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影視走得多遠,都要回到文學故鄉。」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在京召開2014影視文學座談會,《當代電視》雜誌主編張德祥在發言時如是說。
但是,導演、演員與編劇之間發生理念上的衝突已經不是新聞。「一位表演藝術家和一位劇作家就演員改動劇本臺詞一事,發表了不同的意見。表演藝術家說: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劇作家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作的原意。」這是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素材,涉及「劇本誰說了算」的熱點話題。再說了,文學「故鄉」似乎已經習慣將影視這個「遊子」拒之門外,主流的文學獎項很少將劇本納入視野,登載劇本的文學期刊鳳毛麟角。
影視與文學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兩者如何實現友好相處、良性互動?與會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影視劇就是用影視的方式寫一部文學作品
「談影視文學,主要是談影視與文學的關係,或者是改編與被改編的關係。」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劇本應該是電影生產的一個根本性環節,但有時看場電影不免愕然:怎麼這樣的本子也拿出來拍,而且還花費千萬元的資金?
面對強悍的電影工業,作家何為?劇作家
程蔚東介紹說,西方國家曾經有過一股「作家電影」的浪潮。這些電影大多專注於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傳色彩,製作上則往往集編劇、導演、音樂,甚至製片於一身,更多地表現出個人的創作風格特徵。他認為,導演拍影視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用影視的方式寫一部文學作品,通過影視手段來表現審美理想。
中影集團原董事長
韓三平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要拍攝一批中國式「作家電影」。在他看來,這些電影應該由生活閱歷豐富、對社會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現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導演來執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捕捉到大眾廣泛關注的生活熱點、社會話題,並用質樸的電影手法加以表現。
就電視劇而言,劇本應該處於怎樣的一個位置?《文藝報》原總編輯範詠戈給出的思考是電視劇應該以故事為本。他認為,一部電視劇要成為精品,有幾個繞不過去的坎兒,除了思想為尊、愉悅為旨、技術為上之外,就是故事為本。
「電視劇好看不好看,關鍵看是否有不落俗套、具有足夠敘事張力的故事。一部電視劇沒有好故事,無論怎麼『打造』,也不會吸引人。」範詠戈說。
文學性進入影視不是主導,而是服務
文學與影視友好相處原本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但當下彼此卻鬧著彆扭,互相不愛搭理,原因何在?
「文學不應該以貴族目光打量影視,甚至分個我尊你卑。另外,影視也不可忽視文學意義的進入,文學對時代、人生的思考可能更深刻,而且文學在語言、形象、講故事等方面有諸多長處。」在範詠戈看來,理想的目標應該是兩者「通」而不同,各美其美。
對於影視而言,文學是基礎。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文學與影視之間的關係應該有所變通,文學這個基礎要與現代電影工業體系、運作方式進行有效銜接。
饒曙光說,當前電影市場存在單純的粉絲消費現象,而要走向更為理性、多元的消費,亟待引導和培養高層次觀眾群體,這是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觀眾的欣賞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影的走向,所以需要有效推進電影文化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審美水平。在這方面,文學可以起到支撐性作用」。
所以,劇作家必須錘鍊自身的功夫。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認為,劇作家深入生活易,提煉生活難。深入生活應該是一個蘿蔔醃製鹹菜的過程。他說,劇作家要在生活潮流中有所觸動,再引發內心的激動,然後湧出創作上的衝動,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不過,有些影視作品擁有了一流的文學元素,卻在市場上遭遇「滑鐵盧」。範詠戈認為,這固然可以責怪市場和觀眾趣味,但也需要承認我們對影視文學性的認識存在偏頗。
他表示,文學性進入影視不是主導,而是服務,這種服務多數情況下應該構建在影視劇先天具有的規範和功能之內。影視劇文學性的前提應該是承認文學性僅僅是構成影視劇的一部分,只有以銀幕、螢屏效果為影視創作的最終目的,才可以使編劇將文學性有效轉化為視聽形態,從而產生優秀的影視作品。
「文學界不要把影視劇創作中出現的劇本荒、敘事蒼白、思想庸俗等問題歸結為文學性因素的匱乏而大聲疾呼,卻不去認識當代文學進入視聽藝術所缺乏的必要基礎。」範詠戈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