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二十一日,在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發生了一場改變中國,乃至東亞細亞歷史的爭霸戰,史稱山海關之戰。交戰雙方是當時中國最為強勁的三支軍隊,進攻方為大順王朝(或曰大順政權不是封建王朝,博士以為不是封建,何來尊卑等級?不是封建,何來接納故明士紳?國朝史家,何必信口雌黃?),防禦方為故明平西伯吳三桂之關寧錦騎兵,救援方為大清睿親王多爾袞之八旗,三順王、續順公之漢兵。兩日之內,幾十萬大軍糾於山海關尺寸之地,其結果,眾所周知,清吳盟軍大捷,順軍敗績,闖賊老羌一潰千裡,慌不擇路。闖賊乃西夏老羌餘孽,跳梁小丑,一介草民,逃回京師,草草登基,一把火燒了崇政殿,繼續亡命。清吳大軍,弔民伐罪,傳檄燕趙,兵不血刃,克復神京。十月初一,福臨告天,繼承故明大統。
此戰,定清室一統中國之鴻基,絕鼠輩逆命稱孤之野望(日本詞彙,比野心要生動)。然而清室統一中國之戰爭,屠城燒殺數見不鮮,其殘暴不亞於元兵入主華夏,故至今有人否定清軍戰爭之進步,乃至清順之決定性戰役——山海關之戰,更為始作俑者。
我看歷史總是不迷信說教,敢於質疑。國朝之歷史,又何嘗不是清吳剿滅大順,南明之歷史呢?強者剿滅弱者,並非強者一定是非正義的,落後的,不得民心的,難道勝利者就有口難辯了?勝利者有罪了不成?海賊小蔣,難道不該失敗嗎?
明粉或者一些歷史學家,政客,認為山海關之戰讓清軍勝利是歷史悲劇,清軍殘暴屠城,深負民心。再者,清朝打斷了明末之資本主義萌芽,把中國拉回封建主義落後經濟中了,乃至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年至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中國人為洋鬼子所欺凌,屠殺。
其實,仔細看看清朝這三百年歷史,和山海關之戰的經過,就知道清朝是積極向上,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否則清朝不會屹立三百年不倒。
山海關之戰時,闖賊驕傲自滿,率領六萬孤軍深入,對清軍到來毫不知曉,賊之敗績實出必然。賊奸淫擄掠,不比揚州十日差多少。賊有建國經邦之預備乎?賊無也。賊之滅亡故明,弒吾君父,看似武力強大,其實不然。故明之京師,無人抵抗闖賊,閹人開城通敵,回回助紂為虐,賊以大兵團打毫無抵抗意志的京師,所以京師淪陷,祖國滅亡。如果賊不是超級法拉利車手,有流寇的速度,或者明軍軍閥入京勤王,闖賊斷然不能攻陷北京。昔明永樂帝靖難三歲,頓於北京一隅,及燕兵奔襲應天,一戰定乾坤,乃有天下。夫闖賊並永樂,何其相似也?可是闖賊並不具有永樂的不驕不躁,心靜如水的王道,所以闖賊守衛不了革命果實,終為九王爺吃掉大蘋果。夫紐約是一大蘋果,北京就是中國的大蘋果。
可知,闖賊叛軍力量並非強大,只是偶遇天上的餡餅而已。吳三桂呢?吳三桂麾下只有五萬官兵,或曰三萬。吳三桂本人又自私自利,帶兵不是強項,玩陰謀是強項。三桂多次臨陣逃跑,是清兵手下敗將。以三桂之軍力,又何嘗是能獨當一面,保護燕趙之金湯呢?
三方之中,唯有滿族的清朝奮發向上,眾志成城,是一個運行良好的高效率團隊。在清朝集團中,你能看見貪汙嗎?能看見怯戰?能看見玩忽職守嗎?儘管清朝那時仍然是存在奴隸制經濟成分,十三漢人,八人為奴,五人為民,儘管漢人、朝鮮人和滿人的關係還有敵對,但是清朝依然是不可否認的最為團結,最為高效的統治集團。明末的全中國各大勢力中,還沒有一個能做到清朝這般軍民一體的。南明呢,南明比闖賊還要腐朽。鄭成功呢?成功比南明要強很多,但還是不如清朝。成功這個人,不簡單,背叛父親起兵之時只有六十人,轉眼間徵討臺灣紅毛番,達到三萬人。成功也還是能力欠缺,中國當時所有的能人,李定國,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都是犯一個驕傲輕敵的毛病,成功要是不驕傲,那長江早打過去了,用不著轉進臺灣了。這真是,一個民族處在沒落期的時候,每個人都沒有精氣神,個個犯驕傲的毛病,其劣根性的確難改。看看清朝的統治者,九王南徵,兵分兩路,八王攻陝西,十王攻江蘇。八王是主力軍,主滅闖賊,十王是偏師,主牽制南明。這兩路出兵,如果順軍和明軍聯合,未必就會個個失敗。然而,當九王看見李自成基本喪失抵抗力後,就八王十王合兵,拳頭握緊,力主滅明。結果,南明滅亡。九王山海之戰,如此大捷,能不驕傲乎?然而九王就是沒有驕傲,依然用兵謹慎,發現漏洞後馬上糾正,集中兵力,這就是全體漢人和滿人的差別。闖賊,張獻忠,李定國,朱成功,史可法,其實這些人都是不錯的將軍,指揮才能未必不如八旗王貝勒大臣,漢人士兵未必不如清兵,鄭軍的鐵人軍,水軍,李來亨的夔東十三家。但是他們卻沒有聯合起來,也沒有一個多爾袞式的統帥整體籌劃。這些不成器的漢人集團,既然連中國都不能統一,還有什麼資格比清朝呢?清朝是分化瓦解,恩威並施,別管這些是陰謀陽謀,能統一天下就是好的。漢人各個集團,我就沒見過一次。
對清朝實施分化瓦解的,我只能屈指可數找到李成棟、金聲桓兩個反正了。凱撒大帝能夠徵服高盧,用的也是分化瓦解,上兵伐謀,九王或者順治帝,鰲拜,做的一點都不可恥。
明末清初之際,正是西方殖民者大舉入侵的時代,俄國在1643年已經搶劫了達斡爾人村莊。日本在明末早已滲透到臺灣,泰國。如果不是清朝統一了中國,其結果是中國連雅克薩都保不住,被俄羅斯滅亡,而朝鮮早就被日本吞併,臺灣提前二百年被日本佔領。清朝統一了,北伐羅剎,南滅鄭克爽,西滅準噶爾,保衛了一千三百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中國的封建主義是很完善的,很有生命力的,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清朝卻用封建主義保衛了中國三百年,你可以說這讓中國喪失了早日作為大英帝國殖民地,沐浴英國人給予的繁榮,但是,我要問,封建主義固然可以說是抱殘守缺了三百年,因循守舊了三百年,但是,印度斯坦榮幸的當了獅子國的殖民地,我怎麼不見印度斯坦繁榮呢?日本開國所以繁榮,也並非是殖民地能繁榮,那是日本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擺脫了半殖民地才能繁榮的。清朝或許沒有給中國人帶來資本主義文明,但是,清朝用高粱米飯大豆腐長袍馬褂養育了四萬萬五千萬老百姓,這已經是貢獻不菲。在我國歷史上,能維持一百年之久的太平時代也只有康乾盛世。羅馬和平史稱二百年之久,除了羅馬,誰比清朝久呢?直到現在,明粉還是避而不談為什麼西風強盛的時代,亞洲還有一個中國、泰國是半殖民地,日本是列強,阿富汗是獨立國家。這不說明清朝的貢獻嗎?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下,面對工業帝國,戰爭帝國撲面而來,清朝能不被滅亡,保留半獨立地位,這同樣是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強悍。諸位看官,且看清朝以前的任何王朝,別說八國聯軍,就是一個匈奴都難以對付,遇到一個侯景,遇到一個忽必烈就直接滅亡了。而清朝,面對強敵,卻沒有滅亡,保持了半獨立,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哪朝有呢?
清朝絕對沒有阻礙中國的社會發展,清朝圈地的廢除就已經是奴隸制的廢除,清朝康熙年間完全確立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是繼續曲折發展,誰能說江南的萌芽斷了?只有明粉。清朝最高歲入八千萬兩白銀,而明朝呢?明朝有多少財力呢?整個明朝,只有一個永樂盛世,僅僅二十年而已。
清朝的武器裝備的確是不如西方,數量也不如西方。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雅克薩保衛戰中,俄軍有二百火槍,清軍只有五十。俄軍大炮十二門,清軍十五門。俄軍八百人,清軍三千人。清軍只在火炮和人數上佔優勢。但是,你無論怎麼詆毀清軍,它最終還是勝利了,我們可以說清朝不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根基深厚的國家,像英帝國那種國富民富,清朝只是國富民窮。但是必須承認清朝是一個靠皇帝個人能力足以彌補國力不足,成功抵抗侵略的王朝。到現在,大家也知道俄羅斯根基並不深厚,國力是萎靡的,但是誰能否認俄羅斯可以抗衡美帝國主義,是當之無愧的亞歐霸主呢?
我不是為清朝歌功頌德,但是清朝保衛了中國三百年,或者說一百年,這個功績我們是要肯定的。山海關之戰,我認為是進步的戰爭,但是並不正義。進步是指它奠定了中國重新統一穩定自強的基礎,非正義指的是滿洲貴族趁人之危,剿殺了農民革命。列寧那句話是非常適用於山海關之戰的,有的戰爭無論多麼殘暴,它卻是進步的,推動社會發展的。屠殺在戰爭中是常見的,中國古代曹操,李世民,鐵木真的屠城,大家也該知道的。凡是戰爭,總是會伴隨著不理智的暴行的。戰爭本就是暴力,讓暴力克制住,很難把握。辯證的看歷史,揚州十日是清朝的罪,但是統一中國是清朝的功,這是對立統一的。肯定清朝的統一,但不肯定它的屠城。肯定曹操的統一,但也不肯定他的屠城。曹操是英雄,多爾袞也當然是英雄。如果因為什麼自尊,你說多爾袞不是英雄,那麼統一中國的不是英雄,還有什麼人是英雄?吳三桂,李自成嗎?是失敗者嗎?同一個民族的未必就是一條心的,明朝如果愛民,流寇也不會揭竿而起了,明朝的滅亡是毫不可惜的,甚至是應該拍手稱快的,李自成的滅亡或許有點可惜,畢竟那是農民革命,且是先進地區的漢族農民起義,發展封建經濟是順理成章,而可惜了,歷史沒有給李自成機會,也沒給漢族機會,讓陰險狡詐的滿族佔了機會,發展了農奴制經濟。
山海關之戰具有偶然性,但是李自成這種失敗是孕育在必然之中的,沒有吳三桂獻山海關,李自成在別的戰場也得失敗。諾曼徵服是英國歷史著名的事件,英格蘭國王愛德華死了,他的大舅哥哈羅德即位。可是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諾曼第公爵威廉是愛德華的表弟,愛德華曾經許諾傳位給威廉,所以威廉也要求繼承王位。眼看哈羅德登上大寶,威廉野心勃勃,開始渡海。巧合的是,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也渡海進攻英國,比威廉早到一天,結果,哈拉爾德遭到英王哈羅德的反擊,戰死。當哈羅德還沒有回到倫敦的時候,威廉登陸了,哈羅德將士疲乏,卻不得不長途急行軍,迎擊威廉。結果威廉用弓箭打敗了落後的哈羅德士兵,哈羅德戰死。威廉在倫敦登基,成為英國國王。這個事件如果威廉早到一天,哈羅德首先反擊的就一定是威廉,威廉徵服英國就沒那麼容易,而威廉偏偏晚到了一天,以逸待勞,打敗了哈羅德。但其實這和山海關一樣,李自成即使早到兩天,殺了吳三桂,也改變不了清軍會入關的既定方針。只要你哈羅德和李自成沒有治國才能,遲早會有人徵服你的。
山海關之戰,確實是進步的。長平之戰,武安君坑殺四十萬趙兵,可誰又能說這不是進步的戰爭呢?這是秦國統一戰爭中的一大裡程碑啊。有的時候,真的是進步的未必是正義的。這才是歷史,歷史是不相信眼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