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覆蓋國民經濟生活全領域的,不僅僅限於企業、產品、服務。慈善組織是我們社會的潤滑劑,是人民愛心的匯聚地,對於慈善組織、慈善機構來說,更需要品牌的力量。
2019年11月18日,在福建省平潭縣舉行的2019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新論壇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接受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林欣榮是全球著名的心腦血管疾病專家,同時又是知名慈善機構——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本次專訪,林欣榮為我們解讀慈濟50多年來如何堅定著「慈悲利他」的信念,打造出一個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慈善品牌;解鎖醫療科技創新在扶貧助困上的非凡意義。
《當代品牌》:慈濟作為一個慈善組織,已經積澱出非常好的品牌效應,在全球範圍內都有著很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你能否分享下慈善品牌的運營管理經驗呢?
林欣榮:做好一個慈善品牌真的比經營一家企業還難。它困難的點在哪裡呢?第一,要啟發每一個人心底的那份「真是很不容易慈悲利他」的心,很不容易,花自己的時間花自己的錢去幫別人做事,有所求嗎?付出無所求。第二,作為管理者,還要平衡好助人和經營的度,要剛剛好,每年開總結會議時,證嚴上人都不會問我們賺了多少錢,做到多大規模,而是問幫了多少人。
慈濟是一個非常大的國際化的慈善企業和團體,它起源於56年前,證嚴上人發覺到人生的目的最重要就是「慈悲利他」,那時候臺灣最窮的地方就是花蓮,所以證嚴上人立志要去那裡,到最窮的人群中幫助他們,濟貧助困。
早期非常困難,在濟貧助困中,證嚴上人深切感受到「窮病相生」的現象,越是窮人越看不起病,於是她開始倡導義診,但是義診只能看小病,大病需要動手術怎麼辦?證嚴上人就發起創辦了慈濟醫院。
那沒病的人怎樣讓他們的日子更好,這就需要教育。不管是大人的教育或是小孩的教育,大人要教他們手心向上變為手心向下,即使是窮人,也可以捐款一毛錢二毛錢,懷有愛心去幫助比他更窮的人;教導富人承擔社會責任,一起幫助這些貧病交加的人,去幫助他們的孩子接受教育,使他們家庭能夠翻轉,為社會做貢獻。
這種美善的事需要「慈悲利他」的思想不斷地傳播,讓更多的人加入參與,這就是慈濟在做的事。慈濟不僅在臺灣,目前已經輻射到全球100多個國家濟貧助困,救災救難。
50多年來,慈濟在證嚴上人的呼籲下,眾多慈濟志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帶一個,一個帶動一個團體、帶動一個社區,看到社區變乾淨了,看到受幫助人站起來了,看到困難家庭的子女上大學了,大家越做越高興,都在享受助人的快樂,也越來越願意幫助別人了。
《當代品牌》:精準脫貧是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堅戰之一,兩岸非常多的企業家都慷慨解囊,成立扶貧救助基金,你認為在濟貧助困最重要的是什麼,怎樣去把慈善事業堅持下去,越做越大呢?
林欣榮:慈悲需要智慧,要剛剛好。證嚴上人至今堅持自力更生,別人的捐款她絕對不會用。上人教我們呢,吃住很簡單,吃素就行;住得也不奢華,夠住就好,那麼收入的餘錢就可以幫助別人,還有企業家們,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同時對於被幫助的人,能否啟發他們心底的善心呢?
像莫三比克水災一個月,我們為他們募款,臺灣很多家庭困難的人也捐款了,五毛一元的,他們覺得我也可以去幫助別人,幫助比我更困難的人,也很高興。一點點的,去啟發被幫助的人的善心。
柬埔寨的農民沒有收成,慈濟幫助他們種植稻米,有個村子有收成了,我們就鼓勵他們每天就捐出一把米,去幫助更困難的人,結果他們村子越捐越多,現在所捐出的糧食足夠幫助100戶家庭,在當地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
慈悲需要智慧,要剛剛好,最重要的是要啟發被幫助的人的慈悲心。
我們去土耳其,一些難民的孩子上不了學,怎麼辦呢?當地的慈濟人去募款,當地人也紛紛捐款,實在沒錢的,就畫一張畫代表心意,這就是啟迪善心。
慈濟人助老,一些受幫助的老人,70歲的80歲的,能行動的會再去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甚至百來歲的老人也會出來幫忙,鼓勵七八十歲的老人戰勝疾病,老人們還會儘自己力所能及,參與環保回收活動,老人們自己也很快樂,感覺老有所用。
很多企業家有慈悲利他的心,企業家有錢投入,也知道怎麼去管理,可是呢,要深入到每一個又窮又偏遠的地方去幫扶,每一個貧困家庭他的需求又不一樣,這就需要大量的志工幫忙去家訪、去了解、去實地協助困難家庭。怎麼去做得剛剛好,不要過頭哦,也不要不足,做得剛剛好,讓貧困人群站起來,甚至到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火災、地震、水災的地區,怎麼去幫這些災民,這都需要智慧和很多志工的共同努力。
《當代品牌》:你就任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以來,為什麼一直堅持研發創新呢?
林欣榮:我是醫生,是腦神經外科,開刀開腦開脊椎的醫生,算是急重症救命的,我覺得研發的目的不是為了寫文章拿頭銜,而是為了救人,開刀需要一個一個救,但研發呢,研發出一顆藥可以同時救很多人。
很多重症如惡性腦瘤,復發只能活4個月,我們能不能讓他活得更久,一年兩年甚至更久,所以我們就投入新藥的研發,從新藥變成產品到臨床實驗,我們已經開始嘗試並初步有了成果,以後我們還將投入腦卒中、巴金森、小腦退化症等疾病藥物的研發。
有些腦卒中的病人,手腳癱瘓了,需要家人實時的照顧,病人也沒尊嚴,我們希望藉助幹細胞的再生,讓他再站起來能照顧自己,讓家人更安心地工作。過去我們也做了臨床實驗,用周邊血幹細胞,現在用脂肪幹細胞,真的都可以讓病人站起來,這也是幹細胞在治療腦卒中疾病方面一個歷史突破。
現在,我們也開始研究免疫細胞療法,對於患有惡性腦瘤的病人,能不能用免疫細胞,增強他免疫力?目前,在幹細胞的再生醫學跟癌症醫學方面,我們都得到特準開展研究,已經推到臨床的階段。
從如何創新研發到結合產業,最終解決病人的問題,我們就一路這樣走過來。
我們也有研發醫療器材,比如我們開發了一套自動腦手術的系統,外科醫生把這個儀器設定好,它會自動幫你做腦的手術,就跟我們開車採用自動駕駛系統一樣,只要設定好路徑就行了,這些都是創新研發,這套系統已經臨床實驗,為10個病人做了手術。9月份時這些創新的研髮結果都在美國進行報告,得到最高分。
目前,平潭在倡導建立國際醫療中心,全世界的人要來這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這裡的水準好,價格便宜,他們就會來;第二個就是他們已經沒有希望的病,來到這裡就有希望,如這裡有再生醫學或是新的器材,我們可以利用遠距醫療。所以兩岸應該合作起來,就可以救更多的人,做更多的產業,讓這個地方更發達。
《當代品牌》:對於你個人來說,你的履歷完全可以到更好的崗位就職,獲得更豐厚的收入,你個人為什麼會投身於慈濟慈善事業呢?
林欣榮:人活著的目的呢,就是你用慈悲心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啊,尤其我們面對的這些惡性腦瘤的病患腦卒中的病患啊,我們怎麼幫他慈悲利他呢?你有一顆慈悲的心很重要,但如果通過科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發,企業家、金融家的投入,變成醫藥產品,可以解決更多病人的問題。
所以呢,我的初心就是我要解決更多病人的問題,在病人面臨絕境的時候我可以幫一些忙,通過醫療科技的創造創新研發,雖然這條路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目前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大概有2800名左右員工,其中醫師450人多,護理1200多人,還有一些行政人員,我們幾乎每個周末、假日時間都會融入社區,去參與垃圾分類回收,去訪貧,去關懷鰥寡孤殘老人等,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衛生,義務護理等。
林欣榮個人簡介: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院長
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 理事
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 主編
美國國家發明家院士
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
美國生物暨工程醫學院士
亞洲神經再生學會 理事
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 名譽理事
臺灣外科醫學會 理事
臺灣健康醫學學會 理事
臺灣神經外科醫學會 名譽理事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 名譽理事
臺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顧問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 主委
行政院科技部外科組、幹細胞組覆審委員
經濟部生物科技研究 審查委員
經濟部業界科專、學界科專 審查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題庫命題小組委員兼召集人
國家型生物技術及產業獎 審查委員
國際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理事
工業技術研究院 諮詢委員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精神醫學中心 院長
來源 :《當代品牌》2019年第5期 蔡雪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