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慈濟:敬天愛地 鷺鷥常駐茶園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曾為九二一受災戶的慈濟志工陳忠厚(右二),以敬天愛地的精神守護著苗慄三義的靜思茶園。(攝影者:蕭耀華)

把土地照顧好,茶樹自然長得好,把心地照顧好,再艱苦也能「甘願」;曾為九二一受災戶的埔裡瓜農陳忠厚,因緣際會成為有機茶農,以「敬天愛地」的態度照料三義靜思茶園,這分心意,更蘊含著一分承諾…… 

讀小說領悟大道理

在埔裡種木瓜有成的陳忠厚,受證嚴上人委託去照顧三義茶園。到茶園之前,他去了一趟花蓮,上人交代他三件事:「第一,把那片土地照顧好;第二,把慈濟精神帶進三義;第三,把制度建立起來。」

陳忠厚雖然應允,但心中卻有不少疑問:「我不是去種茶嗎?種茶為什麼要照顧土地?上人要我把慈濟人文帶進茶園,帶給茶嗎?」

剛到茶園,生活、農活都在摸索,面對產量、質量都不好的困境,陳忠厚一直思考:「為何上人要派我來茶園?」

徹夜難眠時,他拿起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閱讀,讀到引用老子《道德經》的一段:「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他領悟到,一個碗如果裝滿了,還要再裝東西就裝不下了,你必須把它倒空;這塊靜思茶園不同於高山上的茶園,而沒有種茶經驗的自己,就如同一隻空碗,沒有背負著營利的包袱、沒有茶葉應該怎麼種的框架,只想著把茶種好就好,遇到問題就解決它。他想通了:「所以上人才要我來這裡。」 

春夏季節,昆蟲蠢動,從南方過冬回來的牛背鷺群,正在茶樹叢間覓食。(攝影者:蕭耀華)

尊重自然生態平衡

從前種稻,陳忠厚曾經農藥中毒過,他知道農藥不好,但為了賺錢卻不得不使用;而今不使用農藥,滿茶園的茶蟲讓他很苦惱。

但這苦惱沒有維持很久,幾天後,飛來了牛背鷺,漫步在茶樹之間,一口一口吃掉茶蟲。陳忠厚發現,大自然有它平衡的規則。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牛背鷺一般出現在水田或溼地,但靜思茶園是沒有水源頭的茶山,仰賴雨水灌溉,然而牛背鷺卻還是選擇來到這裡度過春夏;為了讓牛背鷺在過冬後記得回到茶園,陳忠厚蓄滿了兩池水,讓鳥兒有水喝;年復一年,牛背鷺始終記得回來。

而心存一念尊重,也是牛背鷺放心住下來的原因。陳忠厚說:「上人教我們對萬物都要恭敬、友善對待。我們不捕捉、不驚擾牠們,鳥兒自然不會為了保命而離開。」現在,牛背鷺彷佛是認識陳忠厚一般,即使他在茶樹間穿梭,牠們依舊怡然自得。 

陳忠厚修剪茶區的雜草,淮備迎接志工們前來採茶。除草機噗噗響,茶蟲跟著四處跳,一旁的牛背鷺卻完全不怕陳忠厚,彷佛是他的小幫手,悠然行走於茶樹之間,等著捕食昆蟲。(攝影者:蕭耀華)

用行動體現法脈

意識到「友善耕種」是有機農法很重要的概念之一,陳忠厚說:「我們不只對動物友善,對草木也要友善。」不使用除草劑,除了採茶前會用除草機稍微修剪外,平時讓雜草自然生長,茶樹過道間的雜草,有時長得比茶樹還要高。陳忠厚說:「草,可以替土壤保溼,讓純粹靠天降雨的茶山,可以維持土壤溼潤;而為了讓生態平衡,我們要讓生物多樣性,各種種類的草也許會代替茶樹成為蟲的食物,減少他們啃食茶葉。」

烏雲在山邊聚集,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落下來,陳忠厚帶著幾位前來幫忙的志工,施撒有機酵素,透過雨水的稀釋,滲透進土壤。

為了增加產量,陳忠厚一直在苦思方法;一次因緣巧合,有慈濟志工送來自己製作的有機酵素,利用果皮與黑糖浸泡而成的酵素,散發淡淡的香氣,陳忠厚便想實驗看看。沒有想到受傷而硬實的土地,在酵素幫忙下變得鬆軟,能吸收水分和養分,茶樹的生長也愈來愈好。

經過了兩、三年的養息,靜思茶園的土地漸漸恢復健康,產量漸豐。陳忠厚想起來三義之前,上人對他叮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土地照顧好。「原來,只要把土地顧好了,茶也自然長得好了。」而第二件事是帶入慈濟人文──實施自然農法的靜思茶園,一草一木無聲展現著敬天愛地的靜思家風。

(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4期)

相關焦點

  • 大陸慈濟:靜思茶道的飲茶學問
    志工向她倡導慈濟的環保理念。(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攝影:鄭淑玉)轉念淨心去憂愁 走入慈濟獲幸福「靜思茶軒是上人用『敬天愛地』的精神,慈濟人的本分是要把上人的法與理念讓所有人來了解,以茶傳法,不在乎售出多少茶葉,而是希望來展會的人,都可以體驗到上人對這片大地的用心,上人希望用茶水來洗滌心靈,淨化人心。
  • 認識慈濟:白巖松看慈濟 是愛是佛
    (攝影者:陳基雄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4/09/08) 「真正成功的醫師,跨越時間治療了當時的家庭、治療了我,讓我記得那個溫暖的夜晚,也會治療一代又一代……」大陸知名記者及電視製作人、主持人白巖松9月8日上午在靜思堂與全球人醫年會學員分享他與慈濟的因緣,以及他對醫療獨特的見解。
  • 認識慈濟:助學13年 受生愛注教育
    (翻攝自大愛新聞) 曾領過慈濟助學金的葉蔓妹,現在已經是和平中學的老師,她把志工對她的關懷,也傳遞給學生;而就讀中學的熊明爾,小時候因為家中發生火災,燒傷他的左手臂,造成神經沾黏變形,慈濟補助醫療費,讓熊明爾的手臂終於能往上抬舉。 慈濟補助醫療費左手也能提書包 廣東省和平縣位在邊界,沒有工業支撐,經濟發展緩慢,一直是最貧困的縣市之一。
  • 認識慈濟:一念間 踐行生命之美
    隨後上人成立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更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往竹筒裡投入買菜省下的五角錢,積少成多,聚愛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不經由批判去改正一個人,是慈濟世界的核心價值觀。何日生分享:「消滅惡,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消滅貧,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面對迷途中的人,不要精神分析,那樣會加深分裂;不要批判,那樣會加深傷害。
  • 認識慈濟:靜思入課堂 嚴師亦有愛
    該如何改變,才可以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自己的身心靈都平衡?「靜思語教學」給了吳秀瑩答案。她開始自學慈濟歌曲,先陶冶自己,然後再運用到課堂上,結合手語來代替言語表達,並配合到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生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就好像一泉活水,這樣的教學給了吳秀瑩更大的力量,不僅獲得許多心靈上的智慧,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 大陸慈濟:蘇州慈濟新春許願 踐行「愛灑人間」
    李桂清說,春聯上的句子,都來自於上人的靜思語,歡迎大家經常來慈濟,洗滌心靈,增長智慧……在桂清師姊綻放著笑容的臉上,卻看不到五年來歲月的痕跡,在這裡,她學會了「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同時更懂得要愛家人,這樣,家人也更愛我們。胡云珍阿婆,是在臘八粥發放那天知道了慈濟。年初一大早,她就來這裡參加活動。今天,她不顧自己年老體弱,也發心去廚房幫忙。
  • 證嚴法師暨慈濟基金會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慈濟基金會代表,人文志業發展處處長何日生先生致獲獎感言。 何日升在講話中表示慈濟人的慈善是充滿歡喜和自在的,他說:慈濟秉持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在行善中得歡喜,在戒律中得清淨、在團體中得自由、在利他中覺智慧。覺悟了什麼智慧?就是體會眾生平等,一切人、一切萬物都具有清淨的本性。我們要愛一切眾生,也要啟發一切眾生去愛更多的人,最後用愛消弭仇恨與對立。
  • 案例 「愛與信任」凝聚成的慈濟基金會
    文/本刊記者 謝丹丹   馬航事件中,一張志願者跪地安慰乘客家屬的新聞圖片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在普通民眾眼裡,作為一個民間組織,慈濟基金會比許多半官方組織更靠譜。  馬航事件發生後的第45天,麗都酒店,慈濟志工仍然留守在麗都飯店。  雲南昆明暴力事件發生後的第52天,昆明,慈濟志工仍在持續幫助倖存者走出陰影。  汶川地震發生後的第2168天,四川,慈濟志工還在幫助災區建立學校,重建家園。
  • 慈濟志工的「善因緣」:慈濟是可以實踐佛法的平臺
    在舉目儘是災情的災區,在不知如何投入協助鄉親賑災之際,看到一群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遠從國外來斯裡蘭卡救援的身影,斯裡蘭卡籍的蒂露旭(Kottage Shamali Dilrukshi),在看見「一方有災、慈濟就在」的安心身影,也促成她發願成為助人的慈濟志工的「善因緣」。
  • 認識慈濟:更生志工找回人生夢想
    慈濟志工第四次受邀,為「臺中監獄毒品犯戒治輔導班」一百二十位受刑人進行關懷。(攝影者:江惠君,地點: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日期:2014/10/16) 「同學,你是關幾趟了?」有一次導師這麼問,張同學當下並不是不會回答,而是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尷尬的儍笑,自嘲地說:「人家說山南山北走三回,而我的短暫人生卻是走了第七回。服刑從幾天、幾月、幾年,一直到現在十幾年才發現,我在虛度青春,整天在揮霍歲月。」 二十九歲的張姓受刑人因毒品七度進出監獄,一段段辛苦戒治的歷程,最終讓他尋回人生的路。
  • 【慈濟月刊第616期】愛的教育
    【靜思小語】讓孩子心中有愛,也懂得付出愛,家庭與社會才有希望。  上人開示,南投位處臺灣中心,有優美的山景,也有淳樸的人心;徐瑞宏師兄是南投第一顆慈濟種子,在精舍建築只有舊大殿的克難時期,徐師兄就來到精舍,發心立願在南投耕耘慈濟志業、幫助貧苦人,幾位師兄還親自騎摩託車載物資到山裡的偏鄉給照顧戶。  而慈濟與南投的因緣結得更深,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 認識慈濟:正信佛法 心誠則靈
    黃思賢10月6日從汶萊前來新加坡,參與慈濟新加坡分會二十周年慶精進共修,並與六百二十六人溫馨座談,傳承法脈。正信佛法心誠則靈黃思賢分享,他與臺灣慈濟志工洪志誠曾到慈濟印度尼西亞分會關懷會務,請示上人在繁忙的公務中,他們該如何安排臨時加插的行程。
  • 慈濟訊息:音符伴書畫 說唱話美善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攝影:劉曉強)臺下會眾點下心燈,同唱《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搭配志工們的手語演繹,將慈濟人內心的立願志向,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發地王菩薩的願,願隨千手千眼觀世音,救濟世間事。而他更是慈濟歌曲的音樂人,自2015年底在高雄第一次拜會證嚴上人之後,王立平老師這次站在音樂會上,把心中的緣再度續上,更唱出了愛。音樂會序幕,一首鋼琴自彈自唱的《大海啊故鄉》,王立平老師唱出了兩岸之情,他說:「創作就是為了一個愛。」同時為表謝大家的真情,還用一首《深深的愛》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同胞深深的情、深深的愛,表達了對證嚴上人的敬愛。
  • 認識慈濟:七月非鬼月 心正招吉祥
    慈濟志工葉海燕的提問,引發鄉親最直接而笑意的響應:「你們不早點來說我們怎麼知道,當然是很多人不知道啊!哈哈!」阿婆笑呵呵的說,引得鄉親們一同樂哈哈,氣氛輕鬆融洽。志工柯春霞透過自己的經歷分享,自己還未加入慈濟以前,什麼事都要尋神問卦,「人家說,哪個廟很靈就去拜,哪裡的神明神通,就去問,燒的紙錢越多越賺錢,七月燒的紙錢是要大的,越大才會越賺大錢……很多年都是這樣想、這樣做的。」
  • 慈濟訊息:東莞新家 舉辦歲末祝福
    黃孟珠一邊整理花材,一邊幸福滿滿地說著。 歲末祝福開始前,人潮開始絡繹不絕湧入,暖陽照得人人精神舒爽,志工盛情迎接,感染民眾的熱情。每年的這個時刻,照顧戶也會趁著機會,抱著愛心樸滿,將匯集的日存善款,投入功德海行善,叮叮咚咚的聲響,譜出優美的交響曲。 因為嶽母長年受慈濟人的陪伴與關懷,道滘照顧戶劉先生不僅用愛包容太太的身體殘缺,更是貼心的照顧嶽母,勝過親身兒子。
  • 世紀洪水 慈濟法國發放
    鄉親們入座後專注地閱讀《靜思語》,首先由主持人倩明用法語跟會眾介紹這次前來參加發放的志工,並帶領全場一起祈禱,接著再由康尼爾的母親Mme MariekAucante女士恭讀上人慰問函。接著播放2015慈濟國際賑災的影片,透過影片讓會眾更了解慈濟。
  • 慈濟慈善:撒向黃梅都是「愛」
    黃梅的嚴重災情,牽動著慈濟慈善基金會武漢志工的心。他們在第一時間成立「黃梅災害協調中心」,通過黃岡市委統戰部向黃梅發出援助信號,得到了縣民政局、慈善會等部門的積極回應,忙碌在慈善項目策劃和防汛一線的副縣級幹部、縣慈善會會長李仲良,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勳平委託局黨組成員石小明牽頭,主動與慈濟慈善基金會武漢志工代表董林藝、牛雅微、周勇、樊麗華等聯繫、對接。
  • 臺灣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在劉川慈濟小學開展進校園活動
    7月28日,由臺灣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在劉川鎮慈濟小學開展的「川躍黃土情」主題活動繼續進行,學生精心編排了精彩的文藝節目,通過現場積極互動,增加了與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 劉元春:慈濟的自我管理 以戒組織以愛管理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編者按:2012年11月3日,第二屆慈濟論壇在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專家學者、慈濟志工分別在四場報告會上作主題發言。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發表了題為《佛教理念與慈濟人的「自我管理」》的演講,摘要如下:證嚴上人宣導慈濟人要「以戒組織,以愛管理」,從而實現「自我管理」的理念,既契合佛教本懷,也符合社會慈善的根本精神。
  • 【慈濟月刊635期】​愛的教育有傳人
    愛的教育有傳人王本榮教授擔任慈濟大學校長十三年,八月一日在花蓮靜思堂的慈大第十任校長交接典禮中,將重任交予劉怡均校長,王教授成為慈濟大學的名譽校長。上人與王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談話時,再次感恩王教授,從花蓮慈院啟業後,就前來支持小兒科門診;慈濟醫學院設立之後,也投入醫療教育,一直以來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