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上的廈門五緣灣慈濟B3會心靈講座,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先生分享「一念間--踐行生命之美。」 (攝影者:施忠賢)
「我不是厭倦塵世生活,要學佛避世,才走進慈濟的。我是走進慈濟後才大徹大悟:原來人生的路是要這樣走的,慈濟這麼好的思維及生命價值的實踐,我為什麼到現在才知道呢?」11月13日晚上,福建廈門五緣灣慈濟會所超過六百位來賓聚集,聆聽遠從臺灣來廈的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的心靈講座,共同感受生命之美。
一念間實現生命價值
何日生曾是臺灣著名新聞主持人,在屏幕上度過十五年的輝煌後,他毅然放棄一切,加入慈濟,成為終身慈善者。何日生坦言,在他當記者、當主播時,有成就,但並不快樂。始終漂泊,始終不確定,是對生命及存在的不理解,是對社會問題的無望感與無力感。
年輕時,何日生博覽群書,尤喜鍾愛文學、哲學,但那時主要精力都在從事傳播工作,沒有入心。當時,一位女主播送給他一本《靜思語》(這位女主播後來成為他的夫人)。他從那時開始接觸慈濟,皈依證嚴上人,何日生說,當整個身心全力投入做慈濟時,他覺得這是在實現生命的價值,從中洗滌了心靈,讓他的內心變得更加平和與清淨。接觸慈濟十一年後,他走進精舍,並回到慈濟任職。
曾有人問何日生:「進入慈濟後有什麼改變?」他只回答一句:「幸福,內心充滿幸福。」在慈濟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除了在慈濟任職外,何日生也投入賑災。因為慈濟的管理已受世人矚目,他更代表慈濟到全世界分享上人與慈濟的人文思想與管理理念,包含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大陸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都曾有過他演講的身影。
「再忙也不會煩惱,內心很安靜。雖然我以前是傳媒界的金牌主持人,屢屢獲獎,收益日豐,但那時我的內心始終是漂泊的,不確定的。自從到精舍,每天四點半起床,上晨課。在上人身邊工作,處處受教,時時有覺悟,內心篤定平和。」現在的何日生,面對繁忙事務反不覺辛苦,更覺得自己是一個重新活過的人。
一念善開啟智慧之門
福建廈門五緣灣慈濟會所超過六百位來賓雲來集,上下兩層座無虛席。 (攝影者:施忠賢)
何日生分享受上人教的第一個功課是「凡事要正面看」,一個杯子缺一個角,看到缺角覺得不美,上人卻說:「缺角不見,視為美。」天下的事不可能完美無缺,你老是站在陰影裡,你就永遠看不的太陽,對不完美的東西我們拒斥、批判、憤怒,這些對抗的思想方法,只能導致更多的傷害、仇恨、分裂。看看大地是用何種方式來成就大自然中千差萬別的事物的,不是利刃,不是對抗,更不是扼殺,而是給予每種事物成長所需。
何日生與大家分享,1966年上人看到了地上的一灘血,經了解後是一位難產婦因交不起八千元,不被收留,離去前流的血。上人首先做的不是批判,而是回家思考:「能不能想辦法幫助那些需要看病的窮人。」從自身做起,上人要求和他一起同修的師父們,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來發起救助。隨後上人成立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更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往竹筒裡投入買菜省下的五角錢,積少成多,聚愛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不經由批判去改正一個人,是慈濟世界的核心價值觀。何日生分享:「消滅惡,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消滅貧,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面對迷途中的人,不要精神分析,那樣會加深分裂;不要批判,那樣會加深傷害。慈濟人的方法是「愛就對了」,行動讓自己轉念,也會讓對方轉念,在付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付出中回歸清凈本性。「先有行動後才有覺悟,才有人格升華。思想在行動之後,這是我進慈濟後才有的重要體悟。」何日生深有體會地說。
「希望慈濟人做人格典範,以影響更多的人。淨化自己,超越自己,用行動來修煉自己。」何日生也向大家轉達了上人的期許。在臺灣,慈濟已經落實小區化,從自身與家庭開始創造善與愛的小環境,再到大環境,最後走向世界。何日生滿心法喜地說:「我們要像一顆顆小水珠,只有融進慈濟大愛的海洋,才能形成濟世救人的力量。」
善愛交集共鋪幸福大道
史立明告訴志工,慈濟結合了中國傳統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的精髓,並在生活中踐行了這些理論,是真正的做中學,學中覺。(攝影者:謝煜汀)
「今天聽了何主任的分享,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夠,以後一定還要更加努力。」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笑容的會眾史立明謙虛說道。史立明是廈門弘德盛世文化傳媒公司的創始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他表示以前有了解過慈濟,也看過何日生的《一念間》這本書。今天聽完講座後,對慈濟的大愛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立明說,何日生的分享讓他對慈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慈濟結合了中國傳統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的精髓,並在生活中踐行了這些理論,是真正的做中學,學中覺。
「我買過慈濟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很環保、很實用,也帶領過企業家來靜思書軒參觀,閱讀過靜思語。」史立明表示越了解慈濟,就越感覺自己做得不夠,自己雖然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很多方面還需要向慈濟多學習。「以後我會常來,多向慈濟學習,為美好社會的鋪就儘自己一份力量!」
醫生溫龍芝會後主動填寫志工報名表「我退休了,想加入這個團體,做點好事,為社會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攝影者:施忠賢)
有著同樣被何日生用真實例子演講感動的會眾馬力分享:「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做很多事,但今晚這兩個小時卻讓我獲益匪淺。」專業是社會學的他早在大學時便聽過慈濟這個組織,但沒有真正接觸過,他滿心歡喜地說:「今天第一次來到慈濟會所,像是來到了久違的家,沒有陌生感,有的是無限的溫暖和親切感。這場講座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慈濟人的主動性,那分發自內心做慈善的毅力和堅持是很多公益組織無法做到的。」
何日生的分享裡充滿哲思,將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帶給大家一場美的心靈饗宴。在聽完這場啟發思想,交融智慧的講座後,許多民眾仍聚在一起分享心得,意猶未盡。何日生的演講,除了讓聆聽者有著對生命與慈善的新思考,更在大家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期許人人能用「愛」去實踐。
(文:餘凱、吳婷婷、劉超福建廈門報導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