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還跪得下,我就會一直跪下去。」6月12日,張軍橋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自己跪得紅腫了雙膝圖片,配上了這段文字。
12日張軍橋發了一條朋友圈,配圖是跪紅的膝蓋。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一個模擬人,一張薄墊子,一件隔離衣,一個口罩,這些是張軍橋「擺攤」的「全部家當」。32歲的張軍橋,是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曾作為山東省第十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趕赴湖北黃岡。現在,每晚下班後,他的身份則是一名「擺攤」醫生。
每次「擺攤」,張軍橋都會花三個小時跪地演示,一遍一遍向路人講解和模擬心肺復甦術,圍觀人群一天比一天多,最多時甚至一天內達400人次。「我希望能用我個人微小的力量,拯救一個生命,甚至是拯救一個家庭。」他說。
在「援鄂醫生擺地攤」的視頻被發上網並引發關注後,張軍橋直呼意外,「我只是做了項普通的公益,希望能把大家對這件事的關注度,轉化為社會資源的投入和志願者參與,能有更多人的來做這項事。」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雖然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跡,但大多數人都在觀望,目前真正投入這項公益活動的人並不多。
開始「擺攤」:成人心肺復甦教學6月7日晚,張軍橋下班從醫院走出來。和往常不一樣的是,這次他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帶著自己的「家當」直奔濰坊市人民廣場。每到夜晚,廣場上都是散步的市民和熱鬧的小攤販,張軍橋也加入「擺攤大軍」之中。
「商品」是什麼呢?成人心肺復甦教學。
「按的位置是在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處,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肋骨往上交叉的地方,往上兩到三指的位置,直接按壓,注意按壓姿勢……」雙膝跪地,兩手交叉,在幾十名群眾的圍觀下,張軍橋正式開始了他的成人心肺復甦「擺攤教學」。
張軍橋在濰坊市人民廣場「擺攤」教心肺復甦術。沒有收費也沒有固定「學員」,但只要有人來看,張軍橋就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和講解。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來做一點醫學方面的公益推廣,從去年12月份我就想做了,只是因為疫情耽擱了。」
計劃最初實施並不順利。張軍橋只有每晚下班後才能來廣場「擺攤」,常常來的時候位置已經被佔走了。最初因為「擺攤」位置不當,他還被保安阻攔過,經過多次交涉,承諾會維持秩序,才獲得了廣場管理人員支持。
第一天「擺攤」時,很多路人都不知道張軍橋在「賣」什麼,有圍觀路人問他:「你是賣模型的嗎?賣的東西好奇怪啊。」張軍橋笑說:「我不是賣模型的,是教大家一種心肺復甦術,緊急情況下可以救人。」
這樣的路人還有很多,雖然有時被問的問題讓張軍橋哭笑不得,但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做這項公益是對的,「每個人都多少知道一點心肺復甦術,但大家都沒有真正了解過,即使遇到了需要搶救的病人,也不敢盲目去做,記不清步驟或不標準,反而會引發其他麻煩。」
從6月7日開始,張軍橋堅持每天「擺攤」3小時,圍觀學習的人群也越來越多,據他統計,每天能達到三四百人次。除了演示以外,如果路人感興趣也可以上前操作,張軍橋在旁邊指導姿勢一一糾正。
「專業的醫學知識老百姓也聽不懂,重要的其實就是用通俗的手段讓他們真正學會這門技術,講座視頻大家都會看,但是如果不實際操作,還是紙上談兵,講解需要親民化。」張軍橋說。
不少圍觀市民表示,在操作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需要的節奏和力度。張軍橋說,很多人學習心肺復甦術會刻意記一些數據,這些數據不久就會忘記,而實操能讓人印象更深刻,「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不要求普通民眾要像我們醫務人員那樣規範,但只要你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能為120到來之前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那就夠了。」在普及心肺復甦術的同時,張軍橋也會向圍觀群眾講解什麼情況下需要給患者進行心肺復甦。
希望能夠繼續擴大團隊由於視頻在網絡上的傳播,張軍橋現在已然成了關注焦點,大家都交口稱讚。
張軍橋對此並不在意,關於這件事,他有自己的想法,「我並不想做網紅醫生,我做的公益是盡我自己的職責為大家科普。到目前為止活動開展已經一周多了,雖然網上有很多人在轉發,但真正加入我們的人還是很少。所以我覺得光點讚沒用,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投身於這項公益,這才是真的」。
張軍橋說,他「擺攤」的視頻被市民發上抖音後,立刻就有一個同事聯繫了他說要加入,「大家看到我在做的事情,都想陸陸續續加入,但現在還沒有成規模。」目前加入張軍橋進行心肺復甦演示的醫護人員已經有近30人,他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擴大這個團隊。
他也明白持之以恆做下去的難度,「這個事犧牲了業餘的休息時間,大家只能有時間再來做,沒時間也不能強制,大不了最後還是我自己買道具一個人來做,我覺得主要是得有人在做這件事。」他說。
除了動員醫護人員,張軍橋也發動了家人來一起幫忙。現在在濰坊市人民廣場的「攤位」上,同為醫護人員的妻子會幫他一起講解和演示,孩子則在旁邊給路人發放科普傳單,「雖然孩子還小,不懂自己在做什麼,但我們會慢慢和他說,讓他明白自己在做的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在疫情嚴峻的時期,張軍橋曾作為山東省第十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趕赴湖北黃岡。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更加明確了自己要做這項公益的意義,「我覺得老百姓在面對疫情和災難時,應該對醫學有基本的知識,或者掌握一個基本技能,我們應該有所積累,而不是等事件發生後再開始改變」。
張軍橋說,「援鄂」經歷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和觸動,「我從2004年就讀濰坊醫學院,畢業後工作至今,已經有16年了,這16年裡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我潛移默化地懂得了什麼叫『醫者仁心』,有些事想到了就要去做,做了才有效果,能奉獻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