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導:這五年,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圖)

2020-12-14 學信網
兩會特別報導

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落實

這五年,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資料圖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恰爾巴格鄉中學學生走出新建的教學樓。本報記者 樊世剛 攝

 

 

   國家資助新政策

  從2007年新學年開始,國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新資助體系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後,每年用於助學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500億元,每年將有約400萬名大學生和1600萬名中職學生獲得資助。

  我國教育近5年來的快速發展可以用兩組數字證明: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支出達到9815.3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3607億元;中央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2003年是240.2億元,但2006年已經增長到538.3億元,是2003年的2.4倍。

  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投入無疑是關鍵因素。5年來,無論是西部「兩基」攻堅從擂響戰鼓到順利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發軔到覆蓋全國,還是中等職業教育從平淡走向繁榮發展,高等教育從跨越式發展到進而追求質量,我國教育所有的大踏步前進都離不開教育投入的支撐。政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讓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加大投入讓教育發展血脈更暢通

  「最近5年,我們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回首過去,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教育局基教股股長張文瑞,這位在六盤山深處幹了幾十年教育的同志,頗多感慨:這些年,政府確實是給教育投了大錢。「5年前我們的條件,說來你可能感到奇怪,像電安中學,直到2004年危房率還是100%,房子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用楊木椽子支撐起來的土坯房,破舊不堪。」張文瑞說那時坐在教室裡可以看到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學校窮得連廁所都沒有,就用麻布片遮起來當廁所用。電安中學的簡陋並不是個案,據統計,隆德全縣2003年小學危房率是15%,初中是36%。不少山區學校沒有圍牆、沒有大門,實驗設備基本沒有。

  「從2003年開始,政府開始大規模投錢了,先是『二期義教工程』的933萬元,接著『二期危改工程』資金下來了575萬元。『農村寄宿制工程』是大頭,加上縣裡的配套資金一共2200萬元。」張文瑞說,之前還真沒見過這麼多錢,從來都是感覺極度缺錢。有了錢,隆德的教育發展變得血脈暢通。張文瑞介紹,這幾年全縣興建、改建、擴建校舍86000多平方米,購置配發近400萬元的圖書設備,還為全縣配備桌椅板凳1萬餘套。「現在的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裡上課,上學不用交雜費,幾年前真是不敢想。」

  正如張文瑞的感覺,過去的5年是教育優先發展的5年。國家和各級政府拿出了大筆資金,用於教育發展,譜寫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到去年年底,西部「兩基」攻堅計劃順利完成,主要目標如期實現;農村寄宿制工程順利推進,200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規模達到近3000萬元,其中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比例達到53.6%,為貧困地區學生繼續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

  對於讀書的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06級學生汪文麗更有感觸。入校報到時她的學費是向親戚借的,但入校不久,學校就幫她落實了勤工助學崗位,享受到了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以及後來的國家勵志獎學金。汪文麗說新的國家資助政策讓她感受到了冬天裡的溫暖。令人高興的是,從200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約1800所高校的400萬名大學生和1.5萬所中等職業學校的1600萬名學生像汪文麗一樣感受到了這種溫暖。為了給更多像汪文麗這樣的貧困生的成長加油,這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安排資金最多、力度最大的助學新政僅僅在去年下半年就投入了154億元,而今年的數字將達到318億元。

  當然,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所有農村的孩子上學不用再交雜費了。2007年春季學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全國農村全面實施,惠及1.5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新機制使農民的教育負擔得到切實減輕,平均每年每個小學生家庭減負140元,初中生家庭減負180元。廣大農民高興地說:「種田不納稅,上學不交費,農民得實惠,和諧好社會。」

  加大投入深刻改變著我國教育發展的輪廓

  過去的5年,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落實。黨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於發展教育的重要性,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這個背景下,一系列教育工程密集實施,基礎教育領域的西部「兩基」攻堅工程,「兩免一補」政策;中等職業教育的百萬擴招計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紛紛在國家投入的保障下迅速推進。

  農村義務教育成為5年來教育發展的最大亮點。2003年,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重大決策。

  「過去5年,本屆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上一年一大步,每年都有新亮點。」教育部基教司司長姜沛民說,2004年國家投入100億元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投入60億元實施新一輪危房改造工程、投入100億元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每一筆都是巨額投入。而隨後推出的「兩免一補」政策和逐步建立到位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也正是在國家巨額財政保障下實施的。

  據初步統計,2006年全國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總投入達到2177.28億元,為2002年的1.73倍,其中,財政預算內義務教育撥款為1880.5億元,為2002年的1.9倍。正是投入的大量增加,讓農村教育如飲甘露,生機勃勃。

  「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最重要的成果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田祖蔭說,它實現的是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的深刻變革。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應運而生到覆蓋全國農村地區,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這項機制的建立可以說綜合考慮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所需,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投入和長遠的保障機制。」田祖蔭說,這項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範圍,它的完善將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源源不斷地得到發展的血液。

  加大投入夯實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根基

  到2007年底,我國「兩基」覆蓋率達到99%,農村義務教育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樣是在當年,中等職業學校實現招生801萬人,順利實現了連續3年的擴招計劃。同時,高等教育也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走上注重質量的發展道路。5年來,國家在教育上的大投入已經結下累累碩果。

  「農村牧區的孩子實現了學有所教是我這幾年非常真實的感受。」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鄭福田目睹了自己的家鄉——內蒙古翁牛特旗這幾年教育的變化。「六七年前還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學,上學的孩子大多也住不了宿,冬天早晨上學小臉都凍得紅彤彤,跑很遠的路去學校。現在好了,一所所新的寄宿制學校建起來了,孩子們就學條件大大改善,並且免費上學。」

  鄭福田說,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是心存感激的。他認為,國家最近幾年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既有解決過去問題的,又有面向未來的,既有著眼當下難題的,又有籌劃未來的,所有的努力將發揮很好的協同作用,夯實教育發展的基礎,最終將有助於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

  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一直頗受各界關注。可喜的是,如今這個目標已經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明確目標。為此,國務院要求各級政府要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並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去年,國家決定在3年時間裡再增加470億元,調整和完善新機制改革的有關政策,讓免費變得更徹底,學校的運轉更有保障。而新的國家資助體系也在抓緊落實,預計全部政策落實到位後,國家和各級政府每年用於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500億元左右。

  教育投入作為教育發展的後盾,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鄭福田希望,今後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在各級政府中能得到進一步落實,努力加大投入,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充足的養分。「作為政協委員,我會一直關注教育投入,期待著4%目標的早日實現。」鄭福田說。(本報記者 王友文)

  《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5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實施重點工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兩年內規劃涉及學校176所,規劃投入資金19億元,用於改善辦學薄弱環節。」8月25日,市教育局總督學劉洪傑帶領相關科室負責人做客「政務服務熱線」,對我市目前的辦學條件及幼兒園收費情況進行介紹,並現場接聽來電,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
  • 修教學樓、建體育場,南安這個鄉鎮轄區小學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為夯實基礎教育近年來羅東鎮大力改善轄區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羅英小學圍牆改造、南溪小學護坡修建……近年來羅東鎮通過多方努力大力改善各基層小學辦學條件南安市羅東中心小學校長 肖連發我們採取了向上級爭取一點、村居籌集一點、鄉賢捐助一些、我們學校自己出一些這樣的模式,來改善我們學校的辦學條件
  • 兩會前瞻:五年一瞬間 新思維新名詞折射新生活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三日電 題:新名詞折射新生活  中新社記者 閆曉虹  從上一屆政府走馬上任到今年三月「兩會」的高層政要換屆,在短短五年中,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流行色已悄然發生了一系列喜人變化。翻開各種報紙雜誌,接踵而來的是各種新思維、新名詞。
  • 【兩會特別報導】習近平的兩會時間 | 南方周末
    這是習近平同代表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一個手機走遍天下,總書記用手機嗎?」樊芸事後回憶,她當時就是這麼隨便一問,沒想到習近平馬上作出回應。習總書記離開遼寧代表團時,「大伙兒鼓掌至少鼓了十多分鐘。」陳秀豔感覺「那個掌聲就沒有頭了」。
  • 利用社會資金 改善辦學條件 燕山大學自我發展闖新路
    本報訊 新華社記者屈維英、本報記者李新彥報導:前身是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的燕山大學,在短短10多年間不僅完成了從齊齊哈爾到秦皇島的整體搬遷,而且從原來的單科類學院變成以工科為主,文、理、經、法、管理並存的萬人大學,呈現勃勃生機與活力。
  • 高新區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9月9日,記者從高新區獲悉,近年來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優化學校布局,積極創新辦學模式,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特色發展。另外,該區投資300餘萬元,對轄區六所中小學校舍進行了維修改造,均於今年暑期完工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轄區辦學條件。
  • 彬州市多措並舉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
    這是該市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的又一新舉措,有效解決了城區學校班額大和學生上學遠等問題。今年以來,彬州市不斷加快校舍建設,科學整合教育資源,積極實施師資調配,多措並舉切實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同時,為全市1500多名農村教師按新標準落實鄉鎮基層工作補貼,按平均工資水平為全市在編教師補齊了與公務員的差額,設立了每年400萬元的教學質量過程獎,並每年列支200萬元專款用於改善農村學校教師辦公生活條件;對非彬籍單身農村教師每年給予住房補貼,對來彬任教的師範類研究生和公費師範生分別按照3萬元和2萬元的標準連續發放三年安家補助;先後組織開展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信息技術應用培訓等教師專業培訓8批次3700
  • 淺析「四全媒體」如何為兩會報導賦能
    從「中央廚房」到雲端對話   縱觀近年的兩會報導,尤其是中央 《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2014年發布以來,傳統媒體的網際網路思維不斷強化,與新媒體融合共生的關係也越來越明顯,從探索、局部突破,到全面、深度融合,「四全媒體」賦能兩會報導的作用不斷顯現。
  • 辦學條件持續改善,煙臺福山教育再「靚」成績單
    (YMG全媒體記者 權立通 通訊員 車桂全 )懿榮中學將於明年9月交付使用、東方劍橋教育園建成後將填補我區本科院校空白、全區中考錄取分數線實現「三連升」、今年高考我區考生一段線(文化本科)上線人數(788人)比去年增加70人、今年以來全區累計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752人次發放春季助學金和生活補助186.42萬元……今年以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我區穩步推進教育各項事業發展,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 薌城區:騰出辦公樓,改善辦學條件
    今年,薌城區教育局主動騰出辦公樓,用於改善嶽口小學辦學條件。經過一段時間整修,辦公樓變為教學樓,並於秋季開學正式投用。現場:「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蜻蜓,蜻蜓,一二起。蜻蜓,螞蟻,蝴蝶,蝌蚪,蚯蚓。」當記者來到漳州市嶽口小學時,朗朗的讀書聲從剛投用的教學大樓裡傳出,同學們正坐在嶄新的教室裡認真地聽老師講課。
  • Brainstorm高清虛擬演播室助力江蘇衛視兩會特別報導
    Brainstorm高清虛擬演播室助力江蘇衛視兩會特別報導 2019年04月02日 15:48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2019年兩會期間,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節目選擇北京科卓的Brainstorm的InfinitySet虛擬演播系統,通過獨有的專利技術,為觀眾呈現耳目一新的效果。
  • 【兩會特別報導·溫總理謝幕】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編者按本次兩會上,國家領導人即將完成新老交替。事實上,71歲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多次提到「告別」。十年奔走,十年辛勞。溫家寶領導的兩屆政府,正當中國轉型的關鍵時期。
  • 【關注】不一樣的兩會雲報導!羊城晚報「雕琢」多樣化精品報導
    事實上,兩會期間,圍繞「涉港國家安全立法」這一主題,羊城晚報聯合香港大公報、文匯報、澳門商報組成報導組展開聯合報導。通過電話、視頻連線等方式,採訪到了多名在港區代表委員,他們紛紛表達了對涉港國家安全立法的支持和贊同,並深度解讀,為公眾「答疑解惑」。
  • 聚焦兩會 2018兩會專題報導_第一工程機械網
    2018年關於基建重點政策、新聞匯總如下:  中央基建投資將新增300億 在2018年兩會提案中曾提到在新一年,中央基建投資安排5376億元,比2017年增加300億元。基建投資作為中國經濟的"調節器",受到宏觀政策的主導。
  • 人民網、新華網「2017兩會」報導比較研究
    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兩網站在「2017兩會」報導中各自的優劣之處,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人民網;新華網;「2017兩會」報導;差異性 一、 研究對象 每年 3 月召開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兩會」歷時長、議題多、跨度大,重大話題密集,輿情複雜,對「兩會」的報導是各媒體展現自身實力和特色的重要時機。
  • 【硬核】這樣報導2020全國兩會
    全國兩會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延期召開。全國兩會歷來是每年新聞的重頭戲,而今年的全國兩會又因為疫情的原因顯得尤為特殊。今年全國兩會的報導任務凸顯了「會期時間短,報導任務重,前方人員少,採訪形式新」等特點,尤其是以前傳統的採訪報導形式不適應當前疫情下的條件,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的創新。
  • 教育部:2019年底,所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20條底線」要求
    為加快縮小城鄉、區域義務教育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使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2013年底,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啟動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力爭通過五年的建設,到2019年底,使所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滿足基本教學和生活需要。
  • 衡水市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解決大班額問題
    衡水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 綏德縣: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增強百姓幸福指數
    2020年秋季,榆林市綏德縣把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作為全縣重點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切實解決城區學校「上學難」「大班額」等問題。2020年綏德縣制定《一年級招生入學工作方案》,堅持以「陽光招生,均衡編班,規範辦學
  • 大學辦學條件改善內涵提升了
    太原理工大學合併辦學以來,不僅招生規模擴大,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冀巨海是該校教務部副部長兼招生辦主任,作為土生土長的理工大人,他既經歷了兩校合併,又見證了高校擴招發展,對於其中變化感受頗深。對此,他用「陽光」兩個字來概括。「陽光高考、陽光招生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