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鏘鏘!天津故事最新一期來啦!
之前幾期和大家分享了關於咱們天津的一些閒事兒、趣事兒、老故事兒。
今天呢,想了想,就和大家聊聊,天津一個挺有名的、凡是來過天津的朋友們,都印象深刻的特別事兒。
大家都知道,天津是個南北長東西短的城市,也是個有著近九百年歷史的悠久城市。這些年隨著自身的發展和全國大環境的帶動,天津也開始搞起了文化名片旅遊風情。
於是,來天津遊玩的人越來越多了。不只有南腔北調的各地朋友,還經常看到掛著單反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界專業人士,還有金髮碧眼的外國遊客。
問題來了!
都是初來乍到,不認識的地方多了去了,問個道在所難免。於是……
A:大哥,勸業場怎麼走?
B:看見這條道了嗎,簡直走,第二個路口有個商場,右拐,再一直走,看見個大銅馬就到了。
上面這段,是不是聽著挺耳熟?沒錯,在天津問路,天津人都是特熱情的。但你要聽多了,就會發現,天津人指路時的用詞,基本上就三種:簡直、左拐、右拐……
多清楚!
您要說,問啥,不是有地圖嗎。
呵呵,地圖?您覺得,咱大天津的路,光靠看地圖就能不走差?就能在正確的路口,拐到正確的路上?哼哼哼!
上面這些真不是段子,是咱天津的事實。
天津自古九河下梢漕運發達,天津人也歷來依河而生,所以天津的道路都是依照海河的走向修建的,海河直的地方路就直,海河彎的地方路也自然就拐了。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現在南開區東北角鼓樓商業區那一片,道路基本上都直上直下正南正北的。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以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為界,包圍其中的這一塊區域,是天津最初的城市範圍,也就是天津人所說的「老城裡」。這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曾經就是四面高高的城牆,上面還曾有康熙爺親筆提的四塊城門匾,只可惜1900年讓八國聯軍給拆了。
現在看地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塊地方仍然是四四方方橫平豎直很是規整。
那為什麼現在天津的道路,是如此的歪七扭八?這就要從天津開埠說起了。
從明永樂朝起,天津就是拱衛京畿的存在,用慈禧老佛爺的話說,天津就是北京的大門。可1860年,天津這座大門還是被暴力打開了。
天津開埠成為通商口岸,不管是東洋的還是西洋的,各色人等全都湧進了天津衛。再加上京津一體,清政府許多涉及「洋務」的衙門也逐步移到了天津,這裡成了當時中國的外交前沿。
截至1911年宣統帝退位,先後有九個國家在天津建立租界,也是近代設立租界最多的城市。
雖說都是洋人,但脾氣秉性各不相同,更何況各國租界都是各國自己規劃設計,大體都是依海河走勢自己修自己的,可界與界之間總是要相遇相交的,這就造就了,天津到處都有的多岔路口。
三岔口小意思,四岔口歪著來,五岔、六岔有的是,七岔、八岔路口那也是見過。
您說,這樣的路,用東南西北說得清?
還有一條,大家都知道,天津的道路劃分一般規則是:南北為路,東西為道。但這也就是個大概其,實際上出入大了去!
比如,前一期講北疆博物院時提到的馬場道。
從名字上看,馬場道,應該是東西走向的,但實際上呢?
馬場道,東北起自南京路(看,從頭這就不是正東正西的),西南至吳家窯大街,再折向南,止於天津工業展覽館。
從南京路到吳家窯大街這段,就算是正常的東西方向道路吧,可後面這段直接一個大直角,拐到正南向了,你說這算是路呢還是道呢?而且馬場道後半段的這種拐角不止這一處,從南拐向西南,又從西南再拐回正南,總之就是折來拐去。
所以綜上所述,天津就成了現在這樣了,指路就是:簡直,左拐,右拐,三個方向就夠了。認識了東南西北在咱這兒有嘛用?有嘛用?有嘛用?我們用仨詞就代替了。
關鍵是,就算用東南西北方向詞兒給您指了,您也得能找得著找得對不是。
對了,再多說一句。
不分東南西北的,基本上也就天津市區裡這塊,你要是在新四區(東麗、西青這些)還有濱海新區的話,那的人應該還是分得清的,而且人家指路一般也都會說東啊、西啊這些方向詞。
所以現在去塘沽玩,就算不認道我也不去問,直接導航的上!
為嘛?
因為問了,人家說的,咱也聽不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