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本流行小說改編 文學是影視靈魂還是工具?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資料圖片)

  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作品,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曾經為中國電影奉獻過優秀的文學劇本……這段時間的幾個重大文化事件,似乎都在闡明文學對於影視的重要性。但不少專家卻認為它們完全是兩回事。秉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展開了探討與爭鳴。這樣的情景,出現在日前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和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2·文學與影視高峰論壇」上。

  文學是影視的基礎與靈魂,是中國電影贏得生存空間的關鍵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句話流傳甚廣。在不少專家看來,沒有好的文學作品支撐,影視創作就失去了本源。

  「影視的基礎是文學。電影史上的一些優秀作品,絕大多數改編自文學作品。」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作家柳建偉說。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看來,影視和文學一旦步入「婚姻」,雙方都能夠受益,文學借影像而傳播,影像借文學而深刻。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電影創作的高潮都有文學家的參與,比如夏衍、田漢等人。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李準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文學對於影視創作的重要意義。他介紹說,夏衍就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國電影的質量,首先要提高電影劇本的文學含量,並呼籲當時一流的作家參與電影劇本的創作。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何建明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中,文學作品最為重要的出路恐怕是影視的改編和再創作。一個作家如果能夠身兼編劇的身份,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原創作品,文學的感覺更加豐富一些。

  電視劇《懸崖》的編劇全勇先說,文學是影視的靈魂。現在的不少電視劇作品胡編亂造,缺少情懷,甚至沒有常識,這多少跟文學性的缺失有關係,這也是中國的電視劇作品整體上難以和歐美、日韓電視劇作品相抗衡的主要原因。

  有專家還認為,重視文學性是當前中國電影謀求發展空間的關鍵。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說,美國電影現在越來越遊戲化,精力不放在講故事上,而是沉迷於製造視覺奇觀。他表示,好萊塢放棄和忽視的,可能是中國電影的增長點或者中國電影生存發展的有效空間。如果要實現差異化競爭,中國的電影創作有必要更加重視故事性,重視對文學性的挖掘。

  文學只是為影視服務的工具之一

  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看一個文學劇本,往往沒有多少感覺,內容顯得平常而瑣碎,但是一旦劇本拍攝成影視作品,面貌立即發生了明顯的改觀,故事變得引人入勝。所以,有些專家認為應該客觀看待文學對於影視的重要性。

  「兩者最容易形成婚姻,但往往又不是那麼幸福的婚姻。」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看來,文學與影視的關係並不是天然存在的狀態,彼此之間不時保持著緊張的角力。

  她發現,一般來說,往往是質量中等偏下的文學作品,容易改編成為好的電影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之間存在著認同的障礙。優秀的小說都能廣泛流通,一旦試圖改編成為電影,就是跟觀眾的想像去競爭,其結果往往難以盡如人意。但是,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改編始終在進行之中,由於電影製作者認為這樣就意味著電影有了可靠的故事,電影的敘事有了可以依託的核,並且能夠爭取到預期的觀眾,未來的票房也有了保障。

  作家曉航表示,影視和文學是兩個行當,影視是用鏡頭來表述世界,文學則是用語言來表述世界,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影視運用全方位的表現手段,影像、音樂、電腦製作等,而文學創作屬於「手工勞動」,大多數情況是作家一個人去面對自己的心靈。影視是導演的藝術,在電影創作中,文學只是為影視服務的工具之一。

  但曉航認為,影像所引起的思考是相對表面的、淺層的,任何更加深刻的人類思考無不最終指向語言和邏輯層面,這是文學的任務。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認為,儘管大量傑出的影視作品來自於傑出文學的創作,但也不能否認,卓別林、卡梅隆等人的電影創作與文學不太相關,甚至與文學性不太相關。

  主辦方期待更多地關注兩者的相通之處

  《中國作家》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在總結時說道,電影與文學在語言、傳播媒介、思維形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應該成為一個共識。

  但是他也認為,這兩者在藝術精神上有著相通之處,「都需要講述一個好故事,都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故事能夠讓人去關注生命、思考社會、認識自己;這個故事能夠給人以關愛,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希望;這個故事能夠體現真善美的情懷,讓人類在共同的生存危機面前攜起手來。」

  他的觀點得到了柳建偉的認同。「要傳遞出我們民族的主流價值觀,要傳遞出正能量,要給人帶來溫暖」,柳建偉認為,這是當前文學和影視創作都必須著力追求的方向。(本報記者 王國平)

相關焦點

  • 盛大文學成中國影視劇本基地
    盛大擁有文學、音樂、遊戲、在線平臺等眾多上下遊企業,能夠為影視提供資金、劇本來源、藝人經紀、配樂創作、平臺發布等多方位的支持與聯動,特別是在劇本方面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盛大網絡旗下的盛大文學擁有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和紅袖添香網三大文學網站,每日平均頁面瀏覽量接近4億,每日更新字數超過5000萬字,累計發布字數超過400億字,其中不乏大量具有影視改編潛質的優秀作品。
  •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文學是影視的「血親」
    電影不可能從頭到尾來表現一個人的內心活動,它一定會有很多替代性的方案,這當中會不斷地去掉它文學性的部分。」「把文學性給去掉,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是必要的。電影、電視劇講故事方法不一樣,你不能像小說那麼講。但文學性仍然是靈魂,仍然是構成一部作品的靈魂。
  • 綜合劇本培訓、文學網站、眾籌於一體,一站式打造影視爆款IP。
    2、現在的網絡IP改編影視難度大,且失敗率高,票房屢屢虧損。3、文學市場無法滿足影視市場需求的增長。初頁:該領域面臨的機會和挑戰是什麼?機會則在於:電影誕生開100多年了,選擇劇本的模式都沒有任何的創新,影視行業提高作品品質,降低失敗風險的 「工具」 卻一片空白?所以潛在著一個巨大的機會。初頁:你的產品/服務及其定位分別是什麼?一站式打造影視爆款IP。
  • 東方幻類網絡小說大熱,大量改編成影視劇本後,其中有多少得與失
    自2000年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被改編為電影以來,網絡小說的影視劇改編已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逐漸產業化、現象化。其中東方玄幻類小說在改編市場獨據一席,因其概念性、較強的可代入感、情節架構的瑰麗奇特等特質在影視化市場獨得青睞,給受眾群體帶來了新奇體驗,有其類型效應。中國網絡玄幻文學的繁盛造就了改編市場的獨特現狀。
  • 怎樣改編電影劇本的實用技巧?(珍藏版)
    很多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出品方和製片人在拿到大IP的小說後,都是要請專業的編劇來改編劇本的。而很多編劇也經常收到影視公司的改編劇本的邀請。作為專業的電影編劇,下面我就來告訴你專業改編電影或者電視劇劇本的要點和實用技巧。1、編劇基本上是說故事的人。編劇是說故事大傳統中的一個分支。
  • 走出「舒適圈」 文學與影視如何轉換
    嘉賓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享,並在一些層面達成共識:影視與文學有密切聯繫,但這兩種創作終究不是一回事。活動現場,《懸崖》、《雪狼》的編劇全勇先表示,電影與文學的終極目的是一樣的,都要觸及人的靈魂深處。但是在具體操作層面,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影視作品需要外化,是通過主人公的行為、言語,包括導演運用一些技術手段將精神內涵呈現出來的。
  • 莫言名著將拍成網劇,解析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五大新趨勢
    傳媒內參導讀:近年來,文學名著的從零改編少之又少,影視劇出品基本是幾年才出現一部,大部分影視名著作品都是二度翻拍。當前文學名著影視改編又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新趨勢:網劇化、系列化、國際化、高頻化、時代化。
  • 愛奇藝文學開啟院線電影與劇本賽道
    文學與影視向來是分不開的,而如今的網絡文學則成為了一座影視巨礦,等待有心人來開採。2017年至今,IP改編劇上線數量逐年增長,IP劇市場份額連續三年上升,2020年佔比已突破1/3。從IP劇改編源來看,文學作品(網文+出版)佔比超8成,其中網文佔比超6成,成為影視內容的第一大「原料基地」。
  • 文學與影視二者不可兼得?
    左手小說右手劇本,遊刃有餘、名利雙收,是很多作家追求的目標。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文學與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遵循各自的內部規律,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劉震雲就是擅長寫「大男主」「大女主」的故事,而且《手機》還是先有電影後有小說的。有人批評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的電影《芳華》流露出的是「矯情」「偽崇高」,甚至認為嚴歌苓正在向通俗小說家陷落。
  • 中國近現當代100位作家小說影視改編一覽
    以上三個項目,是網際網路發出了對「嚴肅文學」影視改編的積極信號。 同時,正午陽光正在拍攝改編自阿耐小說《大江東去》的電視劇《大江大河2》,改編自陳彥《裝臺》的電視劇《我待生活如初戀》已殺青,這兩部劇都是一線衛視2020年的重點劇目。
  • 從《大江大河》到《慶餘年》,網絡文學IP改編的「退」與「不退」
    2019年,電視劇《大江大河》(根據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網絡劇《慶餘年》(根據貓膩同名小說改編)、《陳情令》(根據墨香銅臭所著小說《無羈》改編)、電影《少年的你》(根據玖月晞所著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等現象級網絡文學IP影視改編作品的出現,意味著網絡文學IP的影視改編已經有能力產出價值觀積極正向、製作精良、水準出眾的高質量大眾文化產品。
  • 如何將一篇傑出的小說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
    如何將一篇傑出的小說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也許,我們講太多的電影編劇理論與方法,都無濟於事。我們還是以實例來說話。我們先來看一看海明威的原作《橋邊的老人》。原作不長,可以看成是微型小說。但極具張力。如何將這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呢?我們先來看原著。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儘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湧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著輪輻在幫著推車。
  • 流媒體時代 文學改編電影的潮流往哪走?「大咖」三亞論道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9日消息(記者 周靜泊)自影視藝術誕生伊始,就和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電影將文學作品靜態的文字「翻譯」成為動態的光影,這一過程不是「再現」,而是「再創作」。 12月9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文學的現代性電影改編創作論壇在三亞舉行。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討會舉行 共探影視內容新...
    孟中指出,未來,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中國影協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還將聯合發布國內首份基於大數據分析,以用戶評價為基礎的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究成果《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報告》(下稱《報告》),"我們嘗試建立以社會價值、藝術品質為主的指標體系,基於大數據用戶評論結果進行量化計算分析,探索網絡文學IP改編過程中的關鍵要素、網絡文學IP與其改編影視作品之間的關係等重要問題
  • 孫泱:劇本創作要有文學底蘊 影視從業者應多讀書
    1990年代起從事電影、電視劇的編寫、製作和投資,代表作品包括電影《葵花劫》,電視劇《娘》、《天堂秀》、《火藍刀鋒》等。   「在影視這個行業,不光編劇要讀書,導演和演員也必須讀書。必須要有文學功底,否則很難有所作為。」   走進孫泱的書房,很難想到主人是個影視製片人。
  • 劉燕銘、蔣德富、吳毅等齊聚北京十月文學院,對話文學與影視
    「文學IP轉化大道」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全方位剖析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潛力和面臨的問題。三場跨界對話分別由宋方金、譚飛、李星文主持。對於「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這個話題,身兼作家與編劇兩種身份的萬方無疑最有發言權,她曾創作或改編了大量的影視劇本,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空鏡子》以及她父親曹禺的《日出》等。
  • 從五部歐美熱播劇中看影視作品如何成功改編經典文學
    表現的主題無論是友誼、成長、家庭、救贖還是內省,最終都回歸到人性的探討中,與當下社會人們遇到的個人的、集體的、世界的問題都密不可分,其經驗對於當前中國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編者  英美影視劇一向有文學改編的傳統,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的影視工業已進入了書改劇集的「黃金時代」。
  • 文學IP作品改編電影,華夏星光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舉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南國書香節暨第二屆深圳書展華夏星光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談文學IP作品改編電影主題沙龍在華夏星光影城舉行。文化學者胡野秋、影評家王樽及影視編劇孫海帆出席活動並分享交流。▲主持人與嘉賓交流活動首先播放了由經典文學IP改編而成的電影片段,片段欣賞完畢後,胡野秋點評道:「這些年的熱門文學IP改編嘗試,大多屬於網絡文學改編,本身具有一定的熱度,在大流量加持下,已經逐漸變成了『粉絲影視』,路人並不買帳,甚至有時粉絲也不滿意。」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虎嗅網
    文學改編一直是影視劇本的一大來源。如今,國內影視人不惜花費高價購買網絡小說的版權,卻對文學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經典作品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回顧:文學經典改編曾有過黃金時代 從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餅子》算起,國產電視劇已經走過了近60個年頭。
  •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今年將上映 能否如原著一樣暢銷?
    近日,多部改編自名家文學作品的電影紛紛宣布將在今年上映,如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的《媽閣是座城》、改編自海巖小說的《長安道》、改編自八月長安小說的青春校園電影《最好的我們》,以及改編自於曉丹長篇小說《北京1980》的《戀曲1980》等,可謂類型多樣,引起諸多期待。這些電影能否如原著一樣暢銷,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