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曆法,用幹支紀法很流行,從公元五十四年(東漢建武三十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沒有間斷過。我國古代最早用天幹地支記載年月日時,天幹有十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的先後,不僅有數的涵義,還包含萬物由隱伏.發生.少壯.繁盛.衰老.死亡而更始輪迴的氣化運行規律。
《漢書.律曆志》形象地解釋了天幹在萬物生長收藏,少壯老滅的循環規律。
甲通莢,嫩芽破莢而出的初生現象;
乙指奮軋於乙,幼苗始出彎曲未伸之象;
丙指萬物開如丙壯;
丁指大盛於丁,幼苗不斷茁壯成長;
戊指豐茂於戊,幼苗日益茂盛;
己指理紀於己;
庚指斂更於庚,生命開始收斂;
辛指悉新於辛,新的生命開始醞釀;
壬指懷任於壬,新的生命開始孕育,已具胎氣;
癸指陳揆於癸,新的生命又將開始。
天幹中的甲丙戊庚壬屬陽,稱陽幹;乙丁己辛癸屬陰,稱陰乾。自然界一切皆有陰陽之分,十天按順序分成各含一陰一陽的五對: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地支以十二支為循環,表示自然界的規律和時空體系。正月孟春,陽氣初發,生物開始演變,建之以寅。寅,「演」也。二月仲春,陽氣方盛,生物生長漸茂,建之以戊。戊,「茂」也。三月季春,春陽震動,生物越發生長得茂盛,建之以辰。辰,「大成」也四月孟夏,陽氣壯盛,建之以巳。巳,「停止」也。五月仲夏,陽極陰生,生物成長枝繁葉茂,建之以午。午,「忤」也,逆陽而起。六月季夏,生物盛長,果實開始成熟,果成有味,建之以未。未,「味」也。
七月孟秋,秋涼初至,物成漸收,建之以申。申,「伸」也,雙手伸出持物狀。八月仲秋,陰氣漸盛,生物衰老,建之以酉。酉,老也《白虎通.五行》。九月季秋,生物盡收,建之以戌。戌,滅也,謂時物皆衰滅也。十月孟冬,陰氣漸盛於外,陽氣漸藏於下,建之於亥。亥,豖也,故曰首曰身也《左傳.襄公三十年》。十一月仲冬,地下陽氣初生,生物萌芽,建之以子。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十二月季冬,陰氣漸衰,陽氣已動,生物的幼芽將破土而出,建之以醜。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說文》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稱做陽支;醜卯已未酉亥屬陰,稱為陰支。十二地支按其順序各含一陰一陽五組。東方寅卯木,南方巳午火,西方申酉金,北方亥子水,中央辰未戌醜土。按幹支各自的順序,天幹在上,地支在下,依次排列,無論是年月日時皆從甲子開始,六十為一個甲子循環,一年分十二月,一日分十二時辰。每逢五年有六十個月,五天有六十個時辰。《內經》說:「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生焉。應天之氣,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六期而環會。五六相合,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十甲子的循環周期,也就是六十進位,可以用來紀年月日時,還可以據其幹支的屬性來分析這一年的年月日時變化的大致情況。這種用幹支表示年月日時序號的方法,叫做「幹支紀法」,它是我國古代曆法中的一個重大發明與獨特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