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也就是注音符號。而且它的歷史更久。
「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
「ㄅㄆㄇㄈ」是1918年就制定了的,但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才制定的。現在八零九零後的朋友當然莫明其妙,但五零前的長輩們肯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電視劇《南下南下》,赫然就發現某個場景的牆壁上正貼著熟悉的「ㄅㄆㄇㄈ」!這證明這個劇組真的很考究,每個細節都有注意到。
注音符號一共有37個,分別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還有分五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
例如斷崖的「崖」,注音就會是「ㄧㄞˊ」。大陸喜歡橫著寫,在臺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如果是漢語拼音的話,就是注成ya。
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臺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我自己呢,從小受注音符號的荼毒深了,自然還是注音符號用得順手,要改也改不過來。不過,我聽說很多臺灣老鄉來了大陸,只要下點工夫就能記住英文字母和注音符號的對應,立馬就用得順風順水。相形之下,大陸朋友要會用注音符號就困難多了,感覺好像要他們學外國字母似的。
我小時候學注音符號,光是背那37個符號就不知道挨多少個手心。大概是小學一年級就要開始學,然後整個小學六年之間,都會考你「注音符號」,簡直就是無時無刻不被它的陰影所籠罩。就算學了這麼久,我至今還是ㄣㄥ不分(也就是en和enɡ)。
臺灣除了注音符號之外,如今也用字母拼音了,一共有兩種拼音方式。一種就是大陸的「漢語拼音」,一種是臺灣人自己發明的「通用拼音」(也就是「羅馬拼音」)。馬英九上任之後,力倡「漢語拼音」,主要體現地標地名上,例如以前「新店」拼做「Sindian」,但是現在就會拼成「Xindian」。不過小學生學語文,用的還是「注音符號」。學閩南語時,才會用「通用拼音」──是的,現在規定每個小學生都要學閩南語。
你看看,做臺灣人多麻煩,一套注音符號還不夠,又要學漢語拼音,又要學通用拼音。普通話學完又要學閩南語……
就像大陸的年輕人喜歡把拼音簡寫,例如,牛逼就是NB。臺灣的小年輕也愛把注音符號簡寫,這是因為網絡太流行的緣故,很多字會讀卻不會寫,於是直接用注音的;或者為了求快,乾脆打注音。這有個說法,叫「注音文」,例如「你看得懂這句話嗎」,翻成「注音文」就是──「你看ㄉ懂這句話ㄇ」。白痴他們可以寫成「ㄅㄔ」、流氓就是「ㄌㄇ」,就算仔細閱讀上下文,可能還猜不出注音背後的含意。
我想,外國人已經覺得中文很難學了,今天又殺出了個注音文來。他們肯定認為中文和外星文一樣困難吧?(到尾)
【作者簡介】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