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Lancet子刊一項新加坡和美國學者進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這項研究發現,急救結合捆綁式3項措施,可增加近7倍的旁觀者心肺復甦可能性,和超出2倍的存活率。
這3項措施分別是:派遣協助進行心肺復甦;開展心肺復甦和自動體外除顫器培訓項目;啟動第一響應者行動應用程式(myResponder)。
上述3項措施在新加坡分別於2012年7月1日、2014年4月1日和2015年4月17日推出。
研究者通過對2011~2016年6788位院外心臟驟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整體有48%的院外心臟得到了旁觀者心肺復甦救治。
建模結果顯示,僅增加急救而未推出上述3項措施時,旁觀者心肺復甦改變並不明顯。但上述3種措施,每增加一種,均能增加接受旁觀者CPR的可能性。
比如急救基礎上增加派遣協助進行心肺復甦,旁觀者心肺復甦可能性是不幹預的3.72倍;進一步開展心肺復甦和自動體外除顫器培訓項目,旁觀者心肺復甦可能性是不幹預的6.16倍。
而在啟動第一響應者行動應用程式(myResponder)後,即3項公共幹預措施捆綁式開展,則旁觀者心肺復甦可能性是不幹預的7.66倍。
而相應的,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也大大提升,是不幹預的3.10倍。
據悉,新加坡當局在旁觀者心肺復甦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比如教育部要求在體育課上對學齡兒童開展心肺復甦的教授。此外新加坡還為學校、社區團隊和工作場所,提供免費的心肺復甦和AED培訓。
此外,新加坡當局還將繼續優化派遣協助心肺復甦。
這項納入的6788例患者,平均67歲,68%為男性,65%為華裔。
來源:Audrey L Blewer et al. Impact of bystander-focuse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survival: a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DOI: 10.1016/S2468-2667(20)3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