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王牌對王牌》播出後,關於尚雯婕和許飛之間的恩怨情仇、成為了眾人熱議的焦點,相關評論文章猶如片片櫻花撲面而來。《許飛撕尚雯婕再現新反轉!為五鬥米折腰還想玩個性,活該丟了體面》、《許飛手撕尚雯婕,韓真真厲娜站隊,譚維維躺槍,這一屆超女崩了》、《許飛尚雯婕事件發酵,唐笑厲娜紛紛表態,14年的恩怨又被搬上檯面》、《韓真真發文力挺尚雯婕:看似冷漠 其實是不懂相處》、《06屆超女重聚變撕逼大戰:從現場撕到線上,沈騰、沙寶亮表情亮了》、《「超女」重聚煽情翻車,「回憶殺」扯出陳年「舊瓜」》等等等等,數也數不清。時間越扯越遠,波及人員越扯越多。我不經心中有個疑問,這些個評論者都是知情人?不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神奇的是對相關人員的心理活動也了如指掌。各種版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好不熱鬧。
我不想蹭此事件的熱點,明星本是凡胎,和我們素人一樣有著喜與惡。進入不惑之年以後舒服變成了我最重要的追求,除了肉體上的輕鬆,還有精神上的愉悅,簡單的人際關係對於不愛社交的我就是一種保護,讓我感到安全。
可能從幼兒園開始,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由天性驅使就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獲得他人所謂的認同。隨著年齡及閱歷的不斷增長,人們會用智商去迎合及融入一個又一個群體,以獲取那份存在感和歸屬感。在此過程中有些人願意拋棄是非觀念,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忘記個體的追求和目標,從而曲意迎合,人云亦云,失去自我。中國自古以來是個人情社會,「朝中有人好做官」,關係網被認為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條件。於是有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打點人脈關係,不亦樂乎地奔走在五花八門的酒局、飯局之中。一邊抱怨,一邊樂在其中。
還有一部分人不盲目的合群與社交,通常會被理解成清高或者孤僻。他們可能在選擇做自己的這條路上遭遇種種不順,也許會傷痕累累,但他們尊重了自己的內心,獲得「一種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流著眼淚也不是悲涼」的滿足與安寧。
喜歡熱鬧的人就去廣交善結、交朋識友,流連酒席間的觥籌交錯,享受著那眾星捧月的榮耀。喜歡安靜的人,拒絕湊熱鬧,有三兩知己足矣,嚮往平平淡淡,享受獨處。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一切都好。
所謂孤僻的人不是要特意去追求不合群,而是實在不必刻意去迎合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不適合自己的圈子,一味地強迫融入,只會作踐了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用去指責不合群的人,他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與你共處,並不含有鄙意,他有權選擇拒絕,無可厚非。
人類是群體性動物,我們當然要學會與人相處,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與自己相處。要是自己人際關係的管理者,而不是讓被人際關係去牽制。最舒服的社交狀態就是跟著自己的心走,雖然真正能夠完全做到不容易,至少我們可以去尋求讓自己平衡的狀態,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糾結之中。
有時候我們要勇於拒絕,又不欠誰的,愛咋想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