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者按:此文旨在釐清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混用的農曆序數記月日與幹支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含義差異,為了便於區分,把它劃分成序數記月日和幹支紀年月日時兩個名稱系統,並講述了傳統農曆(老黃曆)以幹支紀年月日時的方法,掌握這些知識對書畫落款和古籍閱讀不無裨益。本文分(一)(二)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幹支紀年月粗略知識,如果你不需要用幹支表述月,閱讀本章節即可。如果你要系統的掌握幹支紀年月日時的知識,便於落款高大上,便於古籍閱讀,還需閱讀全文。
(一)
中國書畫作品落時間款,一般以落幹支紀年款為雅,以落公元紀年款為俗,其實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若要體現你的人文素養,按傳統幹支紀年落款,用「歲次某某」 或者「某某年」 的格式落款,一般在農曆二月至十一月,不會出錯。之所以說用「歲次某某」更確切,是因為在正月和臘月落款時涉及到以哪一天為歲首的問題,稍不注意,會寫錯表示歲年的幹支。幹支紀年月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關聯,農曆在排年月幹支時以立春為歲首,「歲次」的意義正體現在這裡。
但作為歲首的立春,有時在前一年的臘月,有時在本年的正月;如丙申年立春在農曆乙未年的臘月二十五;臘月二十六寫作品,再落「歲次乙未」的款,絕對錯誤;落「乙未年」的款是含糊其辭;落「乙未年臘月」「歲次丙申孟春」的款是正確的。要做到紀年幹支表述正確,必須嚴格把握以「立春」為歲首這個確定「歲次」的關鍵,立春前,表述「某某年」 或者「歲次某某」 用前一年的幹支,而不論這一天是在臘月或者正月;立春後用當年的幹支,也不論這一天在臘月或者正月。只要在每年的臘月和正月題幹支年款時謹慎一點,就不會出錯了。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用月份的問題;用別稱表示月份,只要避開反應季節的詞語(如「初秋」「孟夏」之類),一般也不會出錯。因有些月份別稱的含義與農曆二十四節氣相關聯,不顧節氣隨意落款,也會鬧笑話。
常見農曆月份別稱如下:
一月:正月、隅月、孟春、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桃月、季春、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餘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其中「孟春、始春、元春、仲春、季春、三春、暮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中秋月、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這些月份別稱與二十四節氣相關,不按照節氣隨意使用會出錯。如公曆2014年1月31日,這天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癸巳年乙丑月壬寅日),而立春在正月初五(甲午年丙寅月丙午日),假如正月初四有筆會,你落「甲午年孟春」的款,旁邊有農民朋友說「老師,明天才立春呀!」,你回答「正月叫孟春,書上是這樣寫的」,恐怕說不服他。
農曆用數字序數紀月時,以正月初一春節為一年的開始,十二個月的序數詞與二十四節氣不關聯,使用這些詞語表述月份時,無需考慮節氣,前面提到的「乙未年臘月」款正確的原因在此。
附:十二個月序名詞:正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臘月)
農曆數字序數紀日的名稱:初一(朔),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望),十六(既望),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晦,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大月廿九日不稱「晦」),三十(晦,大月的最後一天也叫做晦)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注》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
從《爾雅》及註疏來看,歲與年是同義詞,但歲表示的是天文學上的時間意義。「歲取星行一次」意思是歲星每年移動一個住所(次,住所),「歲次某某」強調的是天文學上的時間意義,所以說用「歲次某某」表達記年的時間意義比用「某某年」更規範。古人在需要精準表達時間的地方,一般用"歲次某某」,在文學作品及無需精準表達時間的地方,一般用「某某年」。
掌握了以上常識,通常情況下,按照傳統格式落年月款一般不會出錯。
這些知識在古代是屬於讀書人小兒科的常識,但現在因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缺乏了解,成了讀書人爭論不清的「大學問」。
(二)
要徹底搞清楚幹支紀年月的問題,就必須洞悉曆法基本知識。公元紀年為什麼沒有這些問題呢?中國人按傳統知識紀年為什麼會有出現爭議呢?問題在於我們的傳統曆法農曆既科學又繁雜。
從農曆對年月日的表述方法來說,用年號紀年(民國以後用公元紀年)數字序數紀月日和用六十花甲幹支紀年月日時並存,稍不注意就會混淆彼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普通老百姓紀日,用簡明的年號紀年數字序數紀月日,一年從春節正月初一開始,儘管有時正月初一還沒有立春,按節氣還屬前一年的冬季;如公曆2014年1月31日,這天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癸巳年乙丑月壬寅日),而立春在正月初五(甲午年丙寅月丙午日),如果不用序數紀月日而用幹支紀年月日時,春節的日期會年年不同,讓老百姓無所適從。古人在記述節氣變化及需要精準表述時間的地方,用繁雜的六十花甲幹支紀年月日時,一年從歲首立春開始,如2014年的這個歲次甲午從正月初五立春開始。
中國人傳統的農曆可以說是陰陽合曆(人們一般把農曆稱作陰曆,嚴格來說是錯誤的),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以太陰記月(月有朔望,每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約354天。穆斯林用的就是標準的陰曆,每年的過年時間和農曆不一致,由此可證把農曆叫做陰曆的說法在本質上是錯誤的),以太陽記年(太陽圍繞赤道,從南回歸線到北回歸線的一個回歸周期約365天),為了調節太陽和太陰在紀年上相差的11天,古人又以設置閏月的方法(在19年中設置7個閏月)解決這一矛盾。農曆以太陽在南北經線(舊稱子午線)回歸時的位置定出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以太陰(月亮)朔望定潮汐以指導漁業生產,察人體氣血的衰旺(月球引力對血液循環的影響,已為現代科技所證實)以指導醫療及養生。每月月朔日為初一,月望日為十五,在家家沒有黃曆的時代,老百姓也很容易根據月相判斷大概日期,這是農曆的優勢所在。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陽曆以太陽回歸為一年(約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可以指導農業,但不知出海時大海的潮汐變化。
要做到正確地用幹支紀年法記述年月日時,就必須理解與曆法相關的一些知識。
現在,一年從哪一天開始有三種說法,通過對前文的閱讀,你就會認可以下分析:第一種認為是在正月初一開始,這是民間使用農曆紀月日,普通老百姓最普遍的一種看法,老黃曆上標註月份序數及日期序數時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一般無需精準記述日期時,古人也使用這種方法;第二種是認為在立春開始,如老黃曆(農曆)上標註幹支紀年月日時以立春為歲首,大概在民國前,在需要精準記述年月日時的地方使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認為是從公曆元旦開始,這是公曆的觀點,公曆與幹支紀年月日時無關。
上述的第一種情況,例如王安石的《元日》詩和米芾的《元日帖》。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詞釋義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古代也叫元旦,即春節。
米芾寫於正月初一的《元日帖》
對第二種情況,詳述見下文。
要正確地用幹支記述年月日時,還要了解以下這些與農曆相關的古代記時基本知識。
六十花甲順序表
01 甲子11甲戌21甲申31 甲午41甲辰51甲寅02 乙丑12 乙亥22乙酉32 乙未42乙巳52 乙卯03 丙寅13丙子23 丙戌33丙申43丙午53丙辰04丁卯14丁丑24丁亥34丁酉44丁未54丁巳05戊辰15戊寅25戊子35戊戌45戊申55 戊午06己巳16己卯26己丑36 己亥46 己酉56 己未07庚午17 庚辰27庚寅37 庚子47 庚戌57 庚申08辛未18 辛巳28 辛卯38 辛丑48 辛亥58 辛酉09壬申19壬午29 壬辰39 壬寅49 壬子59 壬戌10癸酉20癸未30 癸巳40 癸卯50 癸丑60 癸亥
這六十花甲依序周而復始循環。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農曆每月的地支按節氣確定,也叫十二月建,內容如下: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月建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
春季三月:孟春寅月包括立春節和雨水氣,仲春卯月包括驚蟄節和春風氣,季春辰月包括清明節和穀雨氣;粗略來說對應正月、二月、三月。
夏季三月:孟夏巳月包括立夏節和小滿氣,仲夏午月包括芒種節和夏至氣,季夏未月包括小暑節和大暑氣;粗略來說對應四月、五月、六月。
秋季三月:孟秋申月包括立秋節和處暑氣,仲秋酉月包括白露節和秋分氣,季秋戌月包括寒露節和霜降氣;粗略來說對應七月、八月、九月。
冬季三月:孟冬亥月包括立冬節和小雪氣,仲冬子月包括大雪節和冬至氣,季冬丑月包括小寒節和大寒氣;粗略來說對應十月、十一月、臘月。
注意:使用月支(月建)以本月的節為起點,例如十月建亥,亥月包括立冬節和小雪氣,在立冬至大雪節前的這一個月,月建是「亥」,是亥月;其他月份的月建月支確定與此同理。
追根溯源,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古人給它每年對應一個幹支,即「歲次某某」。在曆法上,古代曾經以現在農曆的十一月冬至節為歲首,冬至日太陽從南回歸線開始往北回歸,這很符合天文學上一年的界限,但因地球吸熱放熱的原因,冬至後天氣不熱反而更冷,這種曆法有四季不清的缺陷,後來至現在的農曆便以立春為歲首,大概來說,春三月與農曆的正二三月相基本對應,其他季節以此類推;但農曆因太陽紀年太陰記月合參,作為歲首的立春有時在農曆前一年的十二月(臘月),有時在本年正月的某一天,因此造成人們用幹支紀年時的迷惑,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都出現。例如,今年是丙申年,於公曆2016年2月4日,農曆乙未年臘月二十五立春,臘月二十五以後的幾天,用幹支表示年月,正確地表述是:歲次丙申庚寅月,如果寫做歲次丙申正月,也是錯誤的;假如你在臘月二十六在所作的書畫上題為:乙未年季冬或者歲次丙申季冬,更是讓人笑掉大牙?但題為「乙未年臘月"還說得過去,因為臘月與十二月同義,只表示月份序數,與節氣無關。這些天文學曆法知識,因用幹支、六十花甲子記時,曾經被當做封建垃圾徹底否定了,現在的課本中不講它,因此造成人們對幹支紀年月的迷惑不解。在古代,這是讀書人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民間有一句俗語流傳至今,「秀才學陰陽就像穿衣裳」,因為陰陽推算的基礎與天文曆法相關,古代的秀才對曆法的基本知識都一清二楚,所以,秀才學陰陽是舉手之勞。
古人雖然既用「歲次某某」紀年,也用「某某歲」紀年,好像很隨意,但他們明白年月的幹支表達與節氣的關係,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寬用(用某某年),知道在什麼時候只能嚴用(用歲次某某),甚至有表面用的寬鬆,實質含義很嚴格的情況。現分述如下:
1、在文學作品及無需精準記載時間的季節屬性的地方,一般用「某某年」紀年。例如:
江南懷古
杜牧
車書混一業無窮,井邑山川今古同。戊辰年向金陵過,惆悵閒吟憶庾公。
再如: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縣抵邵武軍將謀撫…偶成一篇》
韓偓
訪戴船回郊外泊,故鄉何處望天涯。
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開江廟花。
數醆綠醅桑落酒,一甌香沫火前茶。
還有:
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仍題詩於天堂西壁上曰:「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閒身共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於今三十九載矣。出《玉堂閒話》
癸酉年,犀浦界田中有小龍青黑色。割為兩片,旬日臭敗,尋亦失去。摩呵池大廳西面亦有龍井,甚靈,人不可犯。出《錄異記》
這兩個都是出自《太平廣記》,是北宋時候的書。此外,太平廣記有大量的xx年的用例。
2、在嚴肅的場合及必須精準記載時間的地方,一般用「歲次某某」紀年。例如:
翻譯「天寶十一載歲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大意如下:天寶十一年歲次乙丑,四月(初一乙丑日)廿二戊戌日立碑
翻譯「永徽四年歲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大意如下:永徽四年歲次癸丑臘月(初一戊寅日)初十丁亥日立碑
請看!古人用幹支紀年月日的厲害之處! 以上兩個碑文所寫的時間精確的表達了年月日,雖然在月份表達上沒有用幹支,卻寫清楚了每月初一的幹支;不但精準的定位了月份,而且碑文中的表述年的文字即使後來損毀掉,僅憑月日的幹支就能準確的從萬年曆上查出前面損毀的文字到底是哪一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也不會出現幹支與此相同的年月日,不會給後來的考古鑑定帶來確定日期的爭議,這是用幹支紀年月日的優勢所在。如上例中「歲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如果寫成」歲次癸丑十二月初十日",每六十年就有一個相同的日期。
如果你不掌握幹支紀年月日時的知識,不會運用下文中的幹支推算掌訣,在翻譯「永徽四年歲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時你就會犯嘀咕:「戊寅」到底是指戊寅月呢,還是指戊寅日呢?「丁亥」到底是指丁亥日呢,還是指丁亥時?即使你手頭有萬年曆,可能也一時半刻也查不清楚。若會運用推算掌訣,不出半分鐘就搞定。
3、還有一種情況,可以說是古人在時間表達上好像有意無意的給現在的人製造混亂,表達的時間的概念絕對以歲首(立春)為一年的界限、節為一月的界限,卻偏偏不用「歲次某某」,而用較寬泛的「某某年」來表達。出現這種表達時,一般是在表述與時令季節相關的某種現象,而不是記述具體的時間。例如:《黃帝內經》
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應交司而治天,即下己未遷正,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即土運非太過,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金次又行復勝之,即反邪化也。陰陽天地殊異爾,故其大小善惡,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這一個章節,壬午年、庚辰年、丙寅年……都有用例
又如:《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前幾年正月,外省薦了一個算命的,說是很準。那老太太(指賈母)叫人將元春的八字夾在丫頭們的八字裡頭,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獨說這正月初一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時辰錯了,不然真是個貴人,也不能在這府中。老爺和眾人說,不管它錯不錯,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說,甲申年正月丙寅這四個字內有傷官劫財,唯申字內有正官祿馬,這就是家裡養不住的,也不見什麼好。
《黃帝內經》中論陰陽氣候變化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紅樓夢》中的排八字算命,最重以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以歲首立春確定歲次,雖寫做某某年,但實質含義卻是天文曆法上的歲次。以今年丙申年為例,公曆2016年2月4日17時46分立春,這天是農曆乙未年臘月二十五,嚴格來說,17時46分立春之後,排八字已是丙申年,中醫論五運六氣也以丙申論之。
知道了書畫題傳統的時間款牽扯天文曆法知識,你又懶得弄清楚這些知識,怎麼辦呢?仍以2016年2月4日前後為例,在臘月,你題年月款寫做:乙未年臘月,在正月,你寫做:丙申年正月之類的,絕對不出錯(因為農曆一年從正、二、三至臘月這十二個月,它與節氣不完全對應);假如你一定要讓題款高大上,用幹支和含表示季節詞的月份別稱表述月份,那你就一定要首先咬牙背熟二十四節氣歌,還要知道四季每個月建包括的節氣,還要牢記農曆每月的地支月建;還要清楚地記得正、二、三、、、、至臘月這十二個表示月份序數的詞與季節不完全一致,月建的應用與節氣息息相關(換而言之,表示每月月份的地支詞月建,並不是從每月的初一就可以用的)。總而言之,用幹支記月時,必須以每月的節為月建的起點;如丙申年的第一個月庚寅月,寅月的節立春在農曆乙未年臘月二十五(公曆2016年2月4日),這天立春時刻以後為庚寅月開始,儘管還在臘月;如果用幹支紀年月,立春以後不再是俗稱的乙未年了,已經是「歲次丙申庚寅月」(如果有一本農曆上排的2015年臘月廿六日的八字不是庚寅月,這本農曆肯定是大一鑽寫的垃圾)。
假如,你要在每月地支的前面加上天幹,還要牢記每月的天幹推算法----「 五虎遁元」年上起月法,簡稱「五虎遁」,這名詞有點嚇人,其實從數學的角度看,屬於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排列組合問題,為了便於掌握計算,古人把它編成口訣,並給它起了一個神秘的名稱,下文中提到的五鼠遁也與此同理;其口訣在易學界流傳甚廣,是易學命理學推算、針灸學靈龜八法及子午流注選穴推算的基礎知識(可惜,現在的中醫學院既承認靈龜八法子午流注是精華,又說幹支推算是迷信垃圾,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因五虎遁五鼠遁及推算掌訣常為陰陽先生和算卦先生使用,現在一概斥之為迷信,其實它僅僅是計算幹支與月份、時辰關係的一種簡明方法,我們難道因為算卦先生穿著衣服,為了表示與迷信決裂而赤身裸奔嗎?其口訣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問戊癸何方發
甲寅之上好推求。
推算掌訣圖如下:
十天幹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舉例來說,推算月天幹從寅字上開始,順時針依次按口訣數,如推算丙申年每月的天幹,按口訣「丙辛必定尋庚起」,可以推出庚寅月(正月)、辛卯月(二月)、壬辰月(三月)等等,其他年份的月幹以此類推。
每年和每日的幹支只能查萬年曆,但只要記住農曆每月初一的幹支,按掌圖可以數出本月每天的幹支。
假如你還要用幹支表述每天的十二時刻,就要牢記十二地支與二十四小時的對應關係:
十二時辰: 子(鼠)(午夜23時至1時),醜(牛)(凌晨1時至3時),寅(虎)(凌晨3時至5時),卯(兔)(清晨5時至7時), 辰(龍)(清晨7時至9時), 巳(蛇)(上午9時至11時), 午(馬)(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未(羊)(下午13時至15時), 申(猴)(下午15時至17時), 酉(雞)(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戌(狗)(晚上19時至21時), 亥(豬)(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
同時還要牢記「五鼠遁元」日上起時法,簡稱「五鼠遁」,口訣如下:
甲己還加甲, 乙庚是丙初,
丙辛從戊起, 丁壬居庚子;
戊癸在何方, 壬子是真途。
「五鼠遁元」用於推算時辰的天幹,
口訣釋義:
甲己還加甲——逢日幹是甲或己的日子,子時的時幹從甲上起!
乙庚丙作初——逢日幹是乙或庚的日子,子時的時幹從丙上起!
丙辛從戊起——逢日幹是丙或辛的日子,子時的時幹從戊上起!
丁壬庚子居——逢日幹是丁或壬的日子,子時的時幹從庚上起!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逢日幹是戊或癸的日子,子時的時幹從壬上起!
推算掌訣同前。
綜上所述,以上知識可以概括為:判定歲次看立春,判定月支查節氣,推算月幹五虎遁,推算時幹五鼠遁。
讀到這裡,我估計你頭都大了。
看了這些,如果你還實在弄不明白五鼠遁和五虎遁的推算,那就找一個懂易學的請教一下。
當然,書畫題款很少用幹支表述月日時,但民間蓋房上梁要在梁上書寫上梁的年月日時,傳統規範的寫法是用幹支紀年月日時;在寺廟,上梁等重大時間的記載書寫(好像俗稱寫龍單,現在規範的傳統格式是:公元某某年歲次(或者天運,天運和歲次完全同義)某某、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時上梁大吉)一定要用幹支紀年月日時法,作為學書者,讓你寫梁起草龍單,你不會把年月日時置換成幹支八個字,而手頭又沒有排出每日八字的萬年曆,你就束手無策了。
讀文到此,你就明白之所以說用「歲次某某」的格式比「某某年」的格式更精準,並不是裝逼,而是有深刻的道理;但只要你心中爛熟農曆曆法與古代天文學的以上知識,用哪種格式表達都是可以的。