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說: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大學生陳景維,是今年教育獎得主之一,阿嬤與慈濟志工分享他的榮耀。疾病無法限制景維實現夢想,他積極生活,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攝影/蕭耀華)
二十九至三十日 真、善、美
9.29~30《農八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愛與善的內涵,展現於外就是整齊素雅的形象。
氣質美,看得見
三十日,聆聽慈濟大學傳播系、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師長分享心得,上人說,慈濟在花蓮設學校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幫助生活較為貧苦的原住民子弟,可以多一項職業訓練的升學選擇,原住民公費生免除學雜費,補助住校生活費用,畢業後也保證就業,能就近照顧家庭。
此外,自從慈濟護專創校,校方就很重視原住民傳統文化保存,整理與展示原住民傳統生活用品。原住民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身為原住民要引以自豪,自我尊重,守護、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大家共同生活在臺灣,不同族群都要相互了解與尊重,合和互協。
「追溯源頭,是因為做慈善而發現花東需要醫療,所以才會在花蓮蓋醫院;醫院的人才招募不易,且希望培育有愛心的醫療人才,所以再辦教育。慈善、醫療、教育都要有人文精神,所以四大志業環環相扣、四大合一。」
看不見的人文精神,要由慈濟人、志業體同仁的言行與服裝儀容表達。上人有感而發道:「過去能夠考上大學是很光榮的,大學生也都穿著整齊制服,很有氣質;現在的學生不愛穿制服,覺得制服不好看等等。其實只要把制服穿好、穿得整齊,就有整齊之美。慈濟教育之美不只顯現於外在形象,是來自愛與善的內涵;只要四大志業會合起來,以愛為出發點,還有善的耕耘,展現整齊、素雅的形象,就會讓人感受到真、善、美。」
上人說,人的思想與品格好壞,可以從形象表達出來。慈濟要做全人教育,從思想到儀表與行動都是一致的,期待由老師以身作則來帶動學生。「我們在花蓮優美的山海好環境中,要善用『境教』把教育辦得好,整個教育環境都會隨著人的心境而轉;老師的方向正確,很誠懇地投入教育,讓孩子很端正地成長,將來在社會中發揮正向的影響力。」
本文選自 慈濟月刊648集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