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計算時辰的方法

2020-12-13 騰訊網

一:關於計算時辰的方法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二:怎樣計算時間

1,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

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

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

9時至11時為「巳時」

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

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

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

9時至11時為「亥時」

2,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3,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4,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更天」前最大的數字是五,是指三時至五時.

三、關於計算日子的方法:

天幹地支相關介紹

1,天幹地支簡介: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幹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2,古今對應:當時使用的歲星體系和現在的幹支體系存在著如下對應關係:

天幹: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遊兆——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強梧——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徒維——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祝犁——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商橫——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昭陽——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橫艾——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尚章——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困敦——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赤奮若——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攝提格——髕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髕演於下。

卯:單閼——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執徐——伸也,萬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

未:協洽——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涒灘——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萬物成熟。

戌:閹茂——滅也,萬物滅盡。

亥:大淵獻——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3,天幹地支的寓意: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就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人之學

幹支含有種種特定信息,大無不包,細無不化。

地支藏象——

子水,代表賊盜,又代表技術性的職業、機密文件、鑰匙、跟機密性的器械相關的事物。水是流動的,引申為流動性的行業,也可指代一個人沒有主見,喜歡隨波逐流,也可以代表一個人機敏;若水泛濫,則代表人狡猾,或感情泛濫,等等。子水多,主情感鬱悶,多災多病。子水為坎卦,坎多則多災難,為卦象類比所致。

醜土,代表官人,金融業(如金融、會計、出納、證券、保險等;也代表證件、票據等),務實而沉默,是領軍人物,但不喜權力。醜土亦指怨婦——充滿了抱怨的女人;也代表冤讎詛咒。

寅木,代表官貴,膽大有學識,代表通訊設備、高科技產品,等等。為人樂於冒險,充滿激情,領悟能力強,觸類旁通。寅見寅,主連蒙帶唬,適合作政客。

卯木,代表車船等交通工具,逢空則代表飛機、網絡、信函。例如,發簡訊就可以用卯來表示。為人體貼和忠誠,喜歡寧靜和舒適。卯木多,則主好鬥辯論,且婚姻多不和睦;「坤安震殺」之故。

辰土,代表醫巫卜相、宗教等相關之人,引申為執法人士,倔強好鬥。性格激昂、強大和獨立。

地支中,只有龍為圖騰物,人未曾見。龍為圖騰,麒麟也是圖騰,因此圖騰之物都可以歸到龍類,用辰來表徵。

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其中《史記•老子申韓列傳》裡提到:老子對孔子說,不要一天到晚總是充滿鬥志想要成就功業,計劃著將來如何如何,這樣其實無益於自身,並且也恐怕活的不長久,在社會上發展的好,將來會有後遺症。孔子聽了他的話,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龍可以「乘風雲而上天」,年輕的孔子,認為老子深不可測,高不可攀。

順便介紹一下:故宮裡的角樓,並不是在角落地方就叫做角樓,因為古代建築都是用木製,為了防火,請龍王來降火,天上二十八宿中的角星對應為龍角,代表著龍,因此就請下角星下界,故名為角樓。角樓是中國的鎮城之寶,角樓深刻地體現了「萬物各得以生」的五行之和的目的。

巳火,代表文書信息、驚恐、多疑、多夢,也主迷人、明智和深思熟慮,多疑、倔強。健談、愛生悶氣、比較自私。

午火,代表文章、文藝,在人性方面,主敏捷但不安定,虛榮急躁,古道熱腸,渴望輝煌而動蕩的生活;親情不睦。午火多了為離卦,問婚姻多有離異之相,不離則兩地分居。午火疊見,主人精神比較壓抑,所以金口訣裡有這樣的口訣:「午見午,主精神壓抑;未見未,主忐忑不安」……這些口訣,自古於書未見,均來自於家學之傳承。

未土:未主口食,多好酒,愛好夢想,多愁善感和利他主義者,缺少獨立性,常需要支持。未入坤卦,坤主安寧,二坤疊見則主物極必反。未見未,主忐忑不安。

申金,是傳送之神,主軍警政法、執法人士、武術槍械。好奇和調皮,力求出類拔萃。申為坤所在位,疊申相見為斷。例如,問婚姻,則主分離。

酉金,為暗昧之神。代表化妝品、首飾、鏡子,美容機構等。在人性方面,主驕傲,有條理和專橫,自命不凡。

美國在海灣戰爭時,帶了好多雞到戰場,這些雞是為了防備伊拉克的毒氣戰。酉主暗昧,毒氣是暗昧之氣,雞對毒氣十分敏感;酉,在內臟代表在肺,肺開竅於鼻,故而鼻子靈。在這一點上,雞比狗的判斷力強。

酉金重疊,主人精於算計,行事詭秘,多疑,理性思維。

地支六合中,辰與酉合,是暗合,私下之合,不是光明正大的過程。若問感情,看到辰酉合,就知道是暗合。酉是雞,辰是龍,「雞見辰,亂人倫」。掌握了這些金口訣中的基本口訣,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只要真懂幹支關係,運用起來就很神奇,入手便得高層次!

戌土,主玄妙,是非。代表醫巫卜相,孤寡之人,宗教之人。在人性方面,主真誠,正直,值得信賴。

亥水,主賞賜、贈送。在人性方面,主憨直,生氣勃勃,固執和助人為樂;亦主不守本分之人、娼妓等。在物象方面,代表洗手間,歌舞廳,情色場所,洗浴場所,暗疾(不願為人所知的病)。

疊亥相見,主有一定的文字專長或文學才能(包括有書法繪畫等)。

同樣是茶,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個性。十二地支中,有四個代表土,它們的個性也不相同。辰土是硬石頭,表示玉石、鑽石;戌土是灰土、灰塵,還代表巖漿、攪拌了的水泥等等;醜土是能長莊稼的溼土;未土是沙土、燥土,代表很難生長植物的地方,如沙漠。

對於天幹的理解,通常可以依據天幹納支後所對應的地支來比照。

4,天幹地支與夏曆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天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二:天幹地支計算時間

1,天幹地支紀年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農曆甲子年,60年後的1924年同為農曆甲子年;1865年為農曆乙丑年,1925年同為農曆乙丑年,依次類推。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幹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1)天幹地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

從已知的公曆年份計算幹支紀年: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幹,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用58-「年份數除以60的餘數」後計算)

也可以天幹: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天幹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幹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幹數,若餘數為3,則為天幹的最後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為3,則為地支的最後一位,即亥。

把天幹數和地支數合併起來,即為所求的幹支年份。

如:2001年查萬年曆為辛巳年,算法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幹順序數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順序數到6,子、醜、寅、卯、辰、巳。第6位為巳。

按照以上計算結果,把天幹、地支合併起來可知,2001年為辛巳年。

(2)幹支紀年與格里曆的換算

若我們把天幹的甲、乙、...、壬、癸編上 0、 ......、8、9 等序號;地支的子、醜、...、戌、亥亦編上 0、1、 ......、10、11 等序號,那麼:

從已知的格里曆年份計算幹支紀年:年份數減4,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幹,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例如:

(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幹是「壬」;

(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幹地支,如何得到當前是60年中的第幾年 (楊霖坤)

X=天幹 N=地支

Y=0-5的自然數

A=0-4的自然數

Z=X+10Y

Z

Z=N+12A

修改Y與A使Z=N+12A或 Z=N成立,則Z為要查詢的幹枝年份。例如:用該公式來解癸酉年份,則Z為10。

2,天幹地支紀月

幹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農曆月對應某幹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幹支,其餘月份按幹支推算。60個月合5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農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幹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幹支:

月地支 節氣時間段 中氣 近似農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實例:2004年大致是農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時43分立春止。這裡的時刻是東經120度標準時。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時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時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時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時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時43分大寒

3,天幹地支紀日

幹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4,天幹地支紀時

幹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幹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幹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

時辰地支 北京時間(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戊或癸日

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三:支相關列表

1,【天幹地支次序表】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2,【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係】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醜(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3,【天幹與五行、方位的關係】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牆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天幹地支與十二生肖】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相關焦點

  • 如何算生辰八字(年月日時幹支的計算方法)?
    生辰八字,簡稱八字,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幹支曆日期,用年、月、日、時四柱幹支來表示,每柱兩字,合共八個字,故稱。生辰八字在漢族民俗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生辰八字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去查日曆、查萬年曆等,還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介紹一篇講計算四柱幹支的方法的文章。
  • 【學習】幹支紀年法的計算方法
    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幹、支的順序排列組合,當天幹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的「六十年轉甲子」。
  • 公曆日幹支推算口訣
    其實排日柱的方法大家用不著死記硬背,最簡單有兩個辦法:一是你拿著萬年曆對照著找出來;二是現在人們查詢八字都用電腦,這樣既快速又準確,還可以將真太陽時推算出來。如果你用手掐,即便是掐出日幹也未必能掐出時辰,因為時辰要按照當地太陽的經度和緯度來計算,這樣才能準確。
  • 幹支紀年法的計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紀年方法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幹支紀年、皇帝年號紀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等等。由於紀年方法的多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記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年份和先後順序。因此,認真了解歷史上的一些紀年法是必要的。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紀年方法,其依據主要是天象和農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能找到相應的規律來理解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計算方法了。
  • 一看就會的鐵板神數計算方法
    詳情接上篇考時定刻取數法:精確到刻分的命運古人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分為八刻,一刻分為15分。這樣一來,一天共有96刻,共計1440分。考時定刻取數法即是以人的出生時刻為根據的取數方法。確定出生的刻有以下幾種方法:根據人的出生時辰,對照《八刻數表》,査找出生時辰內的八刻對應的數字。按這八個數字査找條文,看一下哪一個條文與此人的經歷較為符合,然後將此條文所對應的刻作為後面推導的依據。
  • 推算(六十甲子時幹支)方法
    推算涉及知識:五鼠遁、天幹序、地支序、時辰對應地支;1.五 鼠 遁 歌 訣:甲己還加甲 ;乙庚丙作初。例:要推算2019年10月10號這天的六十甲子時辰幹支;1.由於時辰的幹是因日的天幹變化而變的,時辰的支則是固定的。2.所以我們只需求出天幹就可以知道當天的時辰幹支。
  • 簡易計算每一年幹支和生肖屬相的方法!
    教大家兩個簡易計算每一年幹支和生肖屬相的方法,請大家驗證使用,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同道討論指正!知道了某一年,比如1211年,怎麼準確求出它的幹支和屬相呢?查萬年曆,查不到。下面我介紹計算方法:首先:將十天幹排在紙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的代號:1、2、3、4、5、6、7、8、9、10。
  • 中高考有關天幹地支計算方法
    中高考有關天幹地支計算方法從近幾年全國各地
  • 通過這幾個方法可以快速計算流年幹支
    隨著排盤軟體越來越厲害,我們基本不需要再用「古老」的方法來計算四柱幹支了,但是對於學八字的人來說,如果大家能夠知道這種簡單的幹支排法,在別人面前炫一炫,也是非常「酷」的,是不是呢?用1989年的幹支反推1985年的幹支:那就很好推了,從己巳往前推4位,即「戊辰,丁卯,丙寅,乙丑」,為乙丑年。第二種方法。這種方法更簡單,如果要推1985年的幹支,我們就從2019年幹支直接反推。1. 天幹每10年輪轉一次。
  • 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幹支年份
    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紀年方法,完整的紀年方法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而成的。我們知道了計算地支的方法,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天幹的計算方法。第一步,年份÷天幹數(10)求餘數。如2020÷10=202餘數為0,記住0.第二步,記住口訣。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穿越火線》計算日幹支密碼錶介紹 日幹支活動怎麼玩
    導 讀 cf日幹支活動怎麼玩?
  • 幹支紀年曆
    1、天幹地支說到幹支紀年,首先要了解「幹支」,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天幹十二地支。地支則是記錄時辰的符號,一共12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陰陽屬性不同分為陽支和陰支。陽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支:醜卯巳未酉亥。
  • 教你快速推算年月日時幹支
    正月天幹的計算方法為:若:遇上甲或己的年,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幹支,其餘月份按幹支推算即可。
  • 為什麼萬年曆中是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計算年的幹支?
    立春則是寅月的節氣,立春時辰前為丑月,立春之時就是寅月的開始,到驚蟄時辰前結束。立春還是一年的開始,翻開萬年曆,我們會發現太歲幹支的交替並不是從春節正月初一開始的,而是從立春開始替換為當年的幹支。因為寅月所對應的是農曆正月,而農曆十二個月與公曆12個月每年約11天的差異導致農曆每三年就要多出一個月來填補,所以農曆春節每年都在不同的位置,這樣就導致有些年份兩個立春,有些年份沒有立春,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太歲是一年神煞的主宰,如果某年太歲沒有立春,在古代就是一種不吉利的象徵,所以就規定除夕春節僅論節日,而不論太歲幹支。在民俗擇日、卜筮、生辰八字中都以立春為開始算新年的幹支。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公元推算幹支方法:注意,這裡的西元年的幹支,僅表示此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回歸年幹支。時幹支推算: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時、丑時是每日的前兩個時辰,順序置前,地支序數也應置前,故將子醜置前:子=-1,醜=0,寅=1,卯=2…子=11。由於子時作為日期分界線,被一分為二,分為晨子和夜子兩個小時,晨子(0點-1點),子=-1。夜子(23點-24點),子=11。
  • 幹支歷與民俗 農曆中的陽曆成分
    幹支歷,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叫法,但是幹支歷的骨架——二十四節氣和用天幹地支搭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許多人都知曉一二。幹支歷從立春開始,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第一個節氣叫做「節氣」,簡稱「節」;第二個節氣叫做「中氣」,簡稱「氣」。就是說二十四節氣奇數是「節」,偶數是「中氣」。每個月的名字用幹支表示,以地支為主,第一個月是寅月,第二個月從驚蟄節氣開始,為卯月,……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月(十二月)從小寒開始,為丑月。每個月的時間基本相等,由於每個節氣交節的時辰不同,每月的天數按整天計算,天數略有差別。
  • 只需記住十四字的歌訣 幹支可迅速算出 盲人心算萬年曆法
    每當需用幹支紀時,而需用者手中沒有萬年曆的時候,往往束手無策。本文介紹一種方法,只需記住十四字的歌訣,一年中的幹支紀時就可迅速算出。這種快速心算萬年曆的方法,叫"銀盤子","銀盤子"是民間術士創造的萬年曆速算法,歷史悠久,以往採用師徒間口授方法傳授,嚴禁外傳,我們在此將"銀盤子"合盤端出,公諸於世,以進一步探討揭秘。
  • 生辰八字計算方法
    排年柱 年柱, 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幹支來表示. 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線是以立春這一天的交節時刻劃分的, 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 如某人陽曆 2000 年 2 月 4 日 22 點 17 分生, 由於陰曆 2000 交立春是陽 歷2000年2月4日20點32分, 因此此人的年柱為2000年之庚辰,而非 1999 年之已卯.
  • 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 自己也能算年份幹支
    十天幹從甲到癸相當於數字一至十,十二地支也相當於十二進位的數字,常常用來計時,比如十二時辰;用來紀月,紀年。農曆的幹支歷年月日時都使用幹支配合的六十甲子循環表示。jiǎ)乙(yǐ)丙(bǐnɡ)丁(dīnɡ)戊(wù)己(jǐ)庚(ɡēnɡ)辛(xīn)壬(rén)癸(ɡuǐ)十天幹序數為:十二地支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序數和對應屬相,如下表:十二地支代表十二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