悟善行 從己身做起
    七匹狼公司全國培訓師4天集訓的最後半天,35位培訓師來到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以「日行一善、環保護大地、清淨在源頭」為主題,進行參訪交流。(攝影者:湯韶松,地點: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日期:2015/07/03) 在公司的聚會中,有心的周少明總經理總是不忘邀請嘉賓及全國各地的員工來到慈濟感受大愛精神與人文氛圍,也啟發他們的善心善行。7月3日下午,七匹狼公司全國培訓師4天集訓的最後半天,35位培訓師來到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以「日行一善、環保護大地、清淨在源頭」為主題,進行參訪交流。
  • 【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守志奉道 堅定行入人群
    德耒曼師父問大家,靜思精舍是慈濟的心靈故鄉,作為慈濟人心靈的後盾,靜思精舍的家風就是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為主軸,不管何時回到精舍,師父們都是自食其力,刻苦的生活,不曾改變。林志雄對敘利亞的難民特別有感觸,他最感動的是土耳其從排斥到接納,最後到把難民當成像是一家人,那個過程是讓他很感動的,可以看到愛的力量,可以化解背景、種族、宗教的不同或仇恨,原本只專注於彼此的不同點而排斥,後來原來發現大家都是需要愛的,所以開始接納彼此。「慈悲所到之處,無人可擋!」林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2012年10月26日 00: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四川省長蔣巨峰參觀臺灣慈濟博物館並會晤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
    蔣巨峰省長在花蓮拜會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並在證嚴法師陪同下參觀慈濟博物館。 5月24日,懷著感恩之情,四川省長蔣巨峰走進位於臺灣花蓮的慈濟博物館,會晤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交流災難救助、重建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