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慈濟:一念間 踐行生命之美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11月13日晚上的廈門五緣灣慈濟B3會心靈講座,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先生分享「一念間--踐行生命之美。」 (攝影者:施忠賢)

「我不是厭倦塵世生活,要學佛避世,才走進慈濟的。我是走進慈濟後才大徹大悟:原來人生的路是要這樣走的,慈濟這麼好的思維及生命價值的實踐,我為什麼到現在才知道呢?」11月13日晚上,福建廈門五緣灣慈濟會所超過六百位來賓聚集,聆聽遠從臺灣來廈的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的心靈講座,共同感受生命之美。

一念間實現生命價值

何日生曾是臺灣著名新聞主持人,在屏幕上度過十五年的輝煌後,他毅然放棄一切,加入慈濟,成為終身慈善者。何日生坦言,在他當記者、當主播時,有成就,但並不快樂。始終漂泊,始終不確定,是對生命及存在的不理解,是對社會問題的無望感與無力感。

年輕時,何日生博覽群書,尤喜鍾愛文學、哲學,但那時主要精力都在從事傳播工作,沒有入心。當時,一位女主播送給他一本《靜思語》(這位女主播後來成為他的夫人)。他從那時開始接觸慈濟,皈依證嚴上人,何日生說,當整個身心全力投入做慈濟時,他覺得這是在實現生命的價值,從中洗滌了心靈,讓他的內心變得更加平和與清淨。接觸慈濟十一年後,他走進精舍,並回到慈濟任職。

曾有人問何日生:「進入慈濟後有什麼改變?」他只回答一句:「幸福,內心充滿幸福。」在慈濟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除了在慈濟任職外,何日生也投入賑災。因為慈濟的管理已受世人矚目,他更代表慈濟到全世界分享上人與慈濟的人文思想與管理理念,包含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大陸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都曾有過他演講的身影。

「再忙也不會煩惱,內心很安靜。雖然我以前是傳媒界的金牌主持人,屢屢獲獎,收益日豐,但那時我的內心始終是漂泊的,不確定的。自從到精舍,每天四點半起床,上晨課。在上人身邊工作,處處受教,時時有覺悟,內心篤定平和。」現在的何日生,面對繁忙事務反不覺辛苦,更覺得自己是一個重新活過的人。

一念善開啟智慧之門

福建廈門五緣灣慈濟會所超過六百位來賓雲來集,上下兩層座無虛席。 (攝影者:施忠賢)

何日生分享受上人教的第一個功課是「凡事要正面看」,一個杯子缺一個角,看到缺角覺得不美,上人卻說:「缺角不見,視為美。」天下的事不可能完美無缺,你老是站在陰影裡,你就永遠看不的太陽,對不完美的東西我們拒斥、批判、憤怒,這些對抗的思想方法,只能導致更多的傷害、仇恨、分裂。看看大地是用何種方式來成就大自然中千差萬別的事物的,不是利刃,不是對抗,更不是扼殺,而是給予每種事物成長所需。

何日生與大家分享,1966年上人看到了地上的一灘血,經了解後是一位難產婦因交不起八千元,不被收留,離去前流的血。上人首先做的不是批判,而是回家思考:「能不能想辦法幫助那些需要看病的窮人。」從自身做起,上人要求和他一起同修的師父們,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來發起救助。隨後上人成立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更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往竹筒裡投入買菜省下的五角錢,積少成多,聚愛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不經由批判去改正一個人,是慈濟世界的核心價值觀。何日生分享:「消滅惡,不是打擊惡,而是擴大善;消滅貧,不是打擊富,而是擴大愛。」面對迷途中的人,不要精神分析,那樣會加深分裂;不要批判,那樣會加深傷害。慈濟人的方法是「愛就對了」,行動讓自己轉念,也會讓對方轉念,在付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付出中回歸清凈本性。「先有行動後才有覺悟,才有人格升華。思想在行動之後,這是我進慈濟後才有的重要體悟。」何日生深有體會地說。

「希望慈濟人做人格典範,以影響更多的人。淨化自己,超越自己,用行動來修煉自己。」何日生也向大家轉達了上人的期許。在臺灣,慈濟已經落實小區化,從自身與家庭開始創造善與愛的小環境,再到大環境,最後走向世界。何日生滿心法喜地說:「我們要像一顆顆小水珠,只有融進慈濟大愛的海洋,才能形成濟世救人的力量。」

善愛交集共鋪幸福大道

史立明告訴志工,慈濟結合了中國傳統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的精髓,並在生活中踐行了這些理論,是真正的做中學,學中覺。(攝影者:謝煜汀)

「今天聽了何主任的分享,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夠,以後一定還要更加努力。」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笑容的會眾史立明謙虛說道。史立明是廈門弘德盛世文化傳媒公司的創始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他表示以前有了解過慈濟,也看過何日生的《一念間》這本書。今天聽完講座後,對慈濟的大愛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立明說,何日生的分享讓他對慈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慈濟結合了中國傳統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的精髓,並在生活中踐行了這些理論,是真正的做中學,學中覺。

「我買過慈濟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很環保、很實用,也帶領過企業家來靜思書軒參觀,閱讀過靜思語。」史立明表示越了解慈濟,就越感覺自己做得不夠,自己雖然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很多方面還需要向慈濟多學習。「以後我會常來,多向慈濟學習,為美好社會的鋪就儘自己一份力量!」

醫生溫龍芝會後主動填寫志工報名表「我退休了,想加入這個團體,做點好事,為社會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攝影者:施忠賢)

有著同樣被何日生用真實例子演講感動的會眾馬力分享:「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做很多事,但今晚這兩個小時卻讓我獲益匪淺。」專業是社會學的他早在大學時便聽過慈濟這個組織,但沒有真正接觸過,他滿心歡喜地說:「今天第一次來到慈濟會所,像是來到了久違的家,沒有陌生感,有的是無限的溫暖和親切感。這場講座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慈濟人的主動性,那分發自內心做慈善的毅力和堅持是很多公益組織無法做到的。」

何日生的分享裡充滿哲思,將儒教、佛教和西方理性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帶給大家一場美的心靈饗宴。在聽完這場啟發思想,交融智慧的講座後,許多民眾仍聚在一起分享心得,意猶未盡。何日生的演講,除了讓聆聽者有著對生命與慈善的新思考,更在大家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期許人人能用「愛」去實踐。

(文:餘凱、吳婷婷、劉超福建廈門報導2014/11/13)

相關焦點

  • 認識慈濟:白巖松看慈濟 是愛是佛
    (攝影者:陳基雄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4/09/08) 「真正成功的醫師,跨越時間治療了當時的家庭、治療了我,讓我記得那個溫暖的夜晚,也會治療一代又一代……」大陸知名記者及電視製作人、主持人白巖松9月8日上午在靜思堂與全球人醫年會學員分享他與慈濟的因緣,以及他對醫療獨特的見解。
  • 認識慈濟:敬天愛地 鷺鷥常駐茶園
    到茶園之前,他去了一趟花蓮,上人交代他三件事:「第一,把那片土地照顧好;第二,把慈濟精神帶進三義;第三,把制度建立起來。」 陳忠厚雖然應允,但心中卻有不少疑問:「我不是去種茶嗎?種茶為什麼要照顧土地?上人要我把慈濟人文帶進茶園,帶給茶嗎?」 剛到茶園,生活、農活都在摸索,面對產量、質量都不好的困境,陳忠厚一直思考:「為何上人要派我來茶園?」
  • 【慈濟月刊633期】菩薩事,平常事
    菩薩事,平常事十九日,上人與資深榮董團隊座談,肯定大家「足踏經道信願行,守誠堅實如常行」,請大家莫忘那一念「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信心。幾位慈濟人談到剛接觸慈濟時,事業與志業難以取得平衡,內心有一番掙扎;但是現在回想起走過的慈濟路,很慶幸曾經參與海內外的慈濟慈善援助行動,為生命寫下寶貴的歷史篇章。
  • 大陸慈濟:蘇州慈濟新春許願 踐行「愛灑人間」
    李桂清2007年與慈濟結緣,去年已受證委員,證嚴上人賜法號慮旼,旼字有虛空無盡願無窮、亦有之意。李桂清的先生蘇銀虎,五年來一直陪伴她參與四川賑災、貴州助學等活動,除夕夜更與兒子蘇寧一起,一家在慈濟志業園區包團圓餃子;初一至初五,更偕同家裡的師兄蘇銀虎,兒子蘇寧,寫春聯結緣與他人。
  • 認識慈濟:正信佛法 心誠則靈
    末法時代慈濟立宗之前訛傳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黃思賢提及,佛教不說「末日」,而言「末法」,如今即是正法、像法之後的末法時代。佛說末法時代並非無正法,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法終將滅失於自家人身上。他以萬獸之王獅子比喻,「野獸都臣服於它,但獅子最怕身上的跳蚤,抓也抓不到,拿它沒辦法。」
  • 辦特展發新書 臺灣慈濟講述反毒十年
    中新社臺北7月13日電 (記者 歐陽開宇 劉舒凌)臺灣慈濟基金會13日在臺北舉辦系列反毒活動,講述十年宣導歷程,呼籲各界攜手共建「無毒家園」。新書《回首十年前塵·了悟無毒價值》在活動上發表。據介紹,以慈濟大學為主開展的反毒宣導已邁入第十年,參與的志工團隊此次將心得與成果回顧集結成書,勉勵參與反毒教育的夥伴,也彰顯其價值。「無毒有我」教育宣導總幹事陳乃裕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十年來,宣導的觸角已從學校、社區、矯正機構向更廣的領域拓展,期望做到反毒宣導無死角。
  • 慈濟醫療志業 全球義診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臺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 【慈濟月刊648期】氣質美,看得見​
    封面圖說: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大學生陳景維,是今年教育獎得主之一,阿嬤與慈濟志工分享他的榮耀。
  • 慈濟訊息:醫護聯誼相 遇在第六對
    《守護生命的盤石——心血砌成的醫院》視頻講述在缺乏醫療的年代,證嚴上人以一念悲心、一分願力,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精神,感召許多人間菩薩湧現,歷盡艱辛、克服萬難,建成了花蓮慈濟醫院。 參與慈濟志工活動,讓周婉霞學會換位思考,謹記上人所說「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工作中遇到病患家屬的刁難能平和安撫,耐心解釋,善解病患的困苦,同理心轉化為更細緻周到的護理,最終換來病患家屬的理解。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曾經對於因家境困窘而選擇放棄治療的患者,周婉霞發動科室同仁為患者捐款,最終患者康復出院,與家屬返院感恩醫護工作者的再生之恩,大家都頗感欣慰。
  • 慈濟的慈善理念
    慈濟人本著慈悲喜舍之心,予樂拔苦,在人間締造了清新潔淨的慈濟世界。三十多年以來,慈濟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並有四百多萬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慈濟的活動。這裡,我們轉載了證嚴上人關於慈善理念的幾篇短文,正是這些對佛法的樸素詮釋和慈濟人的真履實踐,喚起了社會民眾的熱忱。
  • 【慈濟月刊638期】君子之風
    我也感恩曾居士(盲人重建院創辦人曾文雄先生)作為引路人,那個時候就是曾居士來談起盲人重建院之事,更感恩慈濟人一呼百應,都樂於去關懷。」「有人是眼睛慢慢看不見,也要感恩,感恩過去看過人間的色彩,現在聽到別人形容東西是紅色的,腦海中的色彩就浮現了;聽到貓、狗的叫聲,也會浮現貓、狗的形象,種種事物都印記在腦海中。」
  • 慈濟家風四威儀 微細處也要謹慎
    慈濟教育志業1989年開始,30年前成立慈濟科專(現改制慈濟科技大學),25年前成立慈濟醫學院(現改名慈濟大學)。
  • 【慈濟月刊第616期】愛的教育
    上人開示,南投位處臺灣中心,有優美的山景,也有淳樸的人心;徐瑞宏師兄是南投第一顆慈濟種子,在精舍建築只有舊大殿的克難時期,徐師兄就來到精舍,發心立願在南投耕耘慈濟志業、幫助貧苦人,幾位師兄還親自騎摩託車載物資到山裡的偏鄉給照顧戶。  而慈濟與南投的因緣結得更深,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 陝西山陽縣慈濟(第四)幼兒園——快樂從這裡開啟
    歷時兩年,在眾人的期盼中,9月1日,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助捐建的山陽縣慈濟(第四)幼兒園正式開園。老師們提前打掃、布置,志工也特意從西安前來,一起見證這期盼已久的時刻。山陽縣慈濟幼兒園佔地面積10.39畝,交通便利,建設好的校園環境優美、設備完善。今年秋季計劃招收大、中、小共12個保教班,400名適齡幼兒。
  • 慈濟功德會——人間佛教最好的踐行者
    而不只是透過基金會或者銀行帳號去捐款,間接地將慈善當作一種在購買未知生命的保險。在慈濟,證嚴法師主張「膚慰」而非撫慰苦難,「天地間有一種力量叫做膚,當一滴水落下,它不會散開,一滴燭淚滴下,也不會破碎,因為有一種力量支撐它,那力量就是膚」。所以慈濟志工在救災現場,如果被救助者沒有戴手套,慈濟人也一定不會戴上手套,會直接握住災民的手,膚慰他們。
  • 佛家智慧分享:執於一念,將受困一念;一念放下,自在心間!
    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隨遇而安是一種樂觀的處世方法,順其自然是一種達觀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種高超的入世智慧,淡泊寧靜是一種超脫的生活態度。無事時,澄然;有事時,坦然;得意時,淡然;失意時,泰然。用平常心對待世間的人和事,自然會獲得心靈的安穩。
  • 大悲無怨-慈濟醫療志業
    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臺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
  • 慈濟醫療簡史
    這期間有一位日本企業家,由於祖父曾經在日據時代待過花蓮,他有感於一位出家人願意在偏遠地區蓋一所醫院,想捐兩億美金給證嚴上人。兩億美金形同建院經費加上十年的醫院營運費用。但是證嚴上人婉拒了,她認為慈濟醫院必須由廣泛的臺灣大眾之愛心蓋起來,而不是由一位有錢人的善心所建立。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惡一念,三思而後行,生而為人,務必良善
    今年的新冠疫情,我們很多的逆行者們、志願者們,還有許許多多在這場戰役中做出貢獻的人們 ,他們面對疫情,義無反顧,勇敢選擇了走向戰場,心存善念,心有大愛,逆風而行,「一念天堂,人間至美。」我們的支教老師,有些放棄了在大多數人眼中優越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毅然選擇到偏僻邊區,到條件艱苦的山區 ,去做一名支教老師。
  • 慈濟訊息:做好事 貧富貴賤一起來
    看了影片才知道,無論貧富,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一念善心。」看了影片《慈濟NGO之路》之後,馬美林不僅心受感動,此前對慈善的認知也有所改觀。 在第九屆中國廈門佛事用品展及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慈濟志工走入人群邀約大家一起來做好事。為了接引民眾就近到小區當志工,慈濟志工於11月1日上在各自小區舉辦志工接引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