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魂與魄。隨著近些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大家對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也逐漸高漲。炎一受好友之邀,定期給幾個孩子講一些傳統文化,在講課中發現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都非常的高,並不牴觸,並且能跟他們在學校學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的都還不錯。今天炎一就分享一個「中華古歷-幹支紀年法」的應用。
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據《呂氏春秋》《五行大義》記載,最早是人文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所創,現在仍然是農曆中普遍應用的曆法,比如2020年就是庚子年,前一年的2019年則是己亥年。那麼任意一年是如何推算幹支甲子呢?其實方法非常簡單易懂。我們先將十天幹地支標上序號: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同理,十二地支也標上序號,子1,醜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故60年一個輪迴,也被稱為「一甲子」,如花甲之年指的就是過了60歲。然後用年數減3,所得之數的尾數就對應天幹。年數減3所得之數除12,取餘數對應地支。這樣就求出所求年份的幹支甲子了。其實,還能更簡單一些,天幹與地支都有陰陽之分,簡單來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幹支相配必須陽配陽、陰配陰,又可將一甲子60年分為陰陽各30種組合。
公式:
天幹:公曆年數-3得數尾數定天幹。
地支:(年數-3)÷12取餘數定地支。
舉例:如今年2020年,2020-3=2017,尾數7對應天幹為「庚」,今年的天幹是「庚」,(2020-3)÷12,餘數為1對應地支為「子」,那麼今年就是「庚子」年。去年2019年,2020-3=2017,尾數7對應天幹為「己」,(2029-3)÷12,正好除盡,取12,地支為「亥」,那麼去年就是「己亥」年。
因為可能有朋友會問了,如果不懂八字命理,不學紫微鬥數,了解這個有啥用?那好,我想問的是,你曾經為歷史學習苦惱過嗎?你還記得中國近代史上那些著名事件是哪一年嗎?辛酉政變是哪一年?甲午海戰是哪一年?戊戌變法是哪一年?庚子賠款是哪一年?辛丑條約哪一年籤訂的?辛亥革命又是哪一年發生的?
聽課的孩子中間有一個已經上了七年級,當她把幹支紀年法搞明白後興奮不己,直呼以後再也不用為記歷史年份發愁了。如果會幹支紀年推算方法,遇到判斷題或者選擇題時,只要核對天幹編碼,一下就能判斷出正確答案!例如:
通過前面所講的方法,對天幹地支從1開始編號,那麼年數減3,所得之數為對應天幹。一下就能知道1893-3=1890,尾數0即對應為「癸」,那就不是甲午,所以判斷為錯!其實甲午應該是1894年。同樣的辛酉政變這道題,我們可以根據答案反推,天幹「辛」對應數是8,答案中哪個年份減3後等於8呢?很容易就能發現是18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