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了40年的郵政編碼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退役」……
在由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新型郵編」研討會上,「新型郵編」建設被提上「議程」。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統一且唯一的「個人地址ID(唯一編碼)」。此外,每個快遞包裹也將有屬於自己的ID,該ID可關聯所有與包裹相關的信息,包括快遞員信息、運送信息、配送信息等。
還記得你家的郵編嗎?
在通訊不發達的上世紀,書信是不同地區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
我國於1974年開始研製郵政編碼,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並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我國推出了全國統一使用的郵政編碼,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 近年來,隨著網購的日益發達,寄快遞填郵政編碼成為可有可無的事情,很多人在寄快遞時不會再填郵編,很多年輕人已經忘了郵政編碼是多少。
「個人地址ID」是技術進步
此次提出的「個人地址ID」是什麼,又有什麼用? 據介紹,個人在平臺註冊、生成ID之後,在選擇快遞服務時,只要將對應的編碼向快遞員發送,快遞員就可以將地址以編碼的形式錄入系統開始寄件了。
寄快件連填寫自己地址的步驟也免了,這種體驗是不是很贊呢?
對於行業來說,「個人地址ID」推開之後,還將減少快遞人力成本、配送成本、車輛成本等,極大地提升配送效率,甚至將推動快遞業進入無人時代。 對此,有業界評論指出,從傳統的郵政編碼到「個人地址ID」,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服務的升級。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軍山認為,我國每天產生1.8億個包裹,圍繞這1.8億個包裹所產生的數據成幾何級存在,其中地理位置信息是核心數據。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正在研究全球網格碼,這為郵政編碼的升級應用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周曉光表示,未來國家郵政局可建立居民個人寄遞地址編碼管理公共平臺,居民可自行在平臺上通過身份證信息註冊,獲得與身份證綁定的個人地址庫。
更方便了,但隱私安全呢?
不過,雖說個人ID給服務帶來升級,但是也有不少人對其安全性提出了擔憂。
統一了是方便,更需要的是做好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
只要查一個編碼,就知道所有購買記錄和郵寄記錄,隱私怎麼保證啊?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方璽認為,新型郵編系統是一種國家的公共資源,由國家管理每個人的地址庫並用於公共服務,有嚴格的信息制度保障,不會被販賣。傳統的電信、銀行、郵政和物流快遞其實也已經形成了龐大地址庫,卻管理得很好。 此外,有專家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統郵政編碼系統還會繼續存在。新型郵政編碼系統兼具傳統郵政編碼和快遞公司三段碼的雙重基因,它們可以並存。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