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幹支紀法

2020-12-13 隱士申子源

中國的傳統日曆,不能叫做陰曆,也不能叫做陽曆,更不能叫做農曆。

我們平常所說的農曆,就是那些一個月農曆初幾初幾的內容,其實這部分屬於陰曆的部分。

陰曆是來標識月亮運行規律的;

陽曆是二十四節氣部分,用來標識太陽一年之中對地球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不只是日曆上的二十四節氣就完事了,還有上中下三元,還有節氣交接的時辰,到分刻,都是很精細,很講究的。

二十四節氣的分段是非常嚴密的,而粗淺的部分就是一年四季,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成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分點進一步細分了四季的特徵,進一步結合六分點,取最小公倍數,得出二十四分點,也就是二十四節氣。

六分點,也叫做六之氣,是五運六氣的內容。

可以知道,上半年下半年的二分點,四季,六分點,八分點,都可以取二十四做最小公倍數。

二十四節氣還可以理解為八卦和三個爻位,再一年的分布,對應地理學上的二十四山,這裡不展開。

遠古時期,為了把陰陽曆法串起來,或者在陰陽曆法之前,已經掌握了一種更加根本的日曆紀法,就是幹支紀法。

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了完整的幹支表。可能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經採用幹支紀日了。不過這種紀日法是否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能肯定。但從春秋以來,這種紀日法已被證明沒有間斷和錯亂。

《春秋》所記第一次日食發生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經現代計算證明,這個日期確實發生了一次日食,因此這個日期的記載是準確的,表明從那時以來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止,其間歷經2600餘年,我國一直有條不紊地使用幹支連續紀日,未發生一日差錯,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史料,也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一份科學文化遺產。

唐朝有一位牛人,叫做李淳風的,寫了一本國家典藏的天文書籍叫做《乙巳佔》,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佔星學著作,撰成於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稍後。至於書名為什麼用六十甲子中的乙巳名之,叫《乙巳佔》。

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解釋說:"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陸心源認為道士李淳風推算出了準確的曆元為乙巳之歲,於是就以之命名該書,以示其言準確可信。陸心源的解釋可備為一解。

這裡採用的紀法體系,用的都是幹支紀法。

這位牛人和另外一個牛人合著了一本現在震撼世界的書籍《推背圖》,同樣也採用了幹支紀法。

幹支紀法和陰陽合曆的相互關係,我們用一張圖表,先簡單表示出來。

從上圖可以發現,我們平常說的7月21日之類的日曆,也就是現在領工資放假用的國曆(西元日曆),其實是很low的,一點也不科學。

很多人認為最科學的西方人搞出來的曆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不在今天的科學曆法講述範圍之內,大家先忘記他們一陣子。

現在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幹支紀法對於陰陽合曆到底意味著什麼?

可以這樣說,幹支紀法就是陰陽日曆中的核心密碼,也是天地運行的核心規律。

用數理模型的語言來描述,可以認為幹支紀法是陰曆和陽曆的均衡指標。

至於幹支紀法就是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組合,得出一個六十的循環周期。

這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有,就是天文依據,五大行星圍繞著太陽,包括地月系統圍繞著太陽運轉。

他們在六十年的時候,會回歸到一個相對恆定的起點。

我們在評估農業收成和天文氣象的時候,六十年一輪迴這個指標是不能忽視的。

誰忽視,誰的數理模型數據用多十部超級計算機都圓不回來,大概就是這樣的計算量吧。

像今年的浸水車這麼多,也是因為氣象學對傳統的氣象數理規律的漠視導致的結果,不知道誰來背鍋,反正一句迷信就是了。

好了,關於曆法的事情,先扯這麼多。

關注傳統文化的精粹,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三是陰陽合曆,相對來說,陽曆和陰曆都比較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曆法卻比它們都要複雜,因為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  所謂陰陽合曆,就是既要考慮月相的符合,即新月在初一,滿月在十五,又要讓一年的平均長度仍然為365日多一點(和公曆的年長接近)。這樣曆法中,就必然會同時容納陰曆和陽曆兩種成分,並且要將它們調和起來,所以比陽曆和陰曆都要更為複雜。
  • 作為我國古代一個重大發明與獨特創造,「幹支紀法」的成因與流行
    古代曆法,用幹支紀法很流行,從公元五十四年(東漢建武三十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沒有間斷過。我國古代最早用天幹地支記載年月日時,天幹有十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中的甲丙戊庚壬屬陽,稱陽幹;乙丁己辛癸屬陰,稱陰乾。自然界一切皆有陰陽之分,十天按順序分成各含一陰一陽的五對: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地支以十二支為循環,表示自然界的規律和時空體系。正月孟春,陽氣初發,生物開始演變,建之以寅。寅,「演」也。二月仲春,陽氣方盛,生物生長漸茂,建之以戊。戊,「茂」也。
  • 古曆法之陰曆、陽曆及陰陽合曆
    奇門遁甲中有許多古代曆法的術語,古代曆法種類繁多,主要分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三種。因為計算時間,或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或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或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陽曆系統,後者屬於陰曆系統,調和者屬於陰陽合曆系統。2.陽曆是怎麼制定的?
  • 教你「掐指一算」:算時間的幹支紀法!從此不查萬年曆!
    今天,神秘君就介紹一種「掐指一算」的乾貨,讓你不查萬年曆,快速推算出時間的幹支紀法。眾所周知,我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是「幹支紀法」,即把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而在風水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最常用到的曆法是陰陽曆,它不僅用來計時,也是風水學中主要的應用方法之一。3.陰陽合曆就是以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作為曆法的天文根據,融入回歸年和朔望月,並把二者並列作為制歷的基本周期,同時還增加了閏月,以協調回歸年、朔望月之間的關係。我國傳統的農曆(也稱夏曆、陰曆)、古巴比倫歷、古希臘歷都屬於這樣的陰陽合曆。
  • 2020「庚子」之幹支歷你明白嗎?
    我們現行的紀年曆法有三種:1、農曆,稱為陰陽合曆,既有太陽曆(24節氣),又有月亮歷,民間俗稱陰曆。2、公曆,稱為陽曆,純太陽曆。3、幹支歷,為節氣歷、中國陽曆。今年2020年是庚子年,庚子即是幹支歷。幹支歷是一種用六十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 根據出生時間正確地排出人生八字,以及批八字時常用的幹支屬性
    推算八字的原理及方法1.根據出生時間正確地排出人生八字排八字前的準備(1)準備一本有二十四節氣、幹支紀法和農曆與公曆互算的萬年曆。(2)請要算命的人,報出他準確的出生年月日時,出生的年月日時中有一樣不能確認的,他的命就不能算。
  • 「幹支」紀法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各有不同
    西漢時期,幹支紀年和「星歲紀年」是混雜的一種新規則的誕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個過渡的階段。所以,如果要探究幹支紀法的源頭,那麼只需要找到原有紀年方式和幹支紀年方式混用的一個時期就可以了,而這個時期就是西漢。
  • 其實用的是幹支歷!
    其實用的是幹支歷!今天風水大觀園的李易謙老師,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1、什麼是陽曆?陽曆,全稱是太陽曆。顧名思義,它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重點來了,陽曆有很多種,比如幹支歷、公曆、古埃及曆,等等。
  • 天機子平 | 幹支緣起
    當我們把握了陰陽、五行、幹支的本質以後,就會發現,易學上原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所謂玄妙,居然可以如此輕鬆的破解!   隨著陰陽五行與地支的融合,地支被賦予了強大的內涵,不僅記錄年份,還與天幹組成「六十甲子」,成為一套完整的時間計算體系,可以標記月,可以標記日,可以標記一天中不同的時辰。   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12個時辰,空間有12個方位。
  • 幹支量綱發明來源:「歲星紀年」
    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歷;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農曆,因為是陰陽合曆,所以需要歲首置正也就是正朔,正朔需要使用四種方法:其一:「立杆測影」法:《逸周書.周月解》中記載「惟一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見,日短件,基踐長,微陽動於黃泉,陰降慘於萬物。」
  • 幹支紀年與公曆換算
    換句話說,凡幹支紀年稱甲某年(如甲子、甲寅)的,其對應的公元紀年的個位數必為4,若是公元前則應為7,其餘參照表二類推。該表二的優點是可以直接用來檢查前述由公元推算幹支的結果中尾數是否正確,當然也可以與地支配合直接用於換算。其依據是,由於地支數目為十二,在六十幹支紀年中地支的循環周期就是十二年。我國古代還有把每個地支分別與某個動物聯繫在一起的習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十二屬相。
  • 幹支紀年曆
    1、天幹地支說到幹支紀年,首先要了解「幹支」,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天幹十二地支。圖片來自百度天幹在古代是一種計序的文字符號,一共10個,分別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按照陰陽屬性不同又分為陽幹和地支則是記錄時辰的符號,一共12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陰陽屬性不同分為陽支和陰支。陽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支:醜卯巳未酉亥。
  • 分析幹支紀年發現中間隱藏著許多規律
    幹支紀時是易經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為更好的學習易經預測學,很多先知先覺者總結了很多幹支紀時的規律。為了方便記憶,本人把1984年至2043年60年的公曆時間與甲子時間整理出來,以便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
  • 古人曾以幹支記錄生日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核心提示  說起過生日,2月29日出生的人可能有點鬱悶,他們4年才能過一回生日。可是,如果把慶生視為人生一大樂事,古人的「悲催」顯然要比現代人多。他們以幹支紀日記憶生日,為過一個生日,他們要等的可能不止4年。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憶自己的出生日期,不過最初是以幹支紀日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說自己出生於寅年正月的庚寅日。這裡的「庚寅」就是中國古人用來紀日的方式。
  • 奇妙的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也就是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一定規則依次組合,每一組幹支代表一個周年,並且每個周年中的每月、每日都以此規則用某組幹支來表示。人們把這套用幹支來標註年月日的曆法稱為幹支紀年法。例如今天是2020年12月16日,幹支紀年法就是把這一天標註為庚子年戊子月癸巳日。
  • 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幹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2,古今對應:當時使用的歲星體系和現在的幹支體系存在著如下對應關係:天幹:  幹者猶樹之幹也。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 易經思維梳理《推背圖》,尋找隱藏著的秘密
    學習易經也有一段時間了,總希望能梳理清楚中國預測學的最高智慧,尋找隱藏在古人經典著作中哪些神秘而又奇準無比的預言。古聖先賢是用什麼方法來推演萬事萬物的變化的呢?他們是怎麼悟透易經原理的呢?這些預測是真實的嗎?帶著這些問題用易經思維來梳理《推背圖》。
  • 中國獨有的幹支紀年法帶你走一波見識
    其實甲子的說法來源於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的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幹有十二,相互搭配可用來紀年、記日和記時,其中天幹紀日的方法比紀年法歷史更悠久,夏商時代便已在使用。幹支,據《辭源》裡的解釋,是取自於樹木的「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