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普及心肺復甦知識,不能僅僅寄望於個別醫生的公益行動,更需要看到「組織力量」。
6月8日晚,濰坊市人民廣場上。在這裡,一個特殊的「攤位」吸引了眾多散步乘涼的市民。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張軍橋在這裡開設公益課堂,通過現場演示和講解,向市民普及心肺復甦知識。(6月11日濰坊電視臺)
張醫生在街頭「擺攤」開公益課,向市民普及心肺復甦知識,更好詮釋了醫者仁心的意義。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約有55萬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發生在院外,但是急救車往往無法在成功搶救心臟驟停的「黃金時間」趕到現場。如2016年時,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地鐵站猝死;去年,藝人高以翔錄製節目時,突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都曾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接受過急救培訓的國民並不多。普及心肺復甦知識,讓更多市民掌握心肺復甦知識,當身邊出現急病患者時,就懂得正確急救方式,利用好成功搶救心臟驟停的「黃金時間」,才能讓更多急病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救治,而不會因延誤病情而丟掉生命。所以,正是需要多一些像張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能夠走上街頭,普及心肺復甦知識。
另外,普及心肺復甦知識,不能僅僅寄望於個別醫生的公益行動,更需要看到「組織力量」。需要各地能夠真正重視起來,讓普及心肺復甦知識能夠走上街頭、走進社區,甚至能夠走進田間地頭,多一個人掌握正確的心肺復甦知識,就可能多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而公眾沒能掌握心肺復甦相關知識,還表現在被稱為心跳驟停患者「救命神器」的AED在國內普遍淪為擺設。在我國,不僅配備AED的城市少,就算已經配備AED的城市,AED也幾乎成了擺設。這是因為依據相關法律,AED屬於醫療器械,電擊除顫屬於診療活動,診療活動須由執業醫師實施。所以這也導致國內公共場所AED配置率低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據了解,美國AED配置量超過100萬臺,分布於超市、銀行、地鐵站、機場、運動場館、學校等人流密集區域,配置率達到每萬人30臺。有必要立法允許經過培訓的人在院外使用AED來挽救心跳驟停患者,才能突破在使用「救命神器」上遇到的法律掣肘,讓「救命神器」發揮出應有的救命作用。
要看到張醫生街頭免費教心肺復甦背後的真問題,這樣也才能讓張醫生的努力變得更有價值,通過「制度性反思」「制度性改變」讓「街頭心肺復甦」不再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