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賀笑天文首席記者陳曉東攝影
核心提示 120號碼易記,但正確撥打急救電話的步驟你真的知道嗎?孩子放假在家,遇到異物卡喉、燒傷該怎樣處理?突遇心臟驟停,如何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甦?上周六,大河公益課堂與讀者如期相見,60多位大河報讀者聚集在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的學術報告廳,聽了大河生活互幫團成員、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醫生穆曉光、紀明軍講述的一節既專業又實用的急救課。
■學知識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年輕人也得多注意
「近50年來,我國高血壓患病率明顯上升,每10位成年人中可能就有2位高血壓患者。」從事心臟病診療、有20餘年內科臨床經驗的穆曉光醫生用這樣一組數據作為開場白提醒在座的讀者,心腦血管病不容忽視。
「中年人猝死原因多為心腦血管病,且年齡趨於年輕化。」穆曉光表示,30~40歲的年輕人更應該有自我保健意識,平時應限制食鹽的攝入。此外,根據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每周至少要鍛鍊3至4次,每次持續30分鐘左右,心率不應超過170減去年齡得到的數值,如65歲老人,運動後脈搏不宜超過170-65=105次/分。
如何撥打120急救電話,表述準確地點
「你會正確撥打120急救電話嗎?」紀明軍認為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撥打120時不要慌張,一定要說清位置及明顯的等候地點,如×××街××號××室,××標誌性建築物等,接車人看到急救車,應揮手示意。另外,還要把患者的基本病情表述清楚,包括是否有疾病史或受傷史等,市民撥打120後一定要隨身攜帶手機,因為醫生會與你聯繫,這樣能方便急救車快速到達目的地。
需要止血時,分清狀況再行動
止血方法分為直接壓法和間接方法,前者通過直接壓迫出血部位從而達到止血效果。操作時讓傷者側臥,檢查傷口有無異物,若沒異物可將敷料摺疊覆蓋傷口,敷料要超過傷口至少3cm,且需足夠厚,再用繃帶、三角巾等加壓包紮。
間接方法主要用於傷口深且有異物時,如扎入身體的小刀、玻璃片等導致外傷出血的傷口,「立即拔出異物容易造成二次損傷。」紀明軍說,所以一定要在保留異物的情況下,在傷口邊緣把異物固定,再用敷料、繃帶或三角巾加壓包紮。
對於離斷傷的急救要求則更高,「處理近端肢體時,儘可能不用止血帶,最好用清潔的敷料加壓包紮止血。」紀明軍說,離斷肢體應用清潔敷料包裹斷面,裝入清潔塑膠袋後放入有蓋容器中,再將容器放入冰箱或裝入有冰塊的大容器內,不能讓斷肢直接與冰接觸,更不能浸泡,還要第一時間把患者送往醫院。
遇到觸電、溺水者,要進行心肺復甦
「人是導體,在沒有斷開電源前,千萬不要觸碰中電者。」紀明軍說,發現有人中電,若找不到電源開關,可用棍子把電線挑開,如果觸電者心跳呼吸停止,還需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並及時撥打120。
提到溺水,紀明軍說:「一旦發現有人溺水,要先把落水者救上岸,倒出溺水者呼吸道內的積水,並撥打120,如果心跳呼吸停止,也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
遇到燒、燙傷咋處理,別貿然塗帶色藥物
紀明軍說,發生燒、燙傷時應立即脫離熱源,脫掉著火或溼熱的衣物,立即用流動水衝洗或浸泡,還要保護創面,儘早轉送醫院。同時,紀明軍還提醒,千萬不要擅自處理創傷面,如塗點帶顏色的藥物,必然會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判斷,也增加了入院後清創的困難。此外,還要保留水泡皮,也不要撕去腐皮,避免轉送醫院途中的汙染。
■練急救
學會心肺復甦,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
「時間就是生命,4分鐘內給予心肺復甦的成功率為70%~80%,8分鐘內的成功率為10%,超過10分鐘成功率幾乎為0。」理論課結束後,紀明軍還指導現場讀者參加了心肺復甦的實戰練習。
大家圍著一個模擬人,迅速進入了急救狀態。紀明軍站在「患者」右側,把一隻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中央、胸骨下半部上,把另一隻手的掌根置於第一隻手上,開始實施胸外按壓,按壓30次後,他還對「患者」做了兩次人工呼吸。
紀明軍說,在美國大約80%的人都參加過正規的心肺復甦培訓,但在我國知道心肺復甦能救命的還不到10%,「其實,人人都應該學會心肺復甦。」
胸外按壓技巧:
1.確保患者仰臥於平地上,按壓時雙肘須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成人按壓頻率為至少100次/分鐘,下壓深度至少為成人5釐米(嬰兒大約4釐米),每次按壓之後應讓胸廓完全恢復;
2.急救者掌根、手指翹起,肩、肘、腕關節呈一條直
線;
3.按壓一定要在患者胸骨上,按偏易骨折;
4.急救者應大聲呼喊計數,發出雙音節詞,如1下,2下,3下……10下等;
5.非專業急救者應持續心肺復甦直至被120急救人員接替,或患者開始有活動為止。
嬰兒異物卡喉,這樣處理最有效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3歲以下的孩童,孩子大了就託不動了。」紀明軍邊說邊用單手手臂託起嬰兒的軀幹,使嬰兒頭部略微揚起,打通其氣道,再用另一隻手撐著嬰兒面部顴骨處,雙臂夾緊嬰兒將其翻轉,使嬰兒面部朝下,拿掌心用力叩打嬰兒背部,幫助其將異物排出,若拍打無效,需再將嬰兒翻轉至面部朝上,用食指和中指指尖按壓兩乳頭與胸骨連線處,連按5次,按壓幅度為4公分,按壓完畢後,再次翻身,重複拍打。
紀明軍提醒,在幫嬰兒處理異物卡喉時,一定要記著撥打120,「即便順利叩出了異物,也要讓醫生再檢查一下,確認孩子的面色、呼吸等均正常後,才可放心。」
■談感受
她說:「不但能救人,還能教別人救人」
在西區居住的彭理燕,早晨7點多就出了門,乘公交坐地鐵,帶著女兒早早來到了活動地點。「我學會了急救,不但能救人,還能教別人救人。」彭理燕說,這堂課收穫很大,基本的急救方法她已經掌握,對自己也非常有信心,「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我肯定會上前施救,絕不猶豫。」
他說:「救了總比不救強」
14歲的李海寧受父親的影響,對醫學特別感興趣,聊起急救常識他滔滔不絕。「我爸也經常教我,但急救醫生更專業些,他們經常去現場應對疑難病症。」在互動環節,李海寧第一個自告奮勇嘗試心肺復甦。李海寧說,遇到有人暈倒他肯定會上前施救,「救了總比不救強。」
她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這樣按對不對?」「大媽您的胳膊要伸直。」活動結束後,71歲的李桂英老人仍不願離開,跪在模擬人身旁一遍遍嘗試心肺復甦。「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桂英老人說,今兒一早她才看到報紙,趕緊坐公交來到了現場,「學習急救很重要,大家都應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