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中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國家的根基,為了發展農業,古代聖賢近取己身,遠取諸物,上觀天象,下察地裡,編出了一套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老的紀年方法,早在夏商時期就已使用,若探其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更早。
幹、支原為竹木的主幹和枝條。而天幹、地支的名稱則源於古人居住房屋的柁梁與立柱。十天幹、十二地支共二十二個名稱來源於古人在採集、漁獵勞動中接觸最多的自然物候現象。如《史記·律書》中載:「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日丙……」意思是,「甲」象徵草木破土而出,陽在內而被包裹之狀;「乙」象徵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之狀;「丙」即「柄」,象徵草木陽氣充盛,生長顯著。幹支用於紀時,則起源於古人在農業生產中的需求。
幹支紀年法簡介
所謂幹支紀年法就是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循環配合,用於紀年。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排列組合,即得到一對幹支。如此,可得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共60個組合。每個組合代表一年,60個組合循環往復,用以紀年。
幹支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轉換
公元紀年法是國際通用的紀年方法,現在我國也在用公元紀年法,而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則大多採用的是幹支紀年法。那麼,幹支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如何換算呢?
一、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
首先要知道天幹、地支所代表的數,見下表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幹=8-N(N﹤8)或8-N+10(N≧8),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如N=0,則N代表10。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號/12的餘數,如N=0,則N代表12。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9年的幹支?
解:前22的年幹=8-2=6=己,前159年的年幹=8-9+10=9=壬;
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幹支為己亥,前159年的幹支為壬午。
公元後的算法:
年幹=N-3(N﹥3)或N-3+10(N≤3),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12的餘數。
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幹支?
1164年的年幹=4-3=1=甲,2011年的年幹=1-3+10=8=辛;
1164年的年支=0-3+12=9=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故公元1164年的幹支為甲申,2011年的幹支為辛卯。
二、幹支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
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是在下面的《幹支紀年序列表》中找到幹支所對應的數字A,然後利用公式算出數值,結合事件發生的時間範圍,即可得出正確的時間。
公元前的算法:
若A小於58,則代入公式X=(A-58)-60n;
若A大於或等於58,則代入公式X=(A-118)-60n;
X的負值數目就是公元前的具體時間。
例如,孔子生於公元前6世紀庚戌年。A=47,代入公式X=(A-58)-60n,可以算出孔子出生年份為-11-60×9=-551年,即公元前551年。
公元後的算法:
代入公式X=(A+3)+60n,X的數值就是公元後的具體時間。
例:《馮婉貞》有這樣一句話:「鹹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鹹豐皇帝在位時間是1850-1861,根據表格庚申年是57,代入公式X=(A+3)+60n,即可得出是1860年。
說明:n可以取所有的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