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48期】氣質美,看得見​

2021-02-18 靜思大良福田

封面圖說: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大學生陳景維,是今年教育獎得主之一,阿嬤與慈濟志工分享他的榮耀。疾病無法限制景維實現夢想,他積極生活,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攝影/蕭耀華)

二十九至三十日 真、善、美

9.29~30《農八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愛與善的內涵,展現於外就是整齊素雅的形象。

氣質美,看得見

三十日,聆聽慈濟大學傳播系、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師長分享心得,上人說,慈濟在花蓮設學校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幫助生活較為貧苦的原住民子弟,可以多一項職業訓練的升學選擇,原住民公費生免除學雜費,補助住校生活費用,畢業後也保證就業,能就近照顧家庭。

此外,自從慈濟護專創校,校方就很重視原住民傳統文化保存,整理與展示原住民傳統生活用品。原住民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身為原住民要引以自豪,自我尊重,守護、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大家共同生活在臺灣,不同族群都要相互了解與尊重,合和互協。

「追溯源頭,是因為做慈善而發現花東需要醫療,所以才會在花蓮蓋醫院;醫院的人才招募不易,且希望培育有愛心的醫療人才,所以再辦教育。慈善、醫療、教育都要有人文精神,所以四大志業環環相扣、四大合一。」

看不見的人文精神,要由慈濟人、志業體同仁的言行與服裝儀容表達。上人有感而發道:「過去能夠考上大學是很光榮的,大學生也都穿著整齊制服,很有氣質;現在的學生不愛穿制服,覺得制服不好看等等。其實只要把制服穿好、穿得整齊,就有整齊之美。慈濟教育之美不只顯現於外在形象,是來自愛與善的內涵;只要四大志業會合起來,以愛為出發點,還有善的耕耘,展現整齊、素雅的形象,就會讓人感受到真、善、美。」

上人說,人的思想與品格好壞,可以從形象表達出來。慈濟要做全人教育,從思想到儀表與行動都是一致的,期待由老師以身作則來帶動學生。「我們在花蓮優美的山海好環境中,要善用『境教』把教育辦得好,整個教育環境都會隨著人的心境而轉;老師的方向正確,很誠懇地投入教育,讓孩子很端正地成長,將來在社會中發揮正向的影響力。」

本文選自 慈濟月刊648集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慈濟月刊648期】​佛法智慧,世代傳續
    上人談到當年要建設花蓮靜思堂,就希望將唐朝的建築藝術之美,與佛教精神結合;此外,也希望莊嚴的人間菩薩道場,可以回報慈濟人,所以除了銅門上有慈濟故事,屋簷上一尊尊「飛天」銅雕,也是以穿著各種慈濟志工制服的造型製作,也有臺灣各族群的造型,以代表此時此世在臺灣生活的人們。靜思堂的每一處設計都經過用心思考而安排,對將來的人來說,也是慈濟精神的文化遺產。
  • 【慈濟月刊648期】​減少世間殺業
    做好「食事教育」與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主管同仁座談時,上人強調「食事」重大,人要生存,就必須進食;慈濟在海內外做慈善救濟,也有一大部分是救濟貧窮、飢餓者。近年來發生過幾次瘟疫,病原是來自動物,因為人殺動物、吃動物,病毒跨物種感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嚴重疫情,所以「吃得飽」很重要,「吃得正確」更重要。
  • 【慈濟月刊648期】調和心境,調順氣候
    封面圖說: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大學生陳景維,是今年教育獎得主之一,阿嬤與慈濟志工分享他的榮耀。
  • 【慈濟月刊635期】​愛的教育有傳人
    愛的教育有傳人王本榮教授擔任慈濟大學校長十三年,八月一日在花蓮靜思堂的慈大第十任校長交接典禮中,將重任交予劉怡均校長,王教授成為慈濟大學的名譽校長。上人與王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談話時,再次感恩王教授,從花蓮慈院啟業後,就前來支持小兒科門診;慈濟醫學院設立之後,也投入醫療教育,一直以來不離不棄。
  • 【慈濟月刊第616期】愛的教育
    上人開示,南投位處臺灣中心,有優美的山景,也有淳樸的人心;徐瑞宏師兄是南投第一顆慈濟種子,在精舍建築只有舊大殿的克難時期,徐師兄就來到精舍,發心立願在南投耕耘慈濟志業、幫助貧苦人,幾位師兄還親自騎摩託車載物資到山裡的偏鄉給照顧戶。  而慈濟與南投的因緣結得更深,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 【慈濟月刊第621期】​如果只想到自己
    邁入職場,自我尊重  慈濟護專自一九八九年創校以來,歷經兩次改制,從護專改制為技術學院,再改制成為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第二十八屆畢業典禮,上人於典禮對眾開示,為第一屆慈濟護專畢業同學撥穗的場景,感覺是不久之前的事,一路走來已將近三十年了。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慈濟》月刊跨越四十年(圖)
    資深志工與讀者分享閱讀經驗以及他們在生活中踐行慈善理念的一則則小故事 《慈濟》月刊對臺灣無數平凡善良小人物貢獻所能、奉獻社會作了真實記錄,被列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中文雜誌由佛教慈濟功德會出版的《慈濟》月刊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北投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一場茶會與數百名讀者共同慶祝刊物創辦四十年
  • 【慈濟月刊638期】君子之風
    心態健康,拋掉煩惱慈濟從二○一六年開始與臺灣盲人重建院合作,幫助許多後天失明者學習按摩等技能,得以有維生的一技之長;盲人重建院的總部位於新北市新莊區,臺北慈濟醫院也提供健檢、衛教與實習機會。重建院人員由長期關懷他們的慈濟人陪伴前來,向上人表達感恩。
  • 【慈濟月刊633期】菩薩事,平常事
    幾位慈濟人談到剛接觸慈濟時,事業與志業難以取得平衡,內心有一番掙扎;但是現在回想起走過的慈濟路,很慶幸曾經參與海內外的慈濟慈善援助行動,為生命寫下寶貴的歷史篇章。上人說,身在平安之地,不知己身之福;實際踏上受災受難的土地,看見苦難人,就會知道天地四大不調,大自然的力量並非人力可以抵擋;一旦天地不平安,擁有再多財產也無法保障生命安全。
  • 【慈濟月刊第620期】覺悟人生方向
    上人表示,大家平時照顧家業、事業,還要為了做慈濟事而忙碌;做慈濟不是在做生意,沒有利益可圖,而且是不斷在付出,目的就是為了社會的祥和平安。若是向人勸募、邀人做慈濟,能得到響應,是皆大歡喜。相信的人,心就自在;如果還有疑慮,也不須強求,只希望能用心了解。「師父收弟子,要大家做慈濟,並沒有因此得到什麼利益,只是得到弟子的心而已。
  • 慈濟訊息:《慈濟》 獲「好雜誌」獎
    大陸《慈濟》月刊題材貼近人心與生活,涵納社會的、心靈的、生命的關懷;文字風格適合全家大小一起閱讀。 用愛為人間寫歷史 大陸《慈濟》月刊創刊於2013年4月,以報導文學形式,記錄當代真實美善的人物與事跡;保存發生在此時、此地,足以留傳後代的生命精粹。
  • 慈濟訊息:交流悟善行 從己身做起
    (攝影者:湯韶松,地點: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日期:2015/07/03) 在公司的聚會中,有心的周少明總經理總是不忘邀請嘉賓及全國各地的員工來到慈濟感受大愛精神與人文氛圍,也啟發他們的善心善行。7月3日下午,七匹狼公司全國培訓師4天集訓的最後半天,35位培訓師來到廈門慈濟慈善志業中心,以「日行一善、環保護大地、清淨在源頭」為主題,進行參訪交流。
  • 中華《詩詞月刊》太原工作站第二十八期
    2006年,由中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主辦的國家級刊物中華《詩詞月刊》(原名《文化月刊·詩詞版》)創刊了。中華《詩詞月刊》現已刊出 153期,作者遍布全國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年來,中華《詩詞月刊》積極致力於創作基地的建設和詩教普及工作,在國家著名風景區千峽湖掛牌創建了全國第一塊「中華傳統詩詞創作基地」。繼千峽湖之後在湖南龍山、重慶秀山、山東濰坊十笏園、黑龍江蘿北等陸續創建了「中華傳統詩詞創作基地」。創建工作方興未艾,形勢喜人。
  • 認識慈濟:一念間 踐行生命之美
    11月13日晚上的廈門五緣灣慈濟B3會心靈講座,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先生分享「一念間--踐行生命之美。」(攝影者:施忠賢) 「我不是厭倦塵世生活,要學佛避世,才走進慈濟的。我是走進慈濟後才大徹大悟:原來人生的路是要這樣走的,慈濟這麼好的思維及生命價值的實踐,我為什麼到現在才知道呢?」11月13日晚上,福建廈門五緣灣慈濟會所超過六百位來賓聚集,聆聽遠從臺灣來廈的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的心靈講座,共同感受生命之美。
  • 中華《詩詞月刊》太原工作站第二十六期
    2006年,由中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主辦的國家級刊物中華《詩詞月刊》(原名《文化月刊·詩詞版》)創刊了。中華《詩詞月刊》現已刊出 153期,作者遍布全國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年來,中華《詩詞月刊》積極致力於創作基地的建設和詩教普及工作,在國家著名風景區千峽湖掛牌創建了全國第一塊「中華傳統詩詞創作基地」。繼千峽湖之後在湖南龍山、重慶秀山、山東濰坊十笏園、黑龍江蘿北等陸續創建了「中華傳統詩詞創作基地」。創建工作方興未艾,形勢喜人。
  • 美糧食濟貧組織參訪慈濟基金會 期未來有機會合作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9年3月18日,美國糧食濟貧組織國際合作基金捐助部副總裁塞拉·荷西,和國際物資援助部副總裁班提斯·喬治參訪了中國臺灣慈濟基金會,並拜訪了證嚴法師。塞拉·荷西表示慈濟是所有非政府組織的楷模,並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和慈濟合作。
  • 認識慈濟:敬天愛地 鷺鷥常駐茶園
    曾為九二一受災戶的慈濟志工陳忠厚(右二),以敬天愛地的精神守護著苗慄三義的靜思茶園。到茶園之前,他去了一趟花蓮,上人交代他三件事:「第一,把那片土地照顧好;第二,把慈濟精神帶進三義;第三,把制度建立起來。」 陳忠厚雖然應允,但心中卻有不少疑問:「我不是去種茶嗎?種茶為什麼要照顧土地?上人要我把慈濟人文帶進茶園,帶給茶嗎?」 剛到茶園,生活、農活都在摸索,面對產量、質量都不好的困境,陳忠厚一直思考:「為何上人要派我來茶園?」
  • 慈濟家風四威儀 微細處也要謹慎
    慈濟教育志業1989年開始,30年前成立慈濟科專(現改制慈濟科技大學),25年前成立慈濟醫學院(現改名慈濟大學)。
  • 【法語傳心】 ​​黃牛朝山雙膝跪 慈濟列車憶往昔
    「那時,我們都是搭『慈濟列車』回來。顧名思義,『慈濟列車』搭載的是為慈濟而來的有心人,終點站是花蓮。回到精舍,我看到一幕很感動的畫面,那天剛好是慈濟發放日,很多阿公阿嬤來領物資,當時我想,如果沒有上人,這些阿公阿嬤怎麼辦?回去之後就開始介紹慈濟、講慈濟。」德佩法師也說起了「慈濟列車」的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