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說起過生日,2月29日出生的人可能有點鬱悶,他們4年才能過一回生日。可是,如果把慶生視為人生一大樂事,古人的「悲催」顯然要比現代人多。他們以幹支紀日記憶生日,為過一個生日,他們要等的可能不止4年。
算年齡有時要做應用題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憶自己的出生日期,不過最初是以幹支紀日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說自己出生於寅年正月的庚寅日。這裡的「庚寅」就是中國古人用來紀日的方式。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幹,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這兩者可以組合搭配成60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
兩漢以前,歷史記錄中的日期都是以幹支紀日的方式出現的,這直接決定了出生日期的記錄方式。例如,魯莊公出生於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與其父魯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為姬同。如果按照數字紀日,這父子兩人的出生日期並不相同。
《左傳》中還記載了一位老者給官員出的算術應用題。
公元前543年,晉悼公的夫人向國人發放救濟糧,絳縣有一個老人前來領取。負責的小吏詢問他的年紀,他回答道:「我只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計算年歲。只記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個朔日,到現在第445個甲子已經過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計算,就去請教當朝的高官。大夫師曠說:「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國侵犯了魯國。 」文伯說:「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這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普通人對於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記憶的,同樣是以幹支的形式。
也許等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幹支記錄的出生日期不利於產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國的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並與陽曆的節氣相結合,是典型的陰陽合曆。戰國以前,雖然天文曆法可以預先排定歷譜,但由於天文學不發達,往往還需要根據實際天象進行調整。例如某日在預先排定的歷譜中是月末的晦日,但當日發生了日食,實際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與太陽同時出沒的日子,在天文學中嚴格的定義是日月同黃經的時刻為朔)。
在農曆中,朔被定為一個月的起始,那麼政府就可能修改歷譜,重新確定其所屬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數字表示,就會全部改變。此外,閏月的安插在戰國以前也顯得沒有固定規律。這種情況下,以數字形式排定日期並不實用。
其次,在傳統曆法中,一個歷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卻有60天。這就可能出現連續多年某月沒有某個幹支日期的情形,如果連續5年的9月沒有甲子日,那麼,這個人也許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這樣,以出生日期來確定自己的年歲就顯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國人最初是以農曆的新年作為自己年歲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漢代以後,曆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根據天象可以較為準確地推算出今後多年的歷譜,這就為數字紀日的產生準備了前提條件。在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現了「七月四日」這樣的數字日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字紀日逐漸流行,而生日概念的產生,恰恰也在此時。隨著曆法的不斷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夠可靠地提前確定下來,以年為循環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齊梁時期產生了。
逢19整數倍歲數農曆和公曆是同一天
與農曆對應的是公曆。公曆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外來事物。到目前為止,中國使用公曆也僅僅有100多年的歷史。
雖然公曆現在使用得相當廣泛,但由於農曆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當人們提到生日時,往往會同時記起自己的農曆和公曆的生日。
公曆生日和農曆生日的關係,有一個有趣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農曆11月29日,19年後的2003年1月1日的農曆日期又是11月29日。這主要是兩種曆法的置閏規則產生的結果。
農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閏」,即19年有235個月。如此算來,19個農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現行公曆的年長為365.2422日,19個公曆年平均有6939.6075日。
可見,19個公曆年的日數和19個農曆年的日數幾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數倍歲數時,公曆生日和農曆生日很可能與19年前一模一樣地重合在一起。
但也不一定都這樣,因為農曆和公曆置閏並不同步,也可能會使兩者在19年後相差一天。特別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農曆閏月時,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閏十月,1985年1月1日的農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後,2004年1月1日的農曆日期則變成了12月10日,與19年前幾乎相差一個月。
生日幾何和命運沒直接關係
問起一個人的生日時,往往也會順便問問屬相 (十二生肖)。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有時還會問問星座;而對於年長者,則可能會更關注「生辰八字」。
十二生肖是由動物紀年法演變而來。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於我國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後來又和幹支紀年法相融合,於是就產生了「十二生肖」之說。由於我國早期採用幹支紀日、紀年,所以一個人出生的時刻也就對應著一定的幹支,進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國古代人民一種記憶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論思想的影響下,後來這 「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塗上了一層濃濃的神秘色彩,甚至摻進了迷信思想。
其實,世界上那些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何止千萬,但他們的命運有好有壞,壽命有長有短,人生道路各有不同,甚至雙胞胎也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這也說明了所謂命運同生辰八字根本毫無關係。
還有人認為,生日與節氣也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下在年輕人中非常流行的生日與星座的關係也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事實上,「八字」也好,屬相也好,節氣也好,抑或是西方的生日星座等,都不能決定人的命運。
說來說去,其實哪天過生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日那天,別忘了提醒自己:「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吳蘊豪/郭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