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慈濟:正信佛法 心誠則靈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黃思賢提醒大家,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明師難遇今已遇,慈濟因緣要珍惜。(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王綏喜)

一組古色古香的木製桌椅,側放在慈濟新加坡分會佛堂舞臺上。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以此借喻,雖然證嚴上人不在新加坡,但法座不移,意即「敬師如師在」,「法座就是上人與我們靜思弟子同在,佛堂後方的「佛陀灑淨圖」就是佛陀法身與我們同在,所以說正法在心中。」

黃思賢10月6日從汶萊前來新加坡,參與慈濟新加坡分會二十周年慶精進共修,並與六百二十六人溫馨座談,傳承法脈。

正信佛法心誠則

黃思賢分享,他與臺灣慈濟志工洪志誠曾到慈濟印度尼西亞分會關懷會務,請示上人在繁忙的公務中,他們該如何安排臨時加插的行程。一是受邀參加當地實業家六十周年鑽石婚宴,二是印度尼西亞總統要接見。

對於這兩件事,上人思考後皆回答:「有時間再去,公事要緊。」到印度尼西亞後,種種原因下讓這兩項邀約都被取消了,讓洪志誠感覺詫異,很多事情好像是「上人說了算」。

雖然佛教有神通之說,但佛陀住世後期,難免有人在修行時有所偏差,執迷神通,妖言惑眾,於是嚴辭警惕,不語怪力亂神。黃思賢感恩上人以八正道來教導弟子,他提醒大家,聞法要聞正法。

黃思賢曾多次向上人請法,比如在家弟子該如何持咒?上人慈示,持咒是出家眾的傳統行儀,並不規範在家眾,何況咒語該以何種語言來發音才正確呢?

還有一名志工聽說「佛像不能對著廁所」,但家裡只有十幾坪大,佛像怎麼安排都會對著廁所,很是煩惱。上人說,恭敬心最重要,眾生歡喜,佛就歡喜。黃思賢進一步闡述,佛像就是佛陀精神的象徵,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這才是正信的佛教。

末法時代慈濟立宗之前訛傳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黃思賢提及,佛教不說「末日」,而言「末法」,如今即是正法、像法之後的末法時代。佛說末法時代並非無正法,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法終將滅失於自家人身上。他以萬獸之王獅子比喻,「野獸都臣服於它,但獅子最怕身上的跳蚤,抓也抓不到,拿它沒辦法。」

佛陀入滅前,在舍利弗誠心三請下,終於暢演本懷,開講最重要的成佛之道--《妙法蓮華經》,修行不為自己,更要做眾生真善知識、大良福田、不請之師、安隱樂處。然而,當時五千弟子不明其義,起立離席,佛陀亦不加阻擾。黃思賢說,「上人是依循《妙法蓮華經》。」

2006年,慈濟屆滿四十周年時,四大志業皆已具足,方向已立,上人希望為萬年立法而正式確立慈濟宗。四大志業是世間法、方便法,黃思賢表示:「來慈濟做慈濟事,入我門,求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

黃思賢解釋,有些慈濟人說自己法入心,但其實卻用之不當、不足、錯用或根本不懂;所以做慈濟要「法」喜,是因為有法才會法喜充滿,沒有法就必生煩惱。

 

趁著慈濟新加坡分會二十周年慶精進共修,黃思賢見證分會的志業成果後,並給予法脈傳承。(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王綏喜)

和敬行利最佳供養

回首當年,上人在創辦慈濟時,選擇不受供養。黃思賢表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修行宗風,是上人期盼出家眾都能夠遵守的規矩,而在家弟子則是要修入群度眾的菩薩精神。

雖然上人不接受實質的供養,但接受「和、敬、行、利」的供養。他解釋,「和」就是弟子們彼此相處要和和氣氣;「敬」就是要恭敬且尊師重道;「行」就是要身體力行菩薩道;「利」就是要利益天下人,希望在座的慈濟人都能以「和、敬、行、利」供養上人。宗門已立,法脈已傳。有一次,黃思賢與年長志工們分享「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但他們大多不識字,教育水平也不高,太深的詞彙往往會聽到「霧煞煞(臺語,意指聽不懂)」。

黃思賢便簡潔地講解,靜思法脈就是「清淨心」,慈濟宗門就是「菩薩道」。靜思法脈是精神理念,以清淨心做到人圓、事圓、理圓,就不易起煩惱心;慈濟宗門則以淨化人心、利益眾生來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黃思賢在幽默又深刻的言辭中,期勉人人要修身養德,量大能容天下人事,並以和、敬、行與天下利來供養上人。(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王綏喜)

謙讓養德善緣廣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常被用以形容人生的晚年,上人卻把感慨轉為正思維:「夕陽無限好,只因見覺悟,因為有覺悟,人生無限好。」步入晚年,才慢慢要把知識變成了智能。

很多資深慈濟人會說:「哎呀,我們資深的老了啦,讓年輕的去做啦!」黃思賢鼓勵大家,不要擔心生命即將逝去,慧命依然增長,何況上人說「個人吃飯個人飽」,要為自己的慧命來承擔。他打趣地說,「資深」千萬不能「執深」。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該放的就要放,提得起要放得下」。

時值慈濟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二十年,會務蓬勃發展,志工會員逐漸增加,黃思賢鼓勵大家:「真心疼上人、愛上人,就要為上人在新加坡的志業多承擔。」

「你看,委員是『commisioner』,就是『承諾投入』『志業』的『人』。」慈濟的資源都是天下眾人的,黃思賢期勉幹部們,絕不能結黨營私,應無私舉薦良材,陪伴志工受證,才是修慈濟的大乘道。

黃思賢分享自己之前覺得困惑,為什麼同樣一句話,「上人說」跟「黃思賢說」相差那麼大。他認為,上人德行高深,跟眾生的緣也結得深,所以「上人說,眾生聽;我們說,沒人聽。」自我修德,拉高格局,超越是非對錯,能容天下人事,才不會起煩惱心;廣結善緣,與眾生結緣說明需要的人,如此行菩薩道便能福慧雙修。

得遇明師立願相隨一名實業家不理解上人年輕時未經長輩同意,而逃家修行。黃思賢與他分享佛陀從生於皇家(悉達多太子)到出家修行的故事。

悉達多太子出世時,他的父王淨飯王聽信相命仙人所說,為避免太子可能會出家,於是極力保護他,讓他享盡榮華富貴。但因緣讓太子一念覺性起,溜出皇宮,驚見生老病死之相。

回宮後靜心思索,自己有一天也不能倖免。太子的根器讓他想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其內心境界與凡夫不同,外境激起了他的願力而走上修行之路。黃思賢認為,「因緣」、「根器」、「境界」與「願力」成就佛陀出家成道,上人亦是如此。

上人在成長過程中,眼見大時代下的苦相,他發願要擔起天下的米籮,而不是一個家庭的菜籃而已。一一解答疑惑後,這名實業家充滿信心地說:「臺灣的希望是慈濟,世界的希望也是慈濟。」

從上人出家到立慈濟宗,皆不離「為佛教、為眾生」的師訓。上人常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感念上人的慈悲為懷、濟世助人,黃思賢追加一句:「慈濟難入今已入,明師難遇今已遇。」人生難得遇明師,黃思賢期勉慈濟人,要珍惜這段累生累世的慈濟因緣。

相關焦點

  • 正信明思 善人俱會
    煩惱在佛法說,是無明,無明顛倒叫做煩惱,因為他不明白道理,所以所做的、所想的、所要的,都是錯誤的方向。我們現在已經清楚了、明白了,所以我們的方向,這個正確的方向、對的方向,我們分毫不可偏差,去走就對了。」 人生劇本各不同 覺思正道行不偏 慈濟志工來自四方,都有自己的藉以謀生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命歷程,走入慈濟的因緣也各不相同。
  • 慈濟志工的「善因緣」:慈濟是可以實踐佛法的平臺
    慈濟是可以實踐佛法的平臺(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曾經是收入優渥的計算機信息老師,因為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斯裡蘭卡,看到家鄉漢班託塔受災,放棄在繁華城市優渥的工作,想要回到家鄉為鄉親盡心力在舉目儘是災情的災區,在不知如何投入協助鄉親賑災之際,看到一群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遠從國外來斯裡蘭卡救援的身影,斯裡蘭卡籍的蒂露旭(Kottage Shamali Dilrukshi),在看見「一方有災、慈濟就在」的安心身影,也促成她發願成為助人的慈濟志工的「善因緣」。
  • 認識慈濟:七月非鬼月 心正招吉祥
    慈濟志工葉海燕的提問,引發鄉親最直接而笑意的響應:「你們不早點來說我們怎麼知道,當然是很多人不知道啊!哈哈!」阿婆笑呵呵的說,引得鄉親們一同樂哈哈,氣氛輕鬆融洽。(攝影者:柯清香)2011年聽了上人的開示後,柯春霞就將心態轉為正信,把買紙錢的錢投到竹筒,幫助貧困戶、助學生。柯春霞現在初二、十六都不燒紙錢了,她都跟福德正神說:「為了保護地球,把燒紙錢的錢用來做慈善,救更多的人,而且燒紙錢,發散出來的二氧化碳,汙染空氣對身體也不好,現在我都投了竹筒,可以幫助人,也可以愛護地球。」
  • 靜思書院:慈濟宗門的精髓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賴大灥 地點:臺北關渡園區 日期:2013年7月23日)師公的小牛六心不退轉小名「小牛」的楊凱丞提出「六心」來鞭策自己--防止「傲慢心」、防止「倒退心」、保持「清淨心」、防止「躁動心」、防止「暴動心」、防止「懈怠心」。
  • 【慈濟月刊648期】​佛法智慧,世代傳續
    佛法智慧,世代傳續九月三日,大愛臺主管同仁返回精舍,上人聆聽報告後對眾開示,慈濟人文志業要承擔傳揚靜思法脈、延續佛教慧命的重任。「人間需要佛法,佛法是一股清流,可以調和人心,而且佛法的智慧可以讓人在生活中運用,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
  • 證嚴上人:轉訛為正 七月吉祥|鳳凰佛教|慈濟基金會_鳳凰佛教
    上人開示,「今天是七月初一,一般的人以訛傳訛說是『開鬼門』,其實我們凡夫天天都在開鬼門,開『心』的鬼門,疑神疑鬼,我們應該要『心正邪不侵』,要有正信,不然的話,一直求,求鬼死,現在很多事情都是反正為邪,我們的社會都處在迷茫之中
  • 時下青年學子諸多沈迷,應如何接引親近佛法
    本會的同修就有很多是早發善根的青年學子真參實修的親近佛法、探究佛法,是故接引眾生親近佛法無須區分年齡對象或時空背景,但應該隨緣隨力而平等的接引眾生親近佛法。然而什麼是佛法呢?是努力於慈善事業救濟眾生就是佛法嗎?如果這樣就是佛法,那教的救世軍更應該是佛法了!還是提倡心六倫重整社會秩序就是佛法?那倒不如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三綱、五常還來得實際。那這樣子儒家所說的就是佛法了?
  • 【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守志奉道 堅定行入人群
    (攝影者:鄭村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5/11/14)「不只是眼睛、耳朵,更需要布施自己的心,用持戒的精神來學習。」在第二梯次的「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開營典禮的相見歡中,靜思精舍的德宸師父期許學員們抱持一份恭敬、謙卑、精進的心來求法。
  • 人文資訊:蘇州慈濟感恩祈福會 三千民眾共聚善念
    母親節、佛誕節、全球慈濟日這一天,慈濟蘇州靜思堂舉辦一場感恩祈福會,共有3124位慈濟志工及民眾參加。來自浙江紹興市的志願者李小紅表示,自己的家鄉盛行佛法,而她自己認識慈濟之後,更感恩能夠有健康的身體去付出、學習佛陀的慈悲,更能夠回報父母恩。
  • 寰宇慈濟:非洲四國土著志工共研佛法
    立願接引更多人間菩薩,以清淨心供養佛陀及上人,以報佛恩。(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朱恆民)在非洲,戰亂與饑荒頻繁而密集,百萬眾生受難,加上貧富依舊懸殊,無數貧困人民需要他人伸出援手。因此,慈濟人在非洲大地上,開拓人間菩薩大道、本土化的使命也越來越急迫。
  • 【慈濟月刊第616期】愛的教育
    見證者多分享   於南投聯絡處舉辦歲末祝福,南投慈誠委員與各功能團隊成員,還有希望工程學校的校長們歡喜共聚。  上人開示,南投位處臺灣中心,有優美的山景,也有淳樸的人心;徐瑞宏師兄是南投第一顆慈濟種子,在精舍建築只有舊大殿的克難時期,徐師兄就來到精舍,發心立願在南投耕耘慈濟志業、幫助貧苦人,幾位師兄還親自騎摩託車載物資到山裡的偏鄉給照顧戶。  而慈濟與南投的因緣結得更深,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 大陸慈濟:蘇州慈濟新春許願 踐行「愛灑人間」
    蘇州志業園區裡的新春活動,以「心」年「心」願為主題,行孝、行善不能等,希望自己在新一年中,能奉獻更多的愛心,讓別人也讓自己快樂。在慈濟,則會讓人洗滌心靈,慢慢把雜念去掉,慢慢變好。(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蘇州人文真善美) 佛法在人間 愛灑在人間志工許潔玉,是來自南京的新進志工,分享了她在慈濟了解「做中學、學中覺」的心得。與慈濟結緣是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位熟人,這位友人說正在慈濟學佛。
  • 【慈濟月刊第621期】​如果只想到自己
    邁入職場,自我尊重  慈濟護專自一九八九年創校以來,歷經兩次改制,從護專改制為技術學院,再改制成為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第二十八屆畢業典禮,上人於典禮對眾開示,為第一屆慈濟護專畢業同學撥穗的場景,感覺是不久之前的事,一路走來已將近三十年了。
  • 慈濟論壇之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壇專題研討論文發表
    我寫這篇文章有兩個目的,一是要論述中國現代佛教的宗派特點及慈濟宗的特色;二是要駁斥那些死守傳統宗派觀念、惡意中傷慈濟立宗的人,既違背佛法真諦,更脫離了時代的發展要求,確立慈濟宗在現代佛教宗派中的重要地位。
  • 慈濟訊息:音符伴書畫 說唱話美善
    在郭孟雍教授的說唱中,使音樂會舞臺上下有了互動,更產生了感動,全場觀眾互動認識,手扶著對方,彼此相互壓肩按摩,感動也在此刻跟著音樂的節奏漸強、減弱…… 大海是共同故鄉用音符載愛作渡舟慶祝慈濟五十周年暨「月朗風平」書畫聯展,10月15日在慈濟蘇州志業園區盛大開幕,藉由為期三周的藝術展,希望邀約更多熱愛美學、關懷社會的會眾走進蘇州靜思堂。
  • 【2015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一比一的服務 添國際水平
    第三梯次「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開營前,海外慈濟志工陸續抵達臺中靜思堂。
  • 正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即是佛、法即是道
    怎麼樣才是正信?假使信仰觀音,要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己也要學習這個精神。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前修耳根圓通,成就三十二應身,名「正法明如來」。所以真正的觀音就是耳根圓通、如來自性、安住正念、安住正定、大慈悲心。我們信仰觀音,就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習耳根圓通。所謂「觀音」,就是聽音、聽法這個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 慈濟的慈善理念
    慈濟人本著慈悲喜舍之心,予樂拔苦,在人間締造了清新潔淨的慈濟世界。三十多年以來,慈濟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並有四百多萬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慈濟的活動。這裡,我們轉載了證嚴上人關於慈善理念的幾篇短文,正是這些對佛法的樸素詮釋和慈濟人的真履實踐,喚起了社會民眾的熱忱。
  • 大愛領航: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
    也開啟他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就在那段時間裡,法師體悟到不是慢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他認為女人若能和男人一樣擔起社會實任,把這種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1961年,法師在一個很偶然的因緣下,決定棄俗離家,與修道法師來到了臺東縣鹿野山上破舊簡陋的王母廟,帶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