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落實
這五年,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資料圖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恰爾巴格鄉中學學生走出新建的教學樓。本報記者 樊世剛 攝
國家資助新政策
從2007年新學年開始,國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新資助體系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後,每年用於助學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500億元,每年將有約400萬名大學生和1600萬名中職學生獲得資助。
我國教育近5年來的快速發展可以用兩組數字證明: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支出達到9815.3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3607億元;中央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2003年是240.2億元,但2006年已經增長到538.3億元,是2003年的2.4倍。
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投入無疑是關鍵因素。5年來,無論是西部「兩基」攻堅從擂響戰鼓到順利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發軔到覆蓋全國,還是中等職業教育從平淡走向繁榮發展,高等教育從跨越式發展到進而追求質量,我國教育所有的大踏步前進都離不開教育投入的支撐。政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讓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加大投入讓教育發展血脈更暢通
「最近5年,我們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回首過去,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教育局基教股股長張文瑞,這位在六盤山深處幹了幾十年教育的同志,頗多感慨:這些年,政府確實是給教育投了大錢。「5年前我們的條件,說來你可能感到奇怪,像電安中學,直到2004年危房率還是100%,房子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用楊木椽子支撐起來的土坯房,破舊不堪。」張文瑞說那時坐在教室裡可以看到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學校窮得連廁所都沒有,就用麻布片遮起來當廁所用。電安中學的簡陋並不是個案,據統計,隆德全縣2003年小學危房率是15%,初中是36%。不少山區學校沒有圍牆、沒有大門,實驗設備基本沒有。
「從2003年開始,政府開始大規模投錢了,先是『二期義教工程』的933萬元,接著『二期危改工程』資金下來了575萬元。『農村寄宿制工程』是大頭,加上縣裡的配套資金一共2200萬元。」張文瑞說,之前還真沒見過這麼多錢,從來都是感覺極度缺錢。有了錢,隆德的教育發展變得血脈暢通。張文瑞介紹,這幾年全縣興建、改建、擴建校舍86000多平方米,購置配發近400萬元的圖書設備,還為全縣配備桌椅板凳1萬餘套。「現在的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裡上課,上學不用交雜費,幾年前真是不敢想。」
正如張文瑞的感覺,過去的5年是教育優先發展的5年。國家和各級政府拿出了大筆資金,用於教育發展,譜寫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到去年年底,西部「兩基」攻堅計劃順利完成,主要目標如期實現;農村寄宿制工程順利推進,200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規模達到近3000萬元,其中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比例達到53.6%,為貧困地區學生繼續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
對於讀書的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06級學生汪文麗更有感觸。入校報到時她的學費是向親戚借的,但入校不久,學校就幫她落實了勤工助學崗位,享受到了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以及後來的國家勵志獎學金。汪文麗說新的國家資助政策讓她感受到了冬天裡的溫暖。令人高興的是,從200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約1800所高校的400萬名大學生和1.5萬所中等職業學校的1600萬名學生像汪文麗一樣感受到了這種溫暖。為了給更多像汪文麗這樣的貧困生的成長加油,這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安排資金最多、力度最大的助學新政僅僅在去年下半年就投入了154億元,而今年的數字將達到318億元。
當然,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所有農村的孩子上學不用再交雜費了。2007年春季學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全國農村全面實施,惠及1.5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新機制使農民的教育負擔得到切實減輕,平均每年每個小學生家庭減負140元,初中生家庭減負180元。廣大農民高興地說:「種田不納稅,上學不交費,農民得實惠,和諧好社會。」
加大投入深刻改變著我國教育發展的輪廓
過去的5年,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落實。黨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於發展教育的重要性,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這個背景下,一系列教育工程密集實施,基礎教育領域的西部「兩基」攻堅工程,「兩免一補」政策;中等職業教育的百萬擴招計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紛紛在國家投入的保障下迅速推進。
農村義務教育成為5年來教育發展的最大亮點。2003年,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重大決策。
「過去5年,本屆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上一年一大步,每年都有新亮點。」教育部基教司司長姜沛民說,2004年國家投入100億元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投入60億元實施新一輪危房改造工程、投入100億元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每一筆都是巨額投入。而隨後推出的「兩免一補」政策和逐步建立到位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也正是在國家巨額財政保障下實施的。
據初步統計,2006年全國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總投入達到2177.28億元,為2002年的1.73倍,其中,財政預算內義務教育撥款為1880.5億元,為2002年的1.9倍。正是投入的大量增加,讓農村教育如飲甘露,生機勃勃。
「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最重要的成果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田祖蔭說,它實現的是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的深刻變革。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應運而生到覆蓋全國農村地區,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這項機制的建立可以說綜合考慮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所需,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投入和長遠的保障機制。」田祖蔭說,這項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範圍,它的完善將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源源不斷地得到發展的血液。
加大投入夯實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根基
到2007年底,我國「兩基」覆蓋率達到99%,農村義務教育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樣是在當年,中等職業學校實現招生801萬人,順利實現了連續3年的擴招計劃。同時,高等教育也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走上注重質量的發展道路。5年來,國家在教育上的大投入已經結下累累碩果。
「農村牧區的孩子實現了學有所教是我這幾年非常真實的感受。」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鄭福田目睹了自己的家鄉——內蒙古翁牛特旗這幾年教育的變化。「六七年前還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學,上學的孩子大多也住不了宿,冬天早晨上學小臉都凍得紅彤彤,跑很遠的路去學校。現在好了,一所所新的寄宿制學校建起來了,孩子們就學條件大大改善,並且免費上學。」
鄭福田說,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是心存感激的。他認為,國家最近幾年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既有解決過去問題的,又有面向未來的,既有著眼當下難題的,又有籌劃未來的,所有的努力將發揮很好的協同作用,夯實教育發展的基礎,最終將有助於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
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一直頗受各界關注。可喜的是,如今這個目標已經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明確目標。為此,國務院要求各級政府要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並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去年,國家決定在3年時間裡再增加470億元,調整和完善新機制改革的有關政策,讓免費變得更徹底,學校的運轉更有保障。而新的國家資助體系也在抓緊落實,預計全部政策落實到位後,國家和各級政府每年用於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500億元左右。
教育投入作為教育發展的後盾,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鄭福田希望,今後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在各級政府中能得到進一步落實,努力加大投入,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充足的養分。「作為政協委員,我會一直關注教育投入,期待著4%目標的早日實現。」鄭福田說。(本報記者 王友文)
《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