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8點左右,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開始被成都的雲刷屏。拍攝下天空中一排排繩狀形雲的同時,有市民配上了這樣的文字:「地震雲?」
但是,「地震雲」真的存在嗎?雲真的可以預測地震嗎?
實際上,在8日晚11時19分,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已經用8個字和3個感嘆號,對「地震雲」說法進行了闢謠——「雲,和地震沒有關聯!!!」
■「地震雲」的說法有無依據?
「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
昨日,四川省地震局研究院工作人員朱航對「地震雲」一說進行了解釋。
「『地震雲』其實是一個來自民間的提法,在專業領域是沒有這個說法的。」朱航表示,目前國際上也有學者開展這項研究,不過研究還比較表面。「據我了解,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不可信。因為沒有發現任何實質性的證據去支撐『雲可以預測地震』這個說法。」
■「孕震期」積蓄能量形成「地震雲」?
四川境內有監測設備 未發現確切聯繫
除了「地震雲」的照片,其實網上甚至還流傳著「地震雲的原理」。諸如: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積蓄很多能量,從「斷裂縫洩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響雲的形狀。
對此,朱航表示,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境內的一些地下斷層上布置了監測水準、基線活動的設備,還有一個實驗點位布置了可以監測能量變化、次聲波的設備。「已經積累了一些觀測資料,而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地震和氣象現象是沒有確切聯繫的。」
■民間為何出現「地震雲理論」?
源於大眾心理需求、「心理聚焦效應」
成都商報記者在果殼網上看到,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李汀也在《讓你失望了,地震雲並不存在》一文裡,從氣象學角度對「地震雲」進行了解釋。李汀指出,大家常常認為的地震雲其實不過是各種高積雲、層積雲、捲雲、捲積雲,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了。
李汀認為,「地震雲理論」能在民間收穫信任,是源於大眾的心理需求。「當人們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重大災難後,往往會反覆回憶起事件發生前的各種細節,並傾向於認為這些細節是『罕見和異常』的。其實這些『罕見和異常』經常發生,只不過平時人們不會去特意觀察和記憶罷了。這被稱為心理聚焦效應。」
朱航也表示,本來這種氣象現象就很常見,所以在地震時出現也不足為怪,只是既定的說法形成後,大家就很容易把這種雲和地震聯繫起來。朱航指出,有大量事實證明,所謂地震雲與地震之間的關係並無科學依據。
成都商報記者 尹沁彤 實習生 高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