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泉州,請你高調一點好嗎?丨
▲ 泉州市標——飛天迎賓。攝影/王洪斌
或許,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緒的。
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這裡是閩南文化的源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 晉江五店市「皇宮起」紅磚建築。攝影/陳正權
她有喜悅。這裡是國際聞名的花園城市,經濟總量連續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 建於1934年的西街鐘樓。攝影/邵晟南
她也可以有憤懣不平。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遺失敗,不幸成為中國首個申遺失敗的城市案例。
▲ 泉港區山腰鹽場,正在曬鹽的惠安女。攝影/丁子翔
但是,如果你走進泉州,不會發現這座城市中充斥著情緒的波動。城與人都散發著一種使人放慢腳步的迷人氣質,根源無外乎兩個字——知足。
▲ 開元寺內虔誠的信徒。攝影/方託馬斯
這份從容來得殊為不易。閩南人敢闖敢拼,連皇帝都叫他們「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氣方剛,一身用不完的力氣。他們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過。或許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謙遜低調,百折不撓,永遠帶著一絲古典主義的優雅。
海禁鎖國,龍困淺灘
元朝末年的一場兵亂,摧毀了泉州的繁華,泉州由雲端落入凡間,「番貨遠物珍玩異寶之淵藪」不復存在,在泉外商一鬨而散。眼見她起高樓,眼見她宴賓客,眼見她樓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絲悲劇的色彩。
明朝立國之初,就實行海禁,採用朝貢貿易政策,只允許外商以朝貢的名義互市,一應商品也由官府作價收購。此時,泉州與廣州、寧波一起,作為唯三設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著來華商隊。
▲ 三合面。相傳,三合面是戚繼光在福建抗擊倭寇時,發明的一種便於攜帶的軍糧。在炒好的麵粉中加入紅蔥頭、白糖、碎芝麻,可以直接裝入布包中背在身上,食用時加入熱水即可。攝影/趙嘯飛
▲ 媽祖廟的麵食供品。攝影/方託馬斯
▲ 崇武古城,明政府為抗擊倭寇所築。供圖/圖蟲·創意
生命自會尋找出路。重壓之下,民間的走私屢禁不止。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難舒,總之,這股民間力量讓明政府頗為頭疼。其中,當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 朝天門位於泉州北門街,現存建築是按照宋元建築風格於2001年重建的。攝影/廈門蘇煜鵬
閩南之根,煙火人間
▲ 泉州蟳蜅女以其別樣的裝束,特別是頭飾而格外引人注目。攝影/方託馬斯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聽天命的前提,是要盡人事。閩地古來因山海相阻而顯得隔絕,這裡的生活方式對外地人來說充滿新鮮感。
泉州人的一天從一碗面線糊開始。熱氣騰騰,好像連白晝都是那水汽把黎明暈開而生出的。
▲ 面線糊和油條是最地道的搭配。剪料後,加一勺面線糊,簡直完美。攝影/趙嘯飛
泉州是值得用舌頭去體會的城市。
四果湯的出場,總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總能擊中那一根叫做「鄉愁」的神經。
石花凍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捨的味覺記憶;
土筍凍則直接以海的鹹腥呈現最重口的美食誘惑;同樣是來自海洋,
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帶著海的氣息;
還有潤餅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質樸、最豐富多彩的存在;
泉州值得引以為豪的東西數不勝數,轉念一想,它們又不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泉州有頗多古建築,這當然是她今年申遺的最大資本。可能它們看起來有些陳舊,甚至破落,但是這些被時間淘洗過的城市印記,正是泉州人腦海中家鄉的輪廓。
泉州城是一個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無論你是為了與歷史擦肩而過,還是僅僅希望體會泉州人的愜意與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