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學生很難懂的宗祠文化 中聖學校的孩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

2021-01-11 浙江在線

宣講員講解宗祠文化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中聖學校校長胡德龍向葉店宗祠授牌德育實踐基地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間才『許民間皆聯宗立廟』,但後來,只有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建『家廟』,其餘皆稱宗祠。」讓婺城區白龍橋鎮葉店村文化宣講員葉雯感到疑惑的是,這樣的講解對很多孩子來說並不好理解,但金華中聖學校的孩子卻聽得津津有味。

  4月27日,中聖學校組織學生到白龍橋鎮葉店村的文化禮堂「葉店宗祠」研學,宗祠文化涉及的古代知識點太多,對小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可對中聖的孩子來說,卻是個興奮點——這所學校的國學教育遠近聞名。

  中聖學校研學領隊老師劉振雲說,宗祠是檢驗孩子國學教育的好地方,將國學教育課堂搬到宗祠內,可以讓孩子更有體驗感和現場感。

  對著幾樣老物件上一堂國學課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葉店宗祠建於明末,宗祠內有很多老物件,在書本上已難得一見。

  「這石頭長得好怪,有特別用意嗎?」二年級學生小吳問。

  「這是抱鼓石,是古代一個家庭身份的象徵。抱鼓石是禮制建築等級的符號象徵,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周躍明老師答。

  「老師,這是什麼孔?」邊上的小陳同學又發問了。

  「這是用來放『門擋硬木』用的,古人的門沒有防盜鎖,兩扇門合上之後,屋裡的人,在中間放一根尺寸合適的硬木,外面的人就推不進來了,而裡面的人可以隨時拿出門擋出去。」周老師的解釋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接著,周老師主動拋出問題:「我們常說學習要打好基礎,基礎是什麼?其實這裡就有『基礎』,看誰能找到?」問題剛一拋出,就有孩子回答:「『基』是地基,可『礎』是什麼真不知道。」

  掃視了一圈,確認沒人回答後,周老師說:「『基』是指造房子時,造在地下的地基。而這木頭柱子下面的石頭墊子,就是『礎』,基礎就是指這個。」

  中聖學校校長胡德龍說,「校村結對、雙堂雙進」德育共建工作的核心在於一定要從學校實際出發,將學校辦學特色和文化禮堂亮點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很快融入文化禮堂的氛圍,引起精神共鳴。這次中聖學校的研學通過瞻仰前輩智慧結晶,現場教學,讓學生領悟宗祠文化精髓,寓教於遊,融智於樂,從而培養學生追根溯源的探究意識,學會敬祖感恩,踐行尊老愛幼。

  學校找到與文化禮堂的對接點研學效果才會更到位

  白龍橋鎮負責宣傳文化的工作人員許樂說,白龍橋鎮的文化禮堂建設立足當地特色,進行系統挖掘,梳理各自亮點,比如東俞文化禮堂,特色在於婚嫁文化;天姆山文化禮堂,特色在於婺劇文化和茶文化;而葉店宗祠,主要特色在傳統禮儀和孝親文化上。各學校在對接德育教育上,可以根據各自教育特點,按需對接。

  「這次中聖學校的研學做得非常成功,因為雙方有太多共通之處。就實踐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風的培育。家有家的記憶,族有族的傳承,祠堂是祭祖的場所,是找尋並發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質樸品德的場所,也是遊子們回家尋根訪祖和釋放鄉愁的場所。族人在春節、清明、冬至等傳統節日或平日休憩之餘來祠堂祭祖,在重溫家訓、祈求和順、傳承良好家風家訓的同時,也在近距離感受歷史的心跳。」許樂說,人們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被這種天然的親近感薰陶,正能量由此凝聚,從而激活這些文化基因。

  許樂說,小祠堂裡有著大文化,老樹發新芽,我們應充分重視祠堂這個文化空間,發揮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讓祠堂成為鄉村的文化禮堂,傳播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陣地。

相關焦點

  • 中聖學校舉行祭孔典禮 讓孩子明白尊師重道之禮
    「大哉孔子……莫不尊親……道大光明」孩子們跟著老師們整齊的念著孔子贊
  • 豫西山村學校孩子們的午餐:大米飯加雜燴菜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
    一次在豫西山區的一處大山溝裡路過一所山村學校,正趕上孩子們吃午飯。一二十個孩子排成一行,把飯碗放在校園的花池邊上吃飯,就下車靠近察看;孩子們見來了陌生人還帶著照相機,呼隆一下子就散開了,端著飯碗跑回到教室裡,有的甚至還躲在門後或者課桌後邊。
  • 中江宗祠的文化觀照
    如此,則宗祠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祠堂文化寄載深厚的倫理思想。入川移民始祖和先祖,無論經濟差到什麼境況,始終要建宗立祠,而且大部分入川先祖不僅實現祖願,甚至還建設出一個灣、一條溝的族人村莊。表現出對宗祠文化的高度認可與承傳。在考察和打量宗祠建設的同時,也讓今人窺見了三百年來,舊時中國宗族家庭制度倫理化、凝固化和工具化的社會現實。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家族,源遠流長;祠堂文化,根深葉茂。悠久的中華陳氏,孕育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根植於久遠的神州大地,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明之中,並遠播於海外。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
  • 今天我是一個小學生啦!——記洛川學校一年級學前教育
    為了讓孩子們邁好小學學習生活第一步 ,8月23至25日,洛川學校舉行了一年級新生學前教育活動。 通過此次講座,家長們對學校的育人理念、文化特色及育人成果有了初步了解。袁老師的講話為一年級新生和家長有效應對疫情,上下學的安全有序保障指明了方向。
  • 中山:遊走鄉村宗祠 尋找最美家風
    中山:遊走鄉村宗祠 尋找最美家風 2015-08-13 09:26:00 導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此次親子活動,就是促進家長和孩子們重視家風建設,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家庭和睦,共創和諧美好的家庭。
  • 雲課堂上英文,孩子們聽得好開心
    「我希望既能教給孩子們知識,又能讓孩子們開心,所以就選擇了小動物這個主題切入,給孩子們講課。」齊宜欣說,從最簡單的動物名次開始,帶上元音識別,然後再加上英文童謠,效果還不錯。 「志願者的課非常好,通俗易懂,又很有趣,孩子們聽得非常開心。」西皋完小四年級的英語老師薛興興對線上課堂評價頗高。
  • 5名勞模走進長春街小學講故事,小學生直呼是「最好的作文素材」
    楚天都市報9月27日訊(記者賀俊 通訊員楊亮)20多年潛行地下排水空間的疏撈班長劉得祥,幹一行愛一行的機械設備「醫生」向華鋒,創立基層「法律門診」的司法所所長亢玲,打造一批警務創新型樣板的民警陳默,還有身邊的讓學校突破瓶頸煥發新生的模範校長楊紅。
  • 匈牙利華星文化藝術學校老師何建穎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肆虐了全球,為防控病毒蔓延匈牙利政府年初頒布了緊急狀態法,時隔半年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學校也陸續開課。匈牙利華星文化藝術學校謹遵防控法則,進校門消毒、學生上課保持間隔、老師必須戴口罩等防護措施。7月的一天,筆者有幸採訪了華星藝術團旗下華星文化藝術學校,見到了上課的孩子們和新來任教的何建穎老師。
  •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張氏文化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齊家公藝;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
  • ...王益區開展2020年小學生探秘「銅川歷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孩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更好地親近本土文化,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重構新型學習方式,轉化學習氛圍。王益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2020年小學生探秘「銅川歷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
  • 惠州利用宗祠開展文化民俗活動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宗祠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擔負著紅白喜事等重要儀式。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如今,惠州祠堂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內涵,不少祠堂搖身一變成為了公益廣告創作基地、文體中心、旅遊景點,祠堂這一傳統的文化標誌在惠州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童年閱讀受益終生――兒童文學作家謝樂軍做客天心區與孩子們分享...
    童年閱讀受益終生——兒童文學作家謝樂軍做客天心區與孩子們分享閱讀(孟新校長和「魔術老虎爸爸」謝樂軍給孩子帶來特別的禮物。)天鴻小學舉行「作家進校園 書香伴成長」閱讀活動,學校邀請作家謝樂軍伯伯與全校600多名師生面對面交流,分享閱讀與寫作體會。 這兩位同學參加「續寫魔術老虎童話故事大賽」的作品,最近在〖樂樂童話〗微信公眾號選發了,作家給予了特別鼓勵。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 柳湖小學,讓國學教育在學校生根發芽
    臨近放學,孩子們背著書包準備離開學校。走到孔子像前的時候,孩子們突然停了下來,只聽見領頭的孩子說了句「立正,行禮。」隨後一群孩子面向孔子像,莊重地鞠上了三躬。此情此景,不僅讓記者感到震驚,也讓此次來考察的希賢教育基金會的執行理事長李利頗為震驚,他說道:「沒想到,國學教育在這所學校裡真的生根發芽了,校長變了、老師變了、學生變了、家長也變了。」
  • 最美宗祠,南康袁氏!
    南康袁氏淵源古色古香的袁氏宗祠坐落於南山腳下宗祠內充盈著袁氏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袁氏宗祠(袁氏宗祠)(袁氏宗祠內景)袁氏宗祠是各地袁氏宗祠慷慨解囊共同建成更是小南一起看看為宗祠貢獻的宗親袁氏宗祠樂捐榜(袁氏宗親樂捐榜)還有這些宗親為宗祠的建設出了不少力一起來認識吧!
  • 孩子們在華一美聯學校感受神奇小課堂
    本次校園開放日,華一美聯學校老師為小朋友們精心準備了豐富的小課堂,讓他們提前感受有趣的校園生活。當天,該校徐浦俊老師用20分鐘講完一個精彩的繪本故事,帶小朋友們暢遊文學世界,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鄧潮、王薇老師為小朋友們開了一節手工課,20分鐘的時間,帶小朋友們設計出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胸牌,體驗創作的樂趣;胡陽老師引導孩子們在20分鐘內完成了一個小實驗,解鎖科學密碼。現場提問環節,小朋友們紛紛積極地舉起小手。
  • 暑期實踐|共護黃河生態,傳承中華文化
    為了提高社會各界對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7月20日上午「黃河有我更美好」鄧州小分隊前去北京瀚韜教育機構(鄧州分部)對小學生進行黃河保護治理的宣講活動。(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宣講不是高談闊論,不僅要「有意義」更要「有意思」。
  • 津津有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興致勃勃,反義詞有:味同嚼蠟、索然無味,津津有味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津津有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成語釋義:津:口液;唾液;津津:興趣濃厚的樣子。形容趣味很濃或很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