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導讀
農曆四月初八是佛陀的誕生日,稱為「佛誕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節日之一。本周推出「佛功德」系列,讓我們一起來憶念、思惟佛陀的功德,共同領納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佛言祖語:佛如好華樹,無不愛樂者。處處人民聞,一切皆歡喜。——《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學誠法師開示:佛有語功德,人們才會去翻譯;有功德,才會去流通;有功德才會去弘揚。因為你聽到佛的音聲,聽到佛法,能夠得利,能夠解脫,這是不一樣的。
文章:此音無國界
語功德呢?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
我們如何來憶念佛陀的語功德?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維摩詰經》裡講的,「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
這就是說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講普通話的、講英語的、講日語的,講韓語的,同一個時間他都能夠得到攝持,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能夠適應滿足不同語種的眾生。語言都是一種工具,他不是本體,他不是本質。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就是說,佛陀的語功德為什麼能夠這麼大?能夠讓這麼多的人,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人都能夠了解佛法?我們可能會認為說,你這不是需要靠翻譯,從梵文、巴利文翻成中文,從中文翻成日文,從中文翻成英文。
那為什麼會有人會願意去翻譯呢?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去推廣呢?如果佛陀沒有這種語業的功德,他很難做到。
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幾千卷,五六千卷,那麼多,光《大般若經》就600卷,《華嚴經》也有80卷,那麼多的經典留存世間,可想而知多麼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語功德,你一部著作都600卷,誰能夠寫得出來?
我們整個歷史,《二十四史》有多少卷?光一部《大般若經》都600卷,還能夠留存世間,還要翻譯成各種各樣的文字,那他肯定有語功德了。有功德,人們才會去翻譯;有功德,才會去流通;有功德才會去弘揚。
因為你聽到了佛的音聲,聽到了佛法,能夠得利,能夠解脫,這是不一樣的。大家到我們寺廟裡面來,聽到念經的聲音,聽到唱誦的聲音,聽到佛號播放的聲音,人的心情都不同,是不是?聽到「阿彌陀佛」,聽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聽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聽到「觀世音菩薩」 ,我們人的心態都不一樣的。
如果聽到一個歷史上面的人物,你的內心肯定不會有這種感覺。隨便一個人,隨便一個時代,哪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你肯定想這個人很了不起,但他為什麼不能得到傳播呢?
最有名的,甚至過去很多歷史上面的皇帝,你說你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日日,一年又一年,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天又一天,會有那麼多人來稱揚佛的名號,並且百念不厭,這是沒有的事情。
他就佛,菩薩也是,世間上面天天去念一個人的名號,你想想看,那是做不到的事情,你就是用錢僱他,也做不到,你念他念得很無聊的事情,你不會做這麼無聊的事情。
那你說佛菩薩……你看我們信佛的人也好、不信佛的人也好,他遇到問題,遇到困難,遇到命難的時候,他馬上想起菩薩、佛,是不是?我們常常講「臨時抱佛腳」,為什麼要臨時抱佛腳?大難來臨的時候就要抱佛腳,這個時候人沒辦法,只有靠佛,所以他就念佛。
我們學佛的人要比較有智慧,他不能到臨死,那來不及了。我們時時都憶念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是不一樣的。這都是有原因的,它不是那麼偶然的,是不是?從此我們要去建立佛的語功德。
如果我們聽不懂,或者說我們對佛的身語功德不能有很深的體會,那我們再往下,對意功德和業功德就更難了。為什麼這麼講?因為身功德和語功德都是有形相的,有形相的都難以相應,後面的意功德跟業功德就更難,就更不容易,更不容易建立起來。
——摘自學誠法師系列開示之七《敬修皈依》第三講
轉自北京龍泉寺頭條號:http://www.toutiao.com/i64147319482073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