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潮有信
從遠古起,居住在海邊的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水面每天都會升高和降低。而且很有規律,一般是一晝夜升降兩次。人們把它稱為潮汐。在白天的叫做潮,在晚上的稱為汐。這種一高一低、一漲一落,很有規律,起伏定時。所以人們稱之為「潮信」,表示一種有規律守信用的自然現象。
漲潮的水平面最高和落潮水平面最低的高度差,稱為潮差。令人神秘莫測的是,儘管潮有信,但是潮差有時大一點有時又小一點。有的地方很大,有的地方就不太明顯。例如,全世界,潮差最大的地方是在加拿大東部的芬迪灣,潮差可以達到19.6米,我國的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 8.9m。而渤海灣的潮差不到兩米。
圖1 芬迪灣的漲潮和落潮
圖2 錢塘江杭州灣的來潮
圖3 在阿拉斯加海邊的漲潮與落潮
正由於潮汐的有信和多變,所以古代人們,無論中外對潮汐都有一種神秘感。為了解釋潮汐的因由,人們造出了許多神話。在古希臘,人們說由海神掌控潮汐的漲落。
我國的海岸線很長,在古代流傳有不少關於潮汐的神話。
戰國時期的名著《山海經》裡,對潮汐有這樣描述:「傳說鯢亦名海鰌,長數千裡,穴居海底,入穴則水溢而為潮;出則潮退,出入有節,故潮水有期」。這是說東海裡有如《列子》所說的渤海之東有一個大洞穴,稱之為墟。山海經裡說的那條海鰌,就住在墟裡。海鰌一天要定時出來活動,也許是吃東西吧,一出來墟空了,水便流進墟裡,潮便退了;海鰌要是回到墟裡,墟裡的水便被擠出來,這就會漲潮。
我們民間至今還有龍王專管天下與水有關事務的傳說,成書於公元二到四世紀的佛教經典《華嚴經》,在第六十卷中寫道:「一切大海水,皆從龍王心願所起。」「如彼十龍王。及八十億龍王。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淵池。皆悉不及娑伽羅龍王所雨大海。娑伽羅龍王所住淵池。湧出流入大海倍復過前。彼湧流水。青琉璃色。盈滿大海。湧出有時。是故海潮常不失時。」這是說,潮汐的來去是由於龍王心願所起,潮汐有如龍王的行雲布雨,按時而作,所以海潮不失時。
我國在蘇南和浙江一帶沿海的潮差比較大,蘇南和浙江一帶是古代吳、越兩國所在之地。這兩國在公元前500年稍後的二三十年裡,互相攻伐爭霸。那裡有一個關於潮汐的傳說。
越王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戰敗,闔閭傷足而死,其弟夫差繼位。過了兩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王伐吳,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困守於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太宰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諫而允諾。
勾踐在範蠡建議下,公元前492年到吳國給夫差當奴僕,俯首稱臣,極為謙恭。三年後,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越國。大臣伍子胥又反對,並說放勾踐回去,等於放虎歸山,吳王不納,將勾踐放歸。
勾踐回國後委託範蠡建城作都,臥薪嘗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門口掛一個苦膽,每天進出都要舔一舔,不聽音樂,不近女色,時刻不忘復仇。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並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
公元前484年,吳王向北進攻齊國,越王勾踐認為有機可乘,拿珍寶賄賂太宰,鼓勵吳攻齊。伍子胥知道後,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的計策,建議吳王放棄攻齊攻打越國。
伍子胥幾次三番阻止吳王夫差決定的建議,吳王不僅不聽,反而覺得他煩。再加勾踐賄賂從中使壞,夫差終於送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殺處死,並用皮囊盛其屍棄之河海。
公元前473年,越王攻打吳國,將吳王包圍,吳王寫信用箭射給文種、範蠡說:「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越王滅吳後,範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就勸文種離開。範蠡同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後遊齊國,改稱陶朱公,經商致富。文種不聽,隨被越王殺害。
吳、越這兩個敵對國家的臣子伍子胥和文種。都是為所服務國家的忠臣,都慘遭冤屈殺害。他們的命運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寫照。所以在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記載了吳越爭霸的全過程,記載了他們的冤情並說:「吳王賜伍子胥屬鏤之劍而死,取其屍盛以鴟彜之器,投之於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越王殺文種葬於國之西山。葬一年,伍子胥從海上穿山,協而持(文)種去,與之俱浮於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後重水者,大夫種也。」
這說明在東漢之前,便早已有伍子胥和文種的冤魂,為死得冤屈而掀起潮汐以鳴不平的傳說,也反映了民間對伍子胥和文種遭遇的同情心。所以浙江沿海一帶修有伍子胥的海神廟,封伍子胥為潮神,定期祭祀,以撫慰伍子胥亡靈,以祈求避免過於兇猛的潮汐造成對航行或漁業災害。
來源:武際可科學網博客
作者武際可,系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