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小編也是翻日曆的時候才發現今年是戊戌年,沒錯,就是歷史書上「戊戌變法」的那個「戊戌」,時光如梭,今年離史上的戊戌變法已經有120年,也就是兩甲子。
「甲子」的說法,如今比較常見的大概就是武俠小說裡的描述。其實甲子的說法來源於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法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的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
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幹有十二,相互搭配可用來紀年、記日和記時,其中天幹紀日的方法比紀年法歷史更悠久,夏商時代便已在使用。
幹支,據《辭源》裡的解釋,是取自於樹木的「幹枝」。
天幹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幹有十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的含義均是表達春到冬萬物由興到衰的過程。
天幹地支按序依次搭配,構成60對不重複的幹支。
搭配完一圈甲子又見甲子,所以將每60年稱為一個甲子,60壽稱之為「花甲之年」。
另外,天幹地幹也和十二生肖、十二時辰對應了起來。
說個題外話,十二生肖輪一圈為十二年,一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均可用地幹和生肖表達,其中「馬」根據排行是在「7月」,所以「猴年馬月」並非不存在,每隔十二年就會出現一個「猴年馬月」。
每個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幹地支紀法表達,合起來為八字,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生辰八字」。我們都知道「生辰八字」是很私密的,輕易不能給別人知道,根據玄學裡面可以推算出很多個人的信息。至於玄學可不可信,就看個人的理解了。
天幹地支是根據一年裡萬物生長的狀態啟發出來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萬物本能。但在現在日常生活中,天幹地支依舊在影響著我們,比如每年的三伏天,別以為只是印在老黃曆上翻翻就知道,其實都是根據天幹地支推算出來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每年都熱的是時候。
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紀法,天幹紀法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知道了,簡單的陽曆漸漸打敗了玄而難懂的老黃曆,西方的十二星座也漸漸取代了十二生肖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還是大有學問在的,新中國成立後兩種曆法共用,就是在保護這一文化,希望這凝結了古人智慧的學問能夠傳承下去。
(文/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