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海軍的造艦速度飛快,各類艦艇」最大「,」最強「的紀錄被不斷刷新,尤其是遼寧,山東兩艦的服役,連續刷新了海軍最大戰艦的紀錄,而在此之前,海軍最大的軍艦——青海湖號補給艦,在軍迷眼中的存在感似乎就低了好多。
蘇聯解體後,即便是俄羅斯,烏克蘭等蘇聯主要加盟國都面臨巨大的經濟危機,在經濟滑坡,軍隊廢弛的大環境下,大量未完工的軍艦因為失去了撥款和設備供應商,不得已停工在造船廠裡生鏽,而這個時候,對於很多缺乏大艦的國家來說,投錢續建其中部分大艦來充實自己的艦隊,就成了一種可行並且相對容易的方案。
圖:15996M型運油船計劃建造12艘,實際開工四艘,最終僅完成2艘。
1993年,海軍從烏克蘭赫爾松造船廠購買了一艘未完工的15996M型運油船;該艦是蘇聯海軍為蘇聯遠洋商船隊訂購的一條油船,用於在戰時作為後備力量為蘇聯海軍的軍艦提供燃油補給,由於蘇聯解體而停工,隨即被我國買下。1996年8月5日,在大連造船廠歷經三年續建,這艘未完工的艦隊油船以「南倉」號(後改名為青海湖艦)綜合補給艦的身份服役於南海艦隊,「南倉」號補給艦排水量37000噸,可載貨23000噸,是當時中國海軍最大的補給艦,同時也是中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艦艇。
在「南倉」號的續建過程中,中國海軍對「南倉」號進行了一些創新性的改進,例如,該艦原為有軍用設計的遠洋油船,在改建過程中,大連造船廠改進了其貨艙結構,為其加裝了固貨補給站,使其成為了海軍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綜合補給艦。其次,原15996M型運油船僅在艦尾有一個直升機起降平臺,沒有布置機庫,在改建過程中,這一艦尾平臺也得到了擴建,並且在上面新建了一個活動式機庫,使之初步具備了搭載直升機的能力,而且,由於該艦的自動化程度較高,雖然排水量和補給能力較上一代的718型補給船有很大提升,但實際艦員編制反而下降了,這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艦在續建後的先進程度有較大提升。
圖:885艦艦尾延長了不少以布置機庫
很有意思的是,位於除了我國海軍,位於印度洋的的另一支海上力量,印度海軍也在幾乎相同的時間購買了一艘一樣的15996M型運油船,並在1996年7月20日服役(比我們早半個月),命名為「喬蒂」號,不過印度海軍對該艦的改裝並不如我軍徹底,僅簡單續建了艦體用作油水補給艦,並且也沒有改直升機起降平臺,因此該艦也不具備可靠的航空補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印兩國雖然在同時購買了同型補給艦並進行續建,但這兩艦卻並非來自同一造船廠,我們的青海湖艦來自烏克蘭的赫爾松造船廠,而印度的「喬蒂」號則採購自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金鐘造船廠,兩個國家分別賣給另兩個國家同級的軍艦,這在世界軍貿史上應該也只有這一次了……
圖:俄印軍演中的印度喬蒂號補給艦,改建程度非常低。
「南倉」號服役以後,憑藉其3.7萬噸的滿載排水量,一下子就成為了海軍排水量最大的軍艦,並將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11年遼寧艦服役,同時,直到2017年海軍的901型補給艦服役之前,該艦還保持著海軍最大補給艦的記錄。「南倉」號可搭載燃油近萬噸,彈藥,食品等乾貨一萬餘噸,共有3個補給門架(2液1固),7個補給站,可在同時對兩側軍艦進行橫向乾貨/油水補給的同時,對後方軍艦進行油水補給,並利用直升機吊運乾貨,這一補給能力不光是後來出現的903型補給艦望塵莫及的,甚至比美軍排水量五萬多噸的薩克拉門託級戰鬥支援艦還能多裝兩千多噸……
「南倉」號式當時海軍最先進的補給艦,全艦有800多個艙室,共設有46個自動化系統,這一數字相比之前的718型補給艦大有提升,因此,「南倉」號的人員編制也得以縮減。雖然其艦艇設計來自烏克蘭,但上面的補給設施都是實打實我們自己設計的,例如其側舷布置的作用筒式的張力補償裝置,可以根據海浪和艦艇橫搖等狀態自動調整鋼索張力,使之受力保持恆定,保持在橫向補給時的軍艦之間狀態相對穩定,提高在惡劣環境下軍艦的補給效率。而海軍後來的903型補給艦,其補給門架也是在「南倉」號的基礎上修改的,可以說在技術上,「南倉」號為海軍後來的諸多補給艦打下了基礎。此外,「南倉」號上也搭載了部分醫療設施,包括病床,隔離病房,X光室和手術室等,艦上共有兩座手術室,具備一定的醫院船功能。
然而,必須要承認的是,儘管在設計上有諸多先進之處,但由於是改建自油船,「南倉」號在艦體本身還是存在不少無法徹底克服的缺陷的;例如,由於是油船船體,「南倉」號的船體線型並未進行過多優化且在軍艦續建時主機已經裝艦,排接近4萬噸的軍艦僅有一臺一萬馬力的Burmeister&Wain柴油機,單臺主機作為軍艦來講冗餘度實在較低,並且較低的功率使得服役時的最高航速僅15.5節,難以跟上艦隊的遠洋航行的步伐。另外,由於15996M型油船的船尾先天較短,即使進行了加長處理也只能布置下一座活動式機庫,作為大型綜合補給艦來說航空補給能力還是偏弱,還有軍艦並未像常規補給艦一樣採用雙上層建築從而將駕駛臺擺在船頭,對航海視野有一定影響,當然這些問題都是軍艦本身自帶的並且無法通過改建克服的,大連造船廠在「南倉」號的改建工作中已經儘可能挖掘了艦體的潛力。
圖:「南倉」號於2004年改名為青海湖艦
「南倉」號服役時的1996年,距海軍艦隊第一次深入南太平洋已經過了16年,距離舷號A47的718型補給艦四號艦被賣到巴基斯坦已過去9年,距X950提前退役被改為油船也已過去7年,而在90年代中期,防區面積最大,面對爭端最多,艦艇服役環境最惡劣(氣溫高),出海需求也同樣最大的南海艦隊,卻是海軍唯一一個沒有遠洋補給船的艦隊,直到「南倉」號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被重新命名為青海湖艦的「南倉」號服役已20餘年,在服役期間參加了多次重大軍演和環球航行,也參加過亞丁灣護航任務,雖然如今該艦主機功率小,航空補給能力偏弱的問題已經日趨嚴重,但是身大力不虧,相信還在壯年的青海湖艦仍然能繼續為海軍艦隊走大洋做出一份貢獻。
圖:青海湖艦於2011年加裝了單30炮,具備了最基本的自衛能力(還是為了去亞丁灣護航)。
當年「南倉」號服役之時,作為海軍最大的補給艦,解決了南海艦隊防區面積最大卻沒有遠洋補給艦的燃眉之急,如今,青海湖艦服役至今已20餘年,在服役期間參加了多次重大軍演和環球航行,雖然如今該艦主機功率小,航空補給能力偏弱的問題已經日趨明顯,但是身大力不虧,相信還在壯年的青海湖艦仍然能繼續為海軍艦隊走大洋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