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法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各有不同

2020-12-13 待曉兒

「天幹地支」這二十二個字其實是早就創造出來了,在甲骨文當中已經有所辨識,也是用以表達序列,比如一些帝王的名諱便是如此,像商朝就有盤庚、帝乙、帝辛等等名號。

需要知道的是,用幹支來紀月、紀日是很早就有的傳統,無法確定起於何時,但用於紀年的做法卻要晚得多,起碼在西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制。

根據現有典籍的紀年稱謂變化可以肯定,幹支紀年以國家政令來推行的時期是東漢元和二年,而其實際上的普遍應用應該還要更早一些,但最早不能早於西漢。

西漢時期,幹支紀年和「星歲紀年」是混雜的

一種新規則的誕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個過渡的階段。

所以,如果要探究幹支紀法的源頭,那麼只需要找到原有紀年方式和幹支紀年方式混用的一個時期就可以了,而這個時期就是西漢。

在「幹支紀年」之前,我國古代除了用君主諡號的方式紀年之外,最通用的紀年方式就是「星歲紀年」,分為「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兩個階段。

「歲星」紀年,顧名思義,就是以「歲星」為參照物的紀年方式。

「歲星」也就是木星,古人早就觀測到,以地球為不動點來算,木星繞地一周的時間為十二年。同樣的道理,古人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在地球上的投影就被稱為黃道平面。

西方有「黃道十二宮」,分為十二個星座,中國也同樣如此,將黃道平面進行了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或「十二星次」,並且為之取了一些專有名稱。由西向東依次為:

星紀、玄枵(xiāo)、諏訾(zōu'zī)、降婁、大梁、實沈(chén)、鶉首(chūn'shǒu)、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xī'mù)

如果木星運行到某一個區位之間,這一年就紀為「歲在XX」。比如木星運行在「星紀」這一區域,就紀為「歲在星紀」。

這樣的描述在古籍中非常常見,比如:

《國語》: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不僅如此,因為同樣都是「十二」這一數字,古人就將十二星次名稱和十二地支一一對應起來:

通過這個表格能看出來,木星由西向東運動,和十二地支的次序正好相反,這樣就很不方便,於是人們就假想了一個和木星運動方向相反的虛擬天體,被稱為「太歲」。

於是,「星歲紀年」就從「歲星紀年」階段發展到了「太歲紀年」。

十二太歲年和十二星次一樣,都有自己專有的名稱:

攝提格、單閼(chán'yuān)、執徐、大荒落、敦牂(dù'zāng)、協洽、涒灘(tūn'tān)、作噩、閹茂(yǎn'mào)、大淵獻、困敦、赤奮若

這些名稱很拗口,但也能在典籍當中見到。

比如屈原《離騷》當中: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攝提」就是指「攝提格」,是太歲紀年的表達方式。

同樣,十二太歲年和十二地支也一一對應起來:

這樣一來,紀年就方便多了,歲星運行到「星紀」這一區域,那麼相應的太歲就對應著「析木」,析木對應的十二地支為「寅」,所以被紀為「太歲在寅」,也就是「攝提格」這一年。

而這一紀年方式還是不完善,所以在西漢時期還在發展,就出現了與天幹對應的「十歲陽」之說,並且和「十天幹」一一對應:

於是,我們在古籍當中就看到了用十歲陽和十二太歲年連在一起紀年的表達方式,並且在後來幹支為主的紀年中,有些史家依然會用這樣的表達。

比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閼逢執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

那麼,既然「十歲陽」和「十二太歲年」可以連在一起,那麼直接將其所對應的「天幹」和「地支」對應起來不就更方便了嗎?

所以,司馬光的那一條記載,翻譯過來其實就是甲辰到戊申一共五年時間。

那麼,既然「十歲陽」的誕生是在西漢時期,那麼天幹與十歲陽的對應關係自然就是在這一時期了。

於是自然可以推斷,將天幹地支連起來用於紀年的方法最早也不能早於西漢。

這在西漢流傳下來的一些典籍當中也能得到印證,這一階段當中的史書裡,有很多都是幹支紀年和「星歲紀年」混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後世當中以幹支紀年來敘述西漢歷史的典籍,其用法是根據十歲陽和十二太歲年與天幹地支的對應關係推斷而出的。

又因為天體運行的時間是一個約數,和人為劃分的時間有所出入,那就導致了十歲陽和十二太歲年和後來的幹支紀年在起止時間上並不是完美對應的。

所以對於西漢年代用幹支紀年表示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些微的差異。

天幹地支在紀月與紀日中的應用

古人也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在先秦古籍中曾經出現的「十三月」或者「十四月」都是閏月,最初只是直接加在年尾,但並不常見。

而「十二」這個數字,正好是月份和地支相對應的,所以只用一個地支就能充分表達,這也就是古代的「月建」制度。

在用地支來表示月份之前,古人也曾經給十二月取不同的名稱,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和孟仲季三個排行聯繫起來,就出現了孟春、仲春等等稱呼,正好是十二個。

《楚辭·哀郢》當中: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仲春」其實就是指夏曆當中的「二月」。

除此之外,古人還曾經給每一個月起一個不同的名稱,在《爾雅》當中有記載:

就像我們提到過的《離騷》示例: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攝提」是指「攝提格」,而「孟陬」就是指正月而言的。

基於此理,人們將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對應,用地支的名稱來表示月份。

在古代傳統當中,「冬至」這一節日是非常重要的,至今南方依然有「冬至大如年」的風俗,所以就將冬至所在的那一個月作為一年的開始,用「子」來代稱。

冬至一般在一年中的第十一月,所以就被紀為「建子之月」。以此類推,正月其實就是「建寅之月」。

屈原《離騷》中的那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其出生的時間為寅年、寅月、寅日。

十二個月份往往只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因為正好可以循環使用,不存在缺少或冗餘的現象,而一日之內的十二時辰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只用一個地支名稱來表示。

至於說用幹支來計算月份和時辰的說法,其實只是用於生辰八字的推算,並沒有流行開來。

而已「幹支」紀日是比較常見的手法,和幹支紀年的方法是一樣的,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結合,形成六十對組合,以「甲子」開始,以「癸亥」為終結,循環往復,所以說「六十年一甲子」。

值得注意的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組合,一共是一百二十組,那為什麼會只用「六十」這一數字呢?

那是因為,配對的方式只能為奇數與奇數組合,偶數與偶數組合。

比如說,有「甲子」,但不會有「甲醜」;有「乙丑」,但不會有「乙寅」。以此類推,正好六十個組合。

以「幹支」紀日的方式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盛行了。

比如《左傳》當中:

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至於說「辛丑「換算成公元紀年紀日的方式到底是哪一天,這個只能依靠後人推斷出的春秋長曆了,是魯隱公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為公元前722年5月23日。

總結一下:

幹支紀法裡,紀月和紀時都只是用了幹支中的十二地支,並沒有流行出幹支共用的形式。

紀日的起源非常早,不能確定具體時代,幹支紀年方式的應用是不會早於西漢的,大規模推行是在東漢時期。

人們為何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仙」與「聖」有何分別?

相關焦點

  • 在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紀年、紀月、紀日的?
    今天是公元2020年5月25日,這便是西方的公元紀年。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曆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被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
  • 殷代人們的紀日紀月紀年法分別是怎麼出現與施行的
    就耕地來說,已有田、疇、甽、畯、和疆、井與田、相關聯的,又有圓和圃。就穀物的種植來說,已有禾、粟、黍、麥、來、藝和農、嗇。與種植相關聯的,有桑、果和樹、慄。與桑的種植有關的,有蠶和絲、帛。這個紀日法就是根據農業方面的知識計算的,根據不同的農作物耕種的時節從而確定不同的曆法,根據曆法大家就可以按照這上面的時間節點來種植農作物誒,這個曆法也是根據經過科學驗證的。
  • 教你「掐指一算」:算時間的幹支紀法!從此不查萬年曆!
    我們通常說「掐指一算」,影視劇裡的很多高人正是這樣,只見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大拇指在手上不停地移動,這是故弄玄虛呢,還是確有什麼作用?具體可分為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直至幹支紀時。如果我們知道今年是戊戌年,想知道十年前或十年後是什麼年,怎麼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萬年曆,現在手機裡就有這樣的軟體,很方便。但古人沒有手機,恰好身邊也沒有萬年曆和紙筆,怎麼辦呢?
  • 國學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成幹支紀年?
    其中十二地支與屬相一一對應,它們分別是: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
  • 2019年廣東事業單位公基知識:天幹地支紀年法
    一、基本介紹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 玄學入門之幹支紀年法
    今天來說說幹支紀年的簡單方法,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幹支,幹支就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幹支是陰陽五行觀念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細節,推斷吉兇體咎,交感變化及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的符號。幹支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
  • 2020年寧夏事業單位備考知識:天幹地支紀年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十天幹十二地支不僅代表不同的五行方位,其中的五行裡面還有陰陽之分,說起來比較多的內容。今天只大體談一下。每一個天幹配有一個地支,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
  • 幹支歷與民俗 農曆中的陽曆成分
    幹支歷,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叫法,但是幹支歷的骨架——二十四節氣和用天幹地支搭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許多人都知曉一二。幹支歷,是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搭配組成六十組不同的天幹地支(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為節省篇幅,這裡不再重複相關基礎內容)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的曆法。幹支歷的核心內容是二十四節氣(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 【常識備考】天幹地支紀年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 什麼是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怎麼算?
    十天幹,十地支,又簡稱幹支,由幹支來紀年的方式叫做幹支紀年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紀網上十天幹和十二 地支順序組合,
  • 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 自己也能算年份幹支
    十天幹從甲到癸相當於數字一至十,十二地支也相當於十二進位的數字,常常用來計時,比如十二時辰;用來紀月,紀年。農曆的幹支歷年月日時都使用幹支配合的六十甲子循環表示。從23時起至次日1時之前為子時,接下來依次是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11時起至13時之前是午時,之後從13時起依次是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劃分時辰的另一種方法是以「0」點為子時,12點為午時,時間段包括前後各1小時。其他時辰的時點都是偶數時點。古人把天幹和地支相匹配,匹配的方法是從甲子、乙丑開始,排到癸酉,天幹排了一輪,地支還剩兩個沒排。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常識備考:天幹地支紀年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幹支紀法
    遠古時期,為了把陰陽曆法串起來,或者在陰陽曆法之前,已經掌握了一種更加根本的日曆紀法,就是幹支紀法。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了完整的幹支表。可能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經採用幹支紀日了。不過這種紀日法是否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能肯定。
  • 2020「庚子」之幹支歷你明白嗎?
    「庚子」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法。我們現行的紀年曆法有三種:1、農曆,稱為陰陽合曆,既有太陽曆(24節氣),又有月亮歷,民間俗稱陰曆。2、公曆,稱為陽曆,純太陽曆。3、幹支歷,為節氣歷、中國陽曆。今年2020年是庚子年,庚子即是幹支歷。幹支歷是一種用六十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 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 掌握紀年月常識,公基不吃虧!
    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常考察到的古代紀年方法:日是最早出現的計時單位。幹支概念:天為幹,地為支。十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個單位,組合的方法是以天幹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天幹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從甲子始,至癸亥終,稱為六十甲子。大約產生於殷商時代。從春秋戰國開始,幹支紀日便成為歷代史官紀日的傳統方法。
  • 【公元與幹支紀年換算法】
    如:公元6年,則在天幹、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麼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公元11年,則取尾數1對應的天幹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麼,該年則為辛未年。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