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選了一部分學員讀《國學概論》的讀後感,因為很多還沒有讀完,所以寫出來的都比較淺顯,但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挑選了幾篇匯總發出來,供朋友們參考。
等他們徹底讀幾遍後,會要求每個參與學習的學員再寫一篇有深度的。
第一篇 靜好(高校教師)讀《國學概論》有感
從前的一段經歷讓我領略到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巨大魅力,於是想去了解和學習,自己也買了些書看,可是總感覺博大精深,有點可望不可即的感覺。後來有了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意願更強烈,想通過自己的學習去影響孩子,想帶著孩子一起去尋找自己民族的根,去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機緣巧合,認識了清風老師,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書法,學習傳統文化。不管是書法的學習,還是傳統文化的學習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因此跟隨清風老師搭建的學習平臺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在清風老師的讀書平臺上推薦了《國學概論》,這本書的閱讀是採用圈、劃和百度的方式看完的。雖然看得有些吃力,但是看完後發現原本雜亂無章的東西,慢慢的變清晰了。從國學的概念開始,到為什麼學習國學,到學習國學的方法,每讀到一處,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經學之派別:六經:《易》、《書》(記事的經典,可以說是史)、《詩》(大半部為國事而作)、《禮》(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包括《周禮》記載官制,《儀禮》記載儀注。)、《春秋》(記事的經典,可以說是史)、《樂經》(記載樂譜和制度的典籍,已失去)。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治經者分為今文家和古文家。今文,是指六經遭秦火後,由秦代遺老所記憶,用當代語言記錄出來的。古文。是指後來從山崖屋壁發現的古時原本。
《易》:以費氏為古文家,是劉向定的。今古文只有文字上的不同。
《尚書》:伏生所傳有二十九篇,壁中所得有四十六篇,相差十七篇。
《詩》因叶韻易於記憶,當時並未失傳,本無今古之分。毛氏所傳三百十一篇,比三家所傳多「笙詩」六篇。
《禮》:高棠生傳十七篇和古文無大出入,孔壁得《禮》五十六篇,比高多三十九篇,這三十九篇和今文中有大不同。
《春秋》:《左氏傳》的事實和《公羊》多不同,《穀梁》中事實較《公羊》確實一些,也和《左氏》有出入。
《周禮》:漢時河間獻王向民間抄來。
漢代治經學,崇尚今文家,漢末鄭康成治經兼重古文和今文;王肅極端相信古文,三國今文衰,古文興。
南北朝時南北學者的傾向頗有不同:
《易》北尊王弼,南尊鄭康成;
《毛詩》南北無十分異同;
《左傳》北尊服虔,南尊杜預;
《尚書》北尊鄭康成,南用偽古文《尚書》
唐朝有南學和北學之分,後來北並於南,所有王弼、服虔學說,散失無遺。
南學: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經學,承魏晉學風,兼採眾說,不拘家法,隨意發揮,又受佛教影響,是宋代理學的淵源。
北學: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經學,墨守東漢舊說,以章句訓詁為主,不願別出新義。學風保守,撰述亦少。
宋儒治經以意推測的很多。南宋朱文公憑他的臆測釀成很多謬誤。
清初,毛奇齡首出反對朱子的主張,無論功過一律否定,作為文人,於經沒有徹底研究。繼起胡渭,精研地理,對《河圖》、《洛書》重大抨擊,但憑主觀立論,都不能立在不敗之地,漢學便應運而生。
江永研究音韻,傾向漢學,蘇州學派惠棟首揭漢學旗幟,繼而有戴震。兩人在治學的態度上大有不同,因此,惠氏不再傳而奄息,戴震的四個弟子(孔廣森、任大椿、段玉裁、王念孫)成就頗豐。在清代有漢學和宋學對立。
以上是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理清的一點頭緒,當然其中的很多細節還不是很清楚,希望在後續的學習中,慢慢理解。
第二篇 郭晶(高校教師)敞開的門與關上的窗
——讀太炎先生《國學概論》有感
古人云「讀萬卷書數、行萬裡路」,今天看來行萬裡路容易,讀萬卷書難。我喜歡讀書,作為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與教育的我本著敬畏之心、好奇之心、尋根之心尤其渴望自己能讀懂中國的經典書籍,更深入地學習中國文化。但一直以來,我感覺每一本書都幫我推開一扇窗,風景很美卻隔了一層窗欞。
機緣巧遇在朋友的幫助下我加入了清舊書院國學學習群,老師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太炎先生的《國學概論》,太炎先生的演講稿只有薄薄一冊75頁,一周之內我讀了6、7遍,每一遍的領悟都不同,這感覺就好像我的面前有一扇敞開的門,這扇門一直在那裡靜靜地等著所有的人,只要推開就能看到全新的景象,遠處有高山深壑、春雨冬雪、世間奇觀,而眼前的《國學概論》則似到達遠方必經的名勝園林,處處是景觀,讓我們於一園中看到景致變化,對遠方充滿遐想,又深知風景雖美路途不易,其言多一字累贅,少一字輕薄。書中看不懂的地方老師會在群裡解答,並組織大家討論,讓原本不清楚、不通達的地方明朗起來,從來沒接觸過國學的同學也收穫很大。雖然還有一些需要自己領悟的地方不甚清楚,但前方有風景,既然太炎先生已經講明研習的方法,並指明園林外三條前行的道路,又有清舊書院老師的指點,我要帶著這些疑問繼續前行,或許不知何時「驀然回首,那人竟在燈火闌珊處」。
我已備好行裝,你是否同行?
第三篇 娟子(公務員)讀《國學概論》有感
越讀越感覺到自己的淺薄無知,越讀越敬佩太炎先生的博古通今。「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學國學,讀經典就是培其根養其心。感謝清舊書院的推薦,感謝清風老師的引領。起步有點遲,悟性也不高,堅信只要開始了並堅持下去就一定有收穫。老師若不棄,學生定不離。
第四篇 Lee (深圳辣媽)讀《國學概論》有感
對國學的學習要感謝冬冬,是她邀請清風老師在我們一個學習群講課,就這樣跟隨清風老師,跟隨一群雖不認識但感覺溫暖智慧的人一起走向了學習國學之旅。老師推薦的章太炎大師的《國學概論》,讀起來真是很艱難,自己以前追求那種短平快的閱讀,也習慣了心靈雞湯類和結論性的書籍的淺閱讀,讀這種書籍感覺晦澀難懂,半天也看不了幾頁,真如蝸牛爬行。但老師的諄諄教導,時不時的指點迷津讓我對國學的學習充滿了敬畏與好奇。
通過看書,了解了「國學」之名,始自清末。是針對當時的「新學」、「西學」而來的。國學是一個老概念,是太炎大師他們這一代人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即國學包含的內容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以及歷史非小說傳奇。目前對於《國學概論》的學習,只是大體了解,自己還沒有摸到國學的大門,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走下去。就像老師說的:我們的培訓就象一輛行駛的公共汽車,每一站都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前行直達目的地!您願意同行嗎?
第五篇 sunny (金融人士)讀《國學概論》有感
讀了章太炎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此書以最精要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了國學的整體框架,作為初學者覺得很受用確實是國學入門的好書。在書的概論部分太炎先生就提到「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這似乎在警示我們要讀懂必須不停的用心去看去琢磨,看完第一遍書之後的確如此,要學會國學需要我們不停的去精讀去思考才有所收穫。太炎先生治國學之方法的五個方面(辯書籍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辯文學的應用)給我們學習指出了一條明路。
第六篇 冬冬(南京辣媽)讀《國學概論》有感
對於國學這個概念,一開始我和大多數人的認知是一樣的,認為學國學就是讀讀經典,能背誦,知道意思。女兒的學校算很重視國學教育,從一年級開始便每天早上讀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由於學校有要求要在家背誦,我也就跟著女兒一起學「國學」。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提到國學,對國學深有研究的章姐推薦我看太炎先生的《國學十八篇》,書買來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來看,一看傻眼了,好多不懂的知識,書中提到的很多人名、書名都沒聽過,那本書我只看了一部分就沒再看下去了,只記得一個令我印象最深的概念,學國學必須通小學,小學在古時,原不過是小學生識字的書,但到了現代卻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現在想來是因為我當時習慣淺閱讀,而無法深入地看一本好書。
最近清風老師搭建了一個學習國學的平臺——清舊書院,據我所知清風老師對國學研究頗深,一直想跟老師學習,但因老師很忙,所以不敢貿然提出,只好作罷。現得知此消息,我那學國學的想法又冒出來了,於是拉了一些愛學習的朋友一起來學習國學。
清風老師推薦的第一本書是《國學概論》,這本書的內容包含在《國學十八篇》中,這一次因為有明師指導,有一群愛學習的朋友,我開始非常認真地看《國學概論》,不知是不是有了前面看過的基礎,這次看明顯要比上次看感覺好些,至少不覺得陌生了。
經過一兩周的深入閱讀,我知道了「國學」之名,如自清末,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稱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明白了學習國學的四層含義,了解了國學之本體:一、經史非神話;二、經典諸子非宗教;三、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一、辨書籍的真偽;二、通小學;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變遷;五、辨文學應用。
國學之派別古今學者爭辯不休的有三類:一、經學之派別;二、哲學之派別;三、文學之派別。秦始皇焚坑儒後,治經者有今文家、古文家之分。今古文的區別,本來只在文字版本上。因為「六經」遭秦火,秦代遺老就所能記憶的,用當代語言記出,稱為今文;後來從山崖屋壁發現古時原本,稱為古文;也不過是像現代今版古版的分別罷了。但今文和古文的篇幅不同,今文家和古文家的主張不同,因此分道揚鑣。
歷觀中國古代,在太平安寧之時,治哲學的極少,等到亂世,才有人研究。以哲學論,我們可以分為宋以來之哲學、古代的九流、印度的佛法和歐西的哲學四種。歐西的哲學,都是紙片上的文章,全是思想,並未實驗。宋、明諸儒,口頭講的原有,但能實地體認出來,卻也很多,比歐西哲學專講空論是不同了。再就宋以來的理學和九流比較看來,卻又相去一間了。黃梨洲說「自陽明出,儒釋疆界,邈若山河。」至於佛法所有奧妙之處,在九流卻都有說及,可以並駕齊驅。佛法說「前後際斷」,莊子的「無始無終,無幾無時;見獨而後,能無古今」,可說是同具一義的。我們研究哲學,從宋人入手,不過不要拘守宋學,才有高深的希望。至於直接研究佛法,容易流入猖狂。古來專講佛而不講儒學的,多不足取。因為研究佛法的居士只有五戒,中國社會情形複雜便不能維持。歷來研究儒家兼講佛法的,言行都有可觀。可見研究佛法,非有儒學為之助不可。
文學可分有韻無韻二種:有韻的稱為「詩」,無韻的稱為「文」。文分為集內文和集外文,我們普通講文,大概指集部而言,那經、史、子,文非不佳,而不以文稱。明代文學分為桐城派和陽湖派,桐城派以歸有光為鼻祖,後因方苞、姚鼐興自桐城,乃自為一派,稱文章正宗。陽湖派是因對抗桐城派劉大櫆而起,但陽湖派傳流不如桐城派的遠而多。平心而論,文實在不可分派,之所以推重桐城派,只因學習他們的氣度格律,明白他們的公式禁忌,或者免除一些不好的習氣罷了。詩以廣義論,凡有韻是詩;以狹義論,則惟有詩可稱詩。《周禮.春官》稱六詩,就是風、賦、比、興、雅、頌。後來賦與詩離,比、興也不見於《詩經》。太炎先生認為詩中只有風、雅、頌,沒有賦、比、興。三國以前的詩,都從真性情流出,曹氏父子後,就不能如此了。元、明、清三代詩甚衰,一無足取。詩至清末,窮極矣,窮則變,變則通,我們在此若不向上努力,便要向下墮落。向上努力就是直追漢、晉,向下墮落就是近代的白話詩,諸君將何取何從?
中國學術,除文學不能有絕對的完成外,其餘的到了清代,已漸漸告成,告一結束。太炎先生對國學求進步之點有三:1、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總之,把經看作古代的歷史,用以參考後世種種的變遷,於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 2、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哲學在晉代,只有口說,總無證據。在宋、明為理學,有道學問、尊德性之分,自己卻漸有所證。在清代專在文字上求、訓詁上求,以此無專長者。3、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我們若要求進步,在今日非從「發情止義」下手不可;能發情止義,雖不必有超過古人之望;但詩或可超過宋以下諸詩家,文或可超過清以下諸文家!
總之,看了《國學概論》,對國學的概貌有了大致的了解,但還沒有入國學的大門,希望在清風老師的帶領下,能一窺國學之全貌,領略國學之博大精深!若有對國學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和我們一起來跟隨清風老師學習國學。
想真正讀書的朋友請關注「清舊書院」,並用轉發和打賞等實際行動來一起傳播,讓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把這個平臺辦的更好。
--
以前經常有人要請我系統講國學,現在開始了,免費培訓,而且是幾千人一起學習,完全有了可以互相借鑑的大數據,你還在嗎? 歡迎介紹身邊真想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加入進來。
書法學習公眾號:
如果您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問題諮詢,請聯繫助教老師,已經有清風舊事微信的就不需要加入這個了。 有問題諮詢或有心得分享歡迎在下方的留言板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