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古代一個重大發明與獨特創造,「幹支紀法」的成因與流行

2021-01-08 鄉下老果

古代曆法,用幹支紀法很流行,從公元五十四年(東漢建武三十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沒有間斷過。我國古代最早用天幹地支記載年月日時,天幹有十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的先後,不僅有數的涵義,還包含萬物由隱伏.發生.少壯.繁盛.衰老.死亡而更始輪迴的氣化運行規律。

《漢書.律曆志》形象地解釋了天幹在萬物生長收藏,少壯老滅的循環規律。

甲通莢,嫩芽破莢而出的初生現象;

乙指奮軋於乙,幼苗始出彎曲未伸之象;

丙指萬物開如丙壯;

丁指大盛於丁,幼苗不斷茁壯成長;

戊指豐茂於戊,幼苗日益茂盛;

己指理紀於己;

庚指斂更於庚,生命開始收斂;

辛指悉新於辛,新的生命開始醞釀;

壬指懷任於壬,新的生命開始孕育,已具胎氣;

癸指陳揆於癸,新的生命又將開始。

天幹中的甲丙戊庚壬屬陽,稱陽幹;乙丁己辛癸屬陰,稱陰乾。自然界一切皆有陰陽之分,十天按順序分成各含一陰一陽的五對: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地支以十二支為循環,表示自然界的規律和時空體系。正月孟春,陽氣初發,生物開始演變,建之以寅。寅,「演」也。二月仲春,陽氣方盛,生物生長漸茂,建之以戊。戊,「茂」也。三月季春,春陽震動,生物越發生長得茂盛,建之以辰。辰,「大成」也四月孟夏,陽氣壯盛,建之以巳。巳,「停止」也。五月仲夏,陽極陰生,生物成長枝繁葉茂,建之以午。午,「忤」也,逆陽而起。六月季夏,生物盛長,果實開始成熟,果成有味,建之以未。未,「味」也。

七月孟秋,秋涼初至,物成漸收,建之以申。申,「伸」也,雙手伸出持物狀。八月仲秋,陰氣漸盛,生物衰老,建之以酉。酉,老也《白虎通.五行》。九月季秋,生物盡收,建之以戌。戌,滅也,謂時物皆衰滅也。十月孟冬,陰氣漸盛於外,陽氣漸藏於下,建之於亥。亥,豖也,故曰首曰身也《左傳.襄公三十年》。十一月仲冬,地下陽氣初生,生物萌芽,建之以子。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十二月季冬,陰氣漸衰,陽氣已動,生物的幼芽將破土而出,建之以醜。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說文》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稱做陽支;醜卯已未酉亥屬陰,稱為陰支。十二地支按其順序各含一陰一陽五組。東方寅卯木,南方巳午火,西方申酉金,北方亥子水,中央辰未戌醜土。按幹支各自的順序,天幹在上,地支在下,依次排列,無論是年月日時皆從甲子開始,六十為一個甲子循環,一年分十二月,一日分十二時辰。每逢五年有六十個月,五天有六十個時辰。《內經》說:「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生焉。應天之氣,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六期而環會。五六相合,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十甲子的循環周期,也就是六十進位,可以用來紀年月日時,還可以據其幹支的屬性來分析這一年的年月日時變化的大致情況。這種用幹支表示年月日時序號的方法,叫做「幹支紀法」,它是我國古代曆法中的一個重大發明與獨特創造。

相關焦點

  • 隱藏在陰陽合曆中的核心秘密,幹支紀法
    遠古時期,為了把陰陽曆法串起來,或者在陰陽曆法之前,已經掌握了一種更加根本的日曆紀法,就是幹支紀法。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了完整的幹支表。可能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經採用幹支紀日了。不過這種紀日法是否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能肯定。
  • 教你「掐指一算」:算時間的幹支紀法!從此不查萬年曆!
    原來,古代的推算預測術常常都會用到「掐指一算」,這樣就省掉了使用紙筆的麻煩,不僅可以隨時隨地起算,甚至比用紙筆算得還快。今天,神秘君就介紹一種「掐指一算」的乾貨,讓你不查萬年曆,快速推算出時間的幹支紀法。
  • 「幹支」紀法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各有不同
    「天幹地支」這二十二個字其實是早就創造出來了,在甲骨文當中已經有所辨識,也是用以表達序列,比如一些帝王的名諱便是如此,像商朝就有盤庚、帝乙、帝辛等等名號。需要知道的是,用幹支來紀月、紀日是很早就有的傳統,無法確定起於何時,但用於紀年的做法卻要晚得多,起碼在西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制。
  • 發明家張開遜十大獨特視角審視人類重大發明
    先後10次榮膺國際發明大獎的著名發明家張開遜,以其獨特視角撰著的新書《回望人類發明之路》,近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  以發明家獨特的視角審視人類發明之路,詮釋並點評人類發明的大智慧,給今人以啟迪並引發人們思考和聯想,是《回望人類發明之路》一書最突出的特色;而發明家獨特的視角又集中地表現為;作者洞開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歷程,從中凸顯重大技術發明與文明的關係與聯繫,闡述技術發明的科學內涵以及科學對技術的基礎作用,揭示人類技術發明的規律及其人文價值。
  • ...想一萬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繪本,見證古代發明的偉大和神奇
    也正是因為這些奇思妙想,構成的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曾經或者仍然在改變和影響著整個世界。而今天,我們將帶領大家再次見證屬於我國古代文明的科技發明創造的偉大和神奇,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先人的不懈努力。
  • 高二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教學設計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推論中國四大發明產生的便利,在老師引導下理解中國古代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②學生通過綜合分析我國在數學、天文學和農學上的成就,在老師引導下探討中國古代的科技結構,並分析其原因;  ③學生通過對比東西方在不同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聯繫所學知識,探討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 中國獨有的幹支紀年法帶你走一波見識
    其實甲子的說法來源於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的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幹有十二,相互搭配可用來紀年、記日和記時,其中天幹紀日的方法比紀年法歷史更悠久,夏商時代便已在使用。幹支,據《辭源》裡的解釋,是取自於樹木的「幹枝」。
  • 中國古代傳統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一種紀月方法,將十天幹月十二地支按次序組合,從「甲子」開始循環,到「癸亥」結束;循環一周正好「六十對」。一般用地支來紀月。每個月用固定的十二地支來表示;將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為「丑月」(十一月),以此類推,「亥月」為十月。
  • 從新生兒屬相說我國曆法
    先說公曆,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也是我國現在最普遍使用的曆法。它的標準名稱是格里高利曆,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的曆法。我國從辛亥革命後一直沿用至今。再說陰曆。陰曆是月亮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曆法。
  • 如何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這樣...
    文章指出,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中從3個方面談了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一起來看!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2020「庚子」之幹支歷你明白嗎?
    3、幹支歷,為節氣歷、中國陽曆。今年2020年是庚子年,庚子即是幹支歷。幹支歷是一種用六十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幹支歷是以天幹和地支按順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組合,從「甲子」起﹐到「癸亥」止﹐滿六十為一輪﹐稱為"六十甲子",亦稱"六十花甲子",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又因首是"甲"字的有六組,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所以也叫"六甲"。
  •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常識(2)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常識(2),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8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9.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 10.幹支:天幹地支的合稱。
  • 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幹支是大撓創製的。
  • 十大中國古代發明,你知道幾個?
    在這些朝代中,中國人發明了許多今天仍在使用的有用和有價值的物品。中國人對眾多的發明和創新負責,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中國人,從戰爭,航海,計時甚至是流行飲料的一切都會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列出了中國人十大最佳創新和發明。1.絲綢 - 超過5000年前絲綢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整個歐洲和亞洲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在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紀年、紀月、紀日的?
    也就是說,我國使用公元紀年不過108年的時間,那麼我國在古代時期都是怎樣紀年、紀月、紀日的呢?1、紀日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來紀日。一天之內的時間,古代一般用地支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正好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天的23點至次日的1點為子時,23點為子初,0點為子正,1點為醜初,以此類推。
  • 古代在科學發明有突出貢獻的人物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名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
  • 中國古代最牛的3個發明家,其中一個發明機關槍,卻被康熙坑死
    說到發明,我泱泱中華可謂是令世界敬仰,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等,尤其是火藥可以說說名震海內外,當時可以說是領先其他國家不下10幾年,而且中國的發明不僅限於一哥領域,在建築上,數學,天文學,地質,地理學等造詣頗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盤點盤點3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最牛發明家吧
  • 幹支紀年法的計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紀年方法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幹支紀年、皇帝年號紀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等等。由於紀年方法的多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記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年份和先後順序。因此,認真了解歷史上的一些紀年法是必要的。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紀年方法,其依據主要是天象和農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能找到相應的規律來理解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計算方法了。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