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鐘內做心肺復甦成功率最高

2020-12-20 大河網

    □記者賀笑天文首席記者陳曉東攝影

    核心提示 120號碼易記,但正確撥打急救電話的步驟你真的知道嗎?孩子放假在家,遇到異物卡喉、燒傷該怎樣處理?突遇心臟驟停,如何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甦?上周六,大河公益課堂與讀者如期相見,60多位大河報讀者聚集在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的學術報告廳,聽了大河生活互幫團成員、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醫生穆曉光、紀明軍講述的一節既專業又實用的急救課。

    ■學知識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年輕人也得多注意

    「近50年來,我國高血壓患病率明顯上升,每10位成年人中可能就有2位高血壓患者。」從事心臟病診療、有20餘年內科臨床經驗的穆曉光醫生用這樣一組數據作為開場白提醒在座的讀者,心腦血管病不容忽視。

    「中年人猝死原因多為心腦血管病,且年齡趨於年輕化。」穆曉光表示,30~40歲的年輕人更應該有自我保健意識,平時應限制食鹽的攝入。此外,根據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每周至少要鍛鍊3至4次,每次持續30分鐘左右,心率不應超過170減去年齡得到的數值,如65歲老人,運動後脈搏不宜超過170-65=105次/分。

    如何撥打120急救電話,表述準確地點

    「你會正確撥打120急救電話嗎?」紀明軍認為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撥打120時不要慌張,一定要說清位置及明顯的等候地點,如×××街××號××室,××標誌性建築物等,接車人看到急救車,應揮手示意。另外,還要把患者的基本病情表述清楚,包括是否有疾病史或受傷史等,市民撥打120後一定要隨身攜帶手機,因為醫生會與你聯繫,這樣能方便急救車快速到達目的地。

    需要止血時,分清狀況再行動

    止血方法分為直接壓法和間接方法,前者通過直接壓迫出血部位從而達到止血效果。操作時讓傷者側臥,檢查傷口有無異物,若沒異物可將敷料摺疊覆蓋傷口,敷料要超過傷口至少3cm,且需足夠厚,再用繃帶、三角巾等加壓包紮。

    間接方法主要用於傷口深且有異物時,如扎入身體的小刀、玻璃片等導致外傷出血的傷口,「立即拔出異物容易造成二次損傷。」紀明軍說,所以一定要在保留異物的情況下,在傷口邊緣把異物固定,再用敷料、繃帶或三角巾加壓包紮。

    對於離斷傷的急救要求則更高,「處理近端肢體時,儘可能不用止血帶,最好用清潔的敷料加壓包紮止血。」紀明軍說,離斷肢體應用清潔敷料包裹斷面,裝入清潔塑膠袋後放入有蓋容器中,再將容器放入冰箱或裝入有冰塊的大容器內,不能讓斷肢直接與冰接觸,更不能浸泡,還要第一時間把患者送往醫院。

    遇到觸電、溺水者,要進行心肺復甦

    「人是導體,在沒有斷開電源前,千萬不要觸碰中電者。」紀明軍說,發現有人中電,若找不到電源開關,可用棍子把電線挑開,如果觸電者心跳呼吸停止,還需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並及時撥打120。

    提到溺水,紀明軍說:「一旦發現有人溺水,要先把落水者救上岸,倒出溺水者呼吸道內的積水,並撥打120,如果心跳呼吸停止,也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

    遇到燒、燙傷咋處理,別貿然塗帶色藥物

    紀明軍說,發生燒、燙傷時應立即脫離熱源,脫掉著火或溼熱的衣物,立即用流動水衝洗或浸泡,還要保護創面,儘早轉送醫院。同時,紀明軍還提醒,千萬不要擅自處理創傷面,如塗點帶顏色的藥物,必然會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判斷,也增加了入院後清創的困難。此外,還要保留水泡皮,也不要撕去腐皮,避免轉送醫院途中的汙染。

    ■練急救

    學會心肺復甦,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

    「時間就是生命,4分鐘內給予心肺復甦的成功率為70%~80%,8分鐘內的成功率為10%,超過10分鐘成功率幾乎為0。」理論課結束後,紀明軍還指導現場讀者參加了心肺復甦的實戰練習。

    大家圍著一個模擬人,迅速進入了急救狀態。紀明軍站在「患者」右側,把一隻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中央、胸骨下半部上,把另一隻手的掌根置於第一隻手上,開始實施胸外按壓,按壓30次後,他還對「患者」做了兩次人工呼吸。

    紀明軍說,在美國大約80%的人都參加過正規的心肺復甦培訓,但在我國知道心肺復甦能救命的還不到10%,「其實,人人都應該學會心肺復甦。」

    胸外按壓技巧:

    1.確保患者仰臥於平地上,按壓時雙肘須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成人按壓頻率為至少100次/分鐘,下壓深度至少為成人5釐米(嬰兒大約4釐米),每次按壓之後應讓胸廓完全恢復;

    2.急救者掌根、手指翹起,肩、肘、腕關節呈一條直

    線;

    3.按壓一定要在患者胸骨上,按偏易骨折;

    4.急救者應大聲呼喊計數,發出雙音節詞,如1下,2下,3下……10下等;

    5.非專業急救者應持續心肺復甦直至被120急救人員接替,或患者開始有活動為止。

    嬰兒異物卡喉,這樣處理最有效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3歲以下的孩童,孩子大了就託不動了。」紀明軍邊說邊用單手手臂託起嬰兒的軀幹,使嬰兒頭部略微揚起,打通其氣道,再用另一隻手撐著嬰兒面部顴骨處,雙臂夾緊嬰兒將其翻轉,使嬰兒面部朝下,拿掌心用力叩打嬰兒背部,幫助其將異物排出,若拍打無效,需再將嬰兒翻轉至面部朝上,用食指和中指指尖按壓兩乳頭與胸骨連線處,連按5次,按壓幅度為4公分,按壓完畢後,再次翻身,重複拍打。

    紀明軍提醒,在幫嬰兒處理異物卡喉時,一定要記著撥打120,「即便順利叩出了異物,也要讓醫生再檢查一下,確認孩子的面色、呼吸等均正常後,才可放心。」

    ■談感受

    她說:「不但能救人,還能教別人救人」

    在西區居住的彭理燕,早晨7點多就出了門,乘公交坐地鐵,帶著女兒早早來到了活動地點。「我學會了急救,不但能救人,還能教別人救人。」彭理燕說,這堂課收穫很大,基本的急救方法她已經掌握,對自己也非常有信心,「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我肯定會上前施救,絕不猶豫。」

    他說:「救了總比不救強」

    14歲的李海寧受父親的影響,對醫學特別感興趣,聊起急救常識他滔滔不絕。「我爸也經常教我,但急救醫生更專業些,他們經常去現場應對疑難病症。」在互動環節,李海寧第一個自告奮勇嘗試心肺復甦。李海寧說,遇到有人暈倒他肯定會上前施救,「救了總比不救強。」

    她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這樣按對不對?」「大媽您的胳膊要伸直。」活動結束後,71歲的李桂英老人仍不願離開,跪在模擬人身旁一遍遍嘗試心肺復甦。「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桂英老人說,今兒一早她才看到報紙,趕緊坐公交來到了現場,「學習急救很重要,大家都應該知道。」

相關焦點

  • 詳解心肺復甦操作步驟 心肺復甦關鍵的4分鐘
    對於心臟驟停的患者,4分鐘內進行復甦者可能有半數患者被救活,又稱「黃金4分鐘」。  2013年11月,一位70多歲的老人突然昏倒在北京路邊,心跳驟停,意識喪失,危急之刻,一個過路的小夥子及時為他做了心肺復甦,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 心肺復甦急救 4分鐘內最有效
    心肺復甦急救 4分鐘內最有效 2018-07-02 16:23:00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如何把握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包括觸電在內的各種原因,致中國每年猝死人數達55萬,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在國內,即便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也只有1%。而在美國,平均搶救成功率在15%,一些大城市更高達50%。
  • 每分鐘按壓100-120次、4分鐘救命「黃金時間」……心肺復甦應該...
    完成按壓式心肺復甦培訓的高女士說:「這是體力活也是腦力活, 白衣天使們真不容易。」 8月24日,美敦力志願者團隊在上海科技節期間,組織白領在上海中心大廈B2層參與院外急救與心肺復甦培訓,向公眾普及推廣急救知識。
  • 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孩子從小掌握心肺復甦術,很有必要
    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走進課堂,成為中小學生學習內容。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中小學的學業負擔。但是,這是必要的補課,必須支持。心肺復甦術簡稱CPR,是針對驟停的心臟和呼吸採取的救命技術,目的是為了恢復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環。
  • 心肺復甦術:黃金4分鐘
    數據顯示:在正常室溫下,心臟驟停1分鐘後呼吸停止;4~6分鐘後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心臟驟停超過了10分鐘,就會發生腦死亡,從而失去任何搶救的可能性。因此發生猝死的人能否起死回生,心臟驟停後的4分鐘內能否得到有效的救治是關鍵。
  • 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必要
    來源:2020年9月2日教師報,作者:何勇,原標題:《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必要!》研究表明,急救的「黃金時間」是4-6分鐘,心肺復甦每延遲1分鐘,室顫引起的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生存率下降7%-10%。1分鐘內開展心肺復甦急救,成功率高達90%;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甦急救,成功率可達60%;6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急救,成功率為40%;10分鐘內開展心肺復甦急救,成功率僅為10%。換言之,學習並掌握心肺復甦這項救命的技術,關鍵時刻能使大部分生命發生逆轉,可以救人一命。
  • 抓住關鍵的「黃金4分鐘」 心肺復甦即將迎來全面普及
    近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通知,要將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尤其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 而心臟驟停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以內,每拖延一分鐘,患者的生存機率就會下降10%。因此在進行心肺復甦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時間就是生命」,及早進行心肺復甦術,是挽救心跳驟停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據微熱點(wrd.cn)數據統計顯示,24小時內,「心肺復甦將被納入教育內容」引發網友多輪關注,@人民日報 等媒體發布微博後,相關話題熱度隨即達到73.29的峰值。
  • 黃金四分鐘,心肺復甦急救措施
    筆者最近通過培訓的機會學到了關於人的心臟驟停,如何在黃金四分鐘採取的措施。(3)觀察胸廓是否起伏;判斷心臟驟停的結果:(1)如果呼喊沒有反應;(2)呼吸停止;(3)呼吸不規律;這時候基本可以判斷為心臟驟停,我們應該立即採取:現場急救措施(心肺復甦
  • 心肺復甦將被納入教育內容 急救黃金4分鐘從學生抓起
    未來網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李盈盈)「針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截圖自中國紅十字會官網把握黃金搶救4分鐘 教學生心肺復甦知識溺水是造成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殺手。2020年6月21日,重慶8名小學生溺亡的消息令人震驚。
  • 高以翔之死:心肺復甦為啥有時做了也沒用?
    即使是在發達地區院外復甦成功率也不到一半,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公布2014年的數據顯示為45%,而我國院外突發心臟驟停患者復甦成功率低於1%。有人可能問:「那心肺復甦做也是死不做也是死,為什麼還要做?」我想從現代心肺復甦的發展史講起,以體會心肺復甦技術每個1%的來之不易。
  • 心肺復甦,把握急救黃金4分鐘
    10分鐘後急救人員到達,心電監護顯示心室顫動,立即給予電除顫1次,患者心律恢復正常,意識逐漸恢復。清醒後,患者沒有異樣。轉到我院後進行了相關檢查,診斷為遺傳性心臟病。根據指南推薦,我們為其植入了體內除顫裝置(ICD),預防再次室顫及心搏驟停。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一位是28歲的男性患者,平素沒有任何不適和心臟病家族史,上班時突發意識喪失。
  • 「花樣」科普4分鐘生死救援!上海科技節上,他們一起接受了心肺復甦...
    其中,院外急救與心肺復甦系列志願者活動成為了最熱門的活動之一,以「花樣科普」促進大眾對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同時提升社會對院外急救的意義與重要性的認知。 今年科學之夜的主場設置在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包括心肺復甦培訓活動、應急科普沙龍、心肺復甦主題快閃等,為科技節的觀眾們帶來一場「有顏、有趣、有料」的科普「盛宴」。
  • 心肺復甦用起來
    張文武表示,當發現身邊有人因為胸痛倒地,大多數人很容易幫4個倒忙:扶起來、給錯藥、選乘120外的交通工具、跟醫生「討價還價」。胸痛倒地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導致,心肌梗死可以立刻使心臟停止跳動。心臟一旦停跳,血液循環立刻停止,全身所有的組織器官就會缺血缺氧,後果極其嚴重。
  • 醫生「擺攤」講解心肺復甦的啟示
    民生視角  32歲的張軍橋,是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最近他每晚下班後,都要去「擺攤」,花三個小時跪地演示,一遍一遍向路人講解和模擬心肺復甦術。圍觀人群一天比一天多,最多時一天達400人次。他說,「我希望能用我個人微小的力量,拯救一個生命,甚至是拯救一個家庭。」
  • 心肺復甦: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一項必備技能
    Tips: 心肺復甦術(CPR)是針對心臟病突發、溺水、觸電等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患者,主要包括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供給心腦重要臟器血流和氧氣。 據統計,在中國幾乎每分鐘就有1人心臟猝死,而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不到1%。
  • 借鑑美國心肺復甦指南 踐行中國心肺復甦共識
    《指南》將應對心臟驟停的心肺復甦救治定性為以「生存鏈」為核心的「線性」救治流程模式,強調流程中的每一環節的重要性和相互關聯。「生存鏈」的概念最早於1991年被Cummins等學者提出,並在之後的《指南》中應用,強調心肺復甦救治過程應該重視早期識別、早期胸外按壓、早期電除顫及早期高級生命支持這4個基本環節。
  • 家庭是普及心肺復甦技能的第一現場
    心肺復甦是恢復心臟規律舒縮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搶救方法,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可以顯著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概率。然而,目前我國只有不足1%的人掌握心肺復甦的操作,醫院外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亦不足1%,而了解心臟呼吸驟停預防知識的人群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在黃金搶救時限5分鐘內及時進行心肺復甦,直接關係到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命。
  • 心肺復甦 「四部曲」,你掌握了嗎?
    心肺復甦(CPR)是心臟停止跳動時所採取的一種急救方式。當心臟驟停後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存活率為50%左右,時間超過4-6分鐘時,腦組織就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則腦死亡,而無可挽救。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但目前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
  • 健康知識 | 心肺復甦怎麼做?請給生命多一次機會!
    健康知識 | 心肺復甦怎麼做?請給生命多一次機會! 近年來,有關年輕人心源性猝死的報導屢見不鮮,今年提案建議,建立公共場所心臟性猝死急救體系,所有高校開設半天或一天,心肺復甦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