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員講解宗祠文化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中聖學校校長胡德龍向葉店宗祠授牌德育實踐基地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間才『許民間皆聯宗立廟』,但後來,只有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建『家廟』,其餘皆稱宗祠。」讓婺城區白龍橋鎮葉店村文化宣講員葉雯感到疑惑的是,這樣的講解對很多孩子來說並不好理解,但金華中聖學校的孩子卻聽得津津有味。
4月27日,中聖學校組織學生到白龍橋鎮葉店村的文化禮堂「葉店宗祠」研學,宗祠文化涉及的古代知識點太多,對小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可對中聖的孩子來說,卻是個興奮點——這所學校的國學教育遠近聞名。
中聖學校研學領隊老師劉振雲說,宗祠是檢驗孩子國學教育的好地方,將國學教育課堂搬到宗祠內,可以讓孩子更有體驗感和現場感。
對著幾樣老物件上一堂國學課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葉店宗祠建於明末,宗祠內有很多老物件,在書本上已難得一見。
「這石頭長得好怪,有特別用意嗎?」二年級學生小吳問。
「這是抱鼓石,是古代一個家庭身份的象徵。抱鼓石是禮制建築等級的符號象徵,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周躍明老師答。
「老師,這是什麼孔?」邊上的小陳同學又發問了。
「這是用來放『門擋硬木』用的,古人的門沒有防盜鎖,兩扇門合上之後,屋裡的人,在中間放一根尺寸合適的硬木,外面的人就推不進來了,而裡面的人可以隨時拿出門擋出去。」周老師的解釋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接著,周老師主動拋出問題:「我們常說學習要打好基礎,基礎是什麼?其實這裡就有『基礎』,看誰能找到?」問題剛一拋出,就有孩子回答:「『基』是地基,可『礎』是什麼真不知道。」
掃視了一圈,確認沒人回答後,周老師說:「『基』是指造房子時,造在地下的地基。而這木頭柱子下面的石頭墊子,就是『礎』,基礎就是指這個。」
中聖學校校長胡德龍說,「校村結對、雙堂雙進」德育共建工作的核心在於一定要從學校實際出發,將學校辦學特色和文化禮堂亮點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很快融入文化禮堂的氛圍,引起精神共鳴。這次中聖學校的研學通過瞻仰前輩智慧結晶,現場教學,讓學生領悟宗祠文化精髓,寓教於遊,融智於樂,從而培養學生追根溯源的探究意識,學會敬祖感恩,踐行尊老愛幼。
學校找到與文化禮堂的對接點研學效果才會更到位
白龍橋鎮負責宣傳文化的工作人員許樂說,白龍橋鎮的文化禮堂建設立足當地特色,進行系統挖掘,梳理各自亮點,比如東俞文化禮堂,特色在於婚嫁文化;天姆山文化禮堂,特色在於婺劇文化和茶文化;而葉店宗祠,主要特色在傳統禮儀和孝親文化上。各學校在對接德育教育上,可以根據各自教育特點,按需對接。
「這次中聖學校的研學做得非常成功,因為雙方有太多共通之處。就實踐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風的培育。家有家的記憶,族有族的傳承,祠堂是祭祖的場所,是找尋並發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質樸品德的場所,也是遊子們回家尋根訪祖和釋放鄉愁的場所。族人在春節、清明、冬至等傳統節日或平日休憩之餘來祠堂祭祖,在重溫家訓、祈求和順、傳承良好家風家訓的同時,也在近距離感受歷史的心跳。」許樂說,人們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被這種天然的親近感薰陶,正能量由此凝聚,從而激活這些文化基因。
許樂說,小祠堂裡有著大文化,老樹發新芽,我們應充分重視祠堂這個文化空間,發揮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讓祠堂成為鄉村的文化禮堂,傳播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