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採用五行幹支紀年,非常嚴密

2020-12-13 隱士申子源

現在的人很喜歡說某一年,就是一九多少年,二0多少年,這是一種線性的紀年方法,引自西方的曆法,

其實很多了解傳統文化的先生,對這種紀年方法是補待見的,

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排斥,

大學生還要把小學生的數學內容,當做至高無上的教條真理嗎?

那肯定是很不習慣的,束手束腳的。

很多人連十個天幹、十二個地支都沒有弄熟,更不懂得六十花甲。

我們中國算歷史,一國的歷史有它自己國家的精神的。

中國寫歷史,現在講的一九多少年,二0多少年,那是耶穌的年號,跟我們沒有關係,

我們是黃帝子孫,我們已經四千七百多年了。就算從推翻專制政治體系,革命成功到現在一百0七年。

辛亥年到戊戌年,不到兩個甲子,

新中國建立以來是六十九年,己丑年建國,到今年戊戌年,

這個年號同歷史文化有關係沒有?有關係,推測得出來。

所以,我們的歷史,舊史上都是以黃帝為主體耶!

以六十年為主體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天幹地支六十年,這叫六十花甲,一個單元。

假使這六十年叫上元甲子,然後甲乙丙丁轉一圈,中元甲子,下元甲子,三個六十年尾一百八十年,甚至說一千八百年。

了解過這套紀年體系,就知道這就是三元甲子紀年,一共一百八十年,一個循環周期。

所以我們歷史上先用甲子紀年,然後某個皇帝,什麼人做皇帝,叫做什麼。

譬如清朝之前,崇禎皇帝在煤山吊死的那年叫「丁未之變」,就用幹支做代號。

再譬如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辛亥兩個字就是六十花甲的紀年。

還有什麼甲午風雲,庚子賠款,戊戌變法之類的歷史事件,清清楚楚,詳細記錄了事件發生的年份幹支信息,

六十花甲這樣轉過來,這個歷史的演變記載一點都不會錯。

這樣的記載有什麼好處呢?

有不少高人,在改革開放以前,當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的局勢的時候,就告訴大家,

中國的好日子將要來到,就是一九八四年開始,中華民族倒黴的運完了,開始走大運,起碼有二百年的好運,所以大家不要擔心。

接著這三四十年的發展,很多人都看到了,真準,真對啊!

高人的說法怎麼會不對呢?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怎麼會不對?這是說笑話,實際上這是個計算,科學統計來的。

一九八四年開始,多項紀年周期,中國都進入一個良好的局面,多重信號,

幹支紀年也好,元會運世也好,都指向這一特徵。

所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夢,而是趨勢。

相關焦點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這十二個動物代表八卦的各個方位,也有五行屬性。子北方水,醜東北方代表土,寅東北方代表木,卯正東方代表木,辰東南方代表土,巳東南方代表火,午正南方代表火,未西南方代表土,申西南方代表金,戌西北方代表土,亥西北方代表水。十天幹十二地支不僅代表不同的五行方位,其中的五行裡面還有陰陽之分,說起來比較多的內容。今天只大體談一下。
  • 幹支紀年法,是如何紀年的?
    古時候中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國家的根基,為了發展農業,古代聖賢近取己身,遠取諸物,上觀天象,下察地裡,編出了一套幹支紀年法。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老的紀年方法,早在夏商時期就已使用,若探其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更早。幹、支原為竹木的主幹和枝條。
  • 年輕人早已不明白的時間記法——幹支紀年法的前世今生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六十歲的老年人。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一、公元紀年法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
  • 天幹地支代表的意義與推導幹支紀年的方法!
    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通過陽對陽、陰配陰,總共形成了60個組合,所以也叫六十甲子。紀年時,每60年一個循環,稱為一元,一元又分為三運,20年一運,上中下三元共180年又組成一會。
  • 幹支紀年與公曆換算
    也就是說,在幹支紀年中,同一天幹每十年出現一次,而公元紀年年數採用十進位制。由此推知,某天幹必然和公元年份某一固定的尾數(個位數)相對應,於是得出十天幹與公元紀年的個位數對照表如下(表二):表二:十天幹與公元紀年個位數對照表
  • 紫微鬥數:有趣的幹支紀年法
    炎一受好友之邀,定期給幾個孩子講一些傳統文化,在講課中發現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都非常的高,並不牴觸,並且能跟他們在學校學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的都還不錯。今天炎一就分享一個「中華古歷-幹支紀年法」的應用。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
  • 如何推算幹支紀年?
    紀年時,每60年一個循環,稱為一元,一元又分為三運,20年一運,上中下三元共180年又組成一會。幹支甲子據《呂氏春秋》《五行大義》記載,最早是人文始祖黃帝命大撓所創。從考古學挖掘的甲骨文刻辭推測,至少在商朝第四代國君太甲時期就已廣泛使用。
  • 幹支紀年法的計算
    在歷史學習中,對於時間序列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紀年方法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幹支紀年、皇帝年號紀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等等。由於紀年方法的多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記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年份和先後順序。因此,認真了解歷史上的一些紀年法是必要的。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紀年方法,其依據主要是天象和農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能找到相應的規律來理解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計算方法了。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公元與幹支紀年換算法】
  • 玄學入門之幹支紀年法
    今天來說說幹支紀年的簡單方法,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幹支,幹支就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幹支是陰陽五行觀念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細節,推斷吉兇體咎,交感變化及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的符號。幹支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
  • 幹支紀年曆
    1、天幹地支說到幹支紀年,首先要了解「幹支」,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天幹十二地支。2、幹支紀年法(幹支歷)將幹支裡面的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得到60個幹支紀年。將這60個幹支排序,60一個循環即為農曆中的一個紀年,也是農曆中的一甲子。
  • 什麼是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怎麼算?
    十天幹,十地支,又簡稱幹支,由幹支來紀年的方式叫做幹支紀年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紀網上十天幹和十二 地支順序組合,
  • 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確定一個時間點需要八個字,比如2010年8月14日22點37分是庚寅、甲申、丙申、己亥。所以古代孩子出生時間也是用八個字表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辰八字。古代很重視出生八字,孩子一生下來就看八字。為什麼以出生時間為準呢 ?因為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按照一定的規律周流循環 ,這個規律在易學上被稱為運。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古代曆法中相對比較知名的有:中國農曆、印度歷、猶太歷、伊斯蘭曆、瑪雅歷等等。幹支紀年法在不同的曆法當中,有不同的紀年方式,比如今年是公元2018年,公元即公曆紀元,又稱基督紀元,或者叫西方曆法,是一種源自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源自義大利,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 奇妙的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也就是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一定規則依次組合,每一組幹支代表一個周年,並且每個周年中的每月、每日都以此規則用某組幹支來表示。人們把這套用幹支來標註年月日的曆法稱為幹支紀年法。例如今天是2020年12月16日,幹支紀年法就是把這一天標註為庚子年戊子月癸巳日。
  •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歷史上,中國出現過紀年方法非常豐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帝王紀年」與「年號紀年」。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這兩者之外,中國至少還有三種紀年,與公元紀年一樣都非常簡單。
  • 國學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成幹支紀年?
    其中十二地支與屬相一一對應,它們分別是: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
  • 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創立於何時,天幹地支又從何而來!
    五行的由來陰陽五行和天幹地支是中國本土文化裡和中國漢字同時出現的,它由中國傳入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是說這些古老的玄學文化在異國保存得比中國本土更純正。那麼,它們形成於何時,在當時的主要功能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